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诚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仁者,心之道乎!惟仁者为能尽性至命。”这是胡宏《知言》开篇《天命》的第一句话,是胡宏理论体系的总纲,思想的精髓。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胡宏哲学在理论上遵循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模式和演德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了《易传》、《中庸》的思想,最后归于孔孟。两宋儒学复兴时期,各家皆有形而上体系的创建,胡宏独具慧眼,既不以“理”立论,也不以“气”立论,而是牢牢抓住连接天人之间的纽带——性,以性立论,建立独特的形上本体论,进而创性学一派,开湖湘学统。本文紧扣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和演德的传统,从哲学基本命题出发,以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为具体的分析方法,系统地贯穿核心概念,全面展示胡宏哲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胡宏的生平、著作及社会背景。第二章首先介绍儒家传统“天人合一”的模式及演德的历史转变。其次介绍胡宏的天道(天命)观。胡宏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天道(天命)观的基础之上,恰当吸收了诚、仁的价值学说,以诚、仁说天道、天命,赋予天道(天命)本体以真实的价值内涵。第三章主要是对“性体”的阐发。通过对“性”的思想源流的考证,表明胡宏所论之性已不再局限于人性的范围,它上达于天道,天命,获得形而上本体的地位。“性本体”的真实意蕴表现为天地的“生生不息”和“中和之道”的人性伦理价值取向。“性本体”是超越的本体,不与恶对,不可以善恶言说。第四章主要是对心的阐发。首先表明性与心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心无生死,有知天地宰万物的特点。“仁者,心之道”,心的本质属性是仁。心发以后所具有的情与欲的真实情状才是价值判断的对象,才有是非善恶的产生。善是先天的,恶是后天的,为此胡宏提出了“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的独特理欲观。第五章主要论述胡宏“尽心成性”的修养工夫论,包括“先识仁之体”的切要方法和“致知与居敬”、“穷理与寡欲”的助缘工夫。结语简要介绍胡宏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影响与价值。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妙语连珠[J]. 税收征纳 2017(04)
- [2].你在哪个瞬间觉得你跟某一个人再也做不成朋友了?[J]. 南风 2017(28)
- [3].第2届弈家知言杯落幕[J]. 棋艺(象棋) 2013(01)
- [4].“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新解[J]. 人文论丛 2012(00)
- [5].船山“知言”论及其彰显的“知人”智慧[J]. 船山学刊 2017(04)
- [6].京日集团理念[J]. 中外食品 2008(05)
- [7].韓非子的進言術——從進言術看知言[J]. 诸子学刊 2012(02)
- [8].孟子“知言”说考析[J]. 中国哲学史 2013(02)
- [9].第五届弈家知言杯暨首届北京棋王杯象棋赛(月赛)收枰[J]. 棋艺(象棋版) 2014(12)
- [10].再论东方“浩然之气”韵[J]. 作家 2008(24)
- [11].论朱子“知言疑义”与胡五峰《知言》之义理特色[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2].从《知言疑义》看朱熹与胡宏儒学思想之歧异[J]. 社会科学论坛 2015(04)
- [13].读悟:目的诉求与实现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 2019(04)
- [14].谢谢你[J]. 黄河之声 2014(09)
- [15].由“知言”到“善言”[J].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2(10)
- [16].中医性美学概述(续一)[J]. 中国性科学 2012(10)
- [17].“娃娃将”岳莲[J]. 创新作文(小学版) 2013(26)
- [18].东南三贤对《知言·尽心成性章》的不同解读[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01)
- [19].从小学语文中学习礼仪智慧[J]. 新课程导学 2015(09)
- [20].知言,然后知人[J]. 福建教育 2015(47)
- [21].“德”与“言”——儒家言语观研究[J]. 人文杂志 2009(04)
- [22].半只苹果[J]. 辽河 2009(02)
- [23].论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说[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02)
- [24].浅析孟子中论辩艺术的运用[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2)
- [25].余生唯一的你2(四)[J]. 花火 2019(24)
- [26].关于理学心性论与禅宗心性论的思考——以胡五峰《知言》与禅宗分灯禅心性思想为例[J]. 船山学刊 2013(01)
- [27].孟子知言养气学说及其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J]. 学理论 2013(11)
- [28].胡宏思想的逻辑与意义——从朱子对《知言》的批评说起[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9].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J]. 意林文汇 2018(20)
- [30].读书人读刘邦[J]. 读书文摘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