论文题目: 植物无糖组培中CO2增施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机械化工程
作者: 王立文
导师: 丁为民
关键词: 无糖组培,增施,光合速率测量,补光,组培方式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国内外无糖组培技术的研究不成熟,主要原因是不能向组培环境中精确增施CO2、没有优良的补光光源、对CO2浓度及光照影响组培苗光合速率的规律认识不清、没有充分掌握组培苗的污染规律等。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无糖组培技术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CO2增施系统和光合速率测量系统,对无糖组培苗的光合速率受CO2浓度的影响、无糖组培苗的光合速率受光期、光强、光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筛选出效能良好的组培苗补光光源,还对光源的布局、无糖组培苗的暗呼吸规律、无糖组培苗的污染规律、无糖组培苗的培养方式等进行了研究,最后给出一套新的无糖组培试验方案。研究概况如下。 (1) 研究了无糖组培CO2增施系统。该系统由硬件子系统和软件子系统两部分组成。硬件子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数据采集卡、CO2增施器、CO2传感器、无糖组培箱、气源.其中,CO2增施器是自行设计的设备,其作用是定量量取CO2并将其输送到组培箱中。增施器内集成了电源、气动元件、电子电路等设备,对外接口按标准电气规范设计,使用者无需了解其内部结构。 软件子系统用VC++6语言编写而成,用以控制硬件的工作,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保存、信号输出等功能。原有的数据采集卡驱动程序难以理解,难以应用,使用非常不便。重新编写后的驱动程序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便于模块化编程。软件操作方便,界面功能丰富,便于一般操作人员使用。 该系统的CO2增施精度较高,主要增施误差来源于CO2传感器的测量误差,总误差不超过100μL·L-1。文中还研究了采用多个组培箱进行试验和生产时CO2的增施方法。 CO2增施系统不仅可用于无糖组培,也可用于温室等设施农业。CO2的增施原理也可用于其他气体的增施。 (2) 研究了光合速率测量系统。该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二部分组成。硬件的主要部分与CO2增施系统的硬件子系统基本一致,但是对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要求较高,另外增加了部分硬件使气源气压保持衡定。 软件部分具有数据保存、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与计算以及图形化数据输出的功能,可将计算结果严格按照时间坐标显示给用户。软件的界面功能特别丰富,用户可轻松改变图形数据的显示位置和大小以获得最佳打印效果。 利用光合速率测量系统,可以对组培苗在任意时间段内的光合作用情况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组培苗的光合速率进行对比,筛选出对组培苗生长最有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现状及面临解决的问题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发展
1.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现状
1.1.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面临的问题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新方法:无糖组培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无糖组培苗的生理及培养方式特点
1.2.3 植物组织培养环境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CO_2增施设备和增施方法研究
1.3.2 研究测量组培苗光合作用的方法
1.3.3 研究CO_2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1.3.4 研究光照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1.3.5 无糖组培生产方式研究
第二章 无糖组培中CO_2增施方法研究
2.1 CO_2增施的研究意义、目和内容
2.1.1 增施CO_2的意义
2.1.2 CO_2增施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2 不同CO_2增施方法分析及无糖组培中CO_2气源的确定
2.2.1 设施环境中CO_2增施方法分析
2.2.2 无糖组培育苗中CO_2气源的确定
2.3 无糖组培CO_2增施方法研究
2.3.1 组培育苗国内外CO_2增施方法分析
2.3.2 新型CO_2增施设备研究
2.4 大规模生产中CO_2增施系统误差校正
2.4.1 CO_2增施误差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4.2 CO_2增施方法的改进
2.5 CO_2增施方法在生产中的应用
2.5.1 实际生产中CO_2增施系统的结构
2.5.2 生产中CO_2增施系统的配套管理
2.6 组培育苗CO_2增施方法对其它领域的意义
2.6.1 CO_2增施方法在温室中的应用
2.6.2 CO_2增施方法可用于现有的多种CO_2培养箱
2.6.3 CO_2增施方法在其它气体增施中的应用
第三章 无糖组培苗光合速率测量方法研究
3.1 光合速率测量系统的结构与原理
3.1.1 系统的硬件结构
3.1.2 光合速率的测量原理
3.1.3 光合速率测量系统的软件设置与数据处理方法
3.1.4 光合速率测量系统的有效性验证
3.1.5 光合速率测量系统的特点分析
3.1.6 光合速率测量系统的应用技巧
3.2 无糖组培试验平台的研制
3.2.1 光照系统
3.2.2 温度调节系统
3.2.3 CO_2增施系统
3.3 测量系统误差的产生及减少误差的方法
3.3.1 测量系统的主要误差来源
3.3.2 减少系统测量误差的方法
3.4 光合速率测量系统的研究意义
3.4.1 一般光合速率测量系统的缺点
3.4.2 光合速率测量系统的优点及应用前景
第四章 CO_2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4.2 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4.2.1 半开放式培养方法分析
4.2.2 开放式培养方法分析
4.2.3 通风培养方法分析
4.2.4 对有关研究结论的分析
4.3 CO_2浓度对组培苗光合及生长影响的试验
4.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3.2 讨论
4.4 组培苗光合速率与CO_2浓度关系的分析
4.5 环境CO_2浓度对组培苗呼吸的影响
第五章 光照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5.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5.2 光强对组培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5.2.1 成年组培苗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5.2.2 组培苗培养初期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5.2.3 光强对无糖组培苗光合速率影响的讨论
5.3 光期对组培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5.4 组培室补光光源的选择
5.4.1 发光效能对比
5.4.2 不同光源对组培苗光合速率的影响
5.4.3 不同光源对组培箱内温度的影响
5.4.4 结论
5.5 组培室光源的布局
5.6 根据CO_2浓度变化合理补光
第六章 无糖组培生产方式探讨
6.1 无糖组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6.2 箱式无糖组培方式的环境特点
6.2.1 箱式组培的温度特点
6.2.2 箱式组培的光照特点
6.2.3 箱式组培中环境湿度及CO_2浓度特点
6.3 室式无糖组培方式的环境特点
6.3.1 室式组培的温度特点
6.3.2 室式组培的光照特点
6.3.3 室式组培的湿度特点
6.3.4 室式组培中CO_2浓度特点
6.4 无糖组培试验及污染规律探讨
6.4.1 无糖组培试验
6.4.2 组培苗污染规律探讨
6.5 室式无糖组培试验方案探讨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工作建议
7.1 研究内容及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内容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蝙蝠蛾拟青霉胞外多糖的发酵优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D]. 武忠伟.南京农业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日光温室蔬菜CO2施肥效应与机理及CO2环境调控技术[D]. 魏珉.南京农业大学2000
- [2].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脱毒快繁体系的构建以及组培苗无糖培养的研究[D]. 崔瑾.南京农业大学2002
- [3].组培微环境与规模化育苗设施环境调控的研究[D]. 徐志刚.南京农业大学2002
- [4].乐东拟单性木兰、华木莲、红叶石楠‘红罗宾’的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D]. 邓小梅.南京林业大学2004
- [5].大花蕙兰产业化栽培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 赵九洲.南京林业大学2004
- [6].组培苗分割移植机器人系统的研究[D]. 杨丽.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与组培工厂化生产研究[D]. 徐程.浙江大学2006
- [8].丛枝菌根与无糖培养对海棠组培苗生理效应研究[D]. 管道平.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 [9].百合种质资源鉴定与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D]. 胡凤荣.南京林业大学2007
- [10].三叶半夏病毒病和细菌病的鉴定、检测和侵染特性及脱毒组培研究[D]. 何煜波.湖南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