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之初”: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及地区差异

“破茧之初”: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及地区差异

论文摘要

“1978年”在当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研究“1978年”同样具有极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改革起步至今的30年间,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历史研究者,他们对于农村改革充满了复杂的情结,既有对改革的崇敬,也有对改革的忧患;既有对改革的赞叹,也有对改革的不满。那么,该如何理解1978年前后的中国农村改革初期的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这一命题实际上既简单,亦复杂。所谓简单,似乎我们只需要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心理因素统统考虑进来,就能够对此作出较为全面的回答。所谓复杂,则是说政治、经济、社会及心理的因素纠合在一起,彼此影响、相互关联,很难对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而且,这些因素发挥影响的过程并不是局限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内,其影响并不随着历史事件的终结而消逝。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极其巨大的,农民由此而激发出来的热情与力量迅速改变了农村长期贫困的局面。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国农村率先启动了改革,但是农民并未成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改革30年后,“三农”问题成了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有人将改革30年后的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归结为“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在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民是一种“铁饭碗”职业。虽然也只是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但是国家公共保障制度使得农民无需独立承担土地经营的风险,农民享受着国家和集体给予的公共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福利制度。而改革之后,农民手中的“铁饭碗”被打破,尽管重新为自己创造了土地自主经营的制度环境,但是他们同样又回到了“靠天吃饭”的局面。随着国家对农村投入的减少以及原有的公共福利体系的瓦解,农民必须依靠自己承担许多原本不需要承担的压力。随着改革的进展,一方面,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见缩小反见扩大,农村的各项生活条件与设施已经大大落后于城市。另一方面,在农村内部,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富裕的农民转换身份成了私营企业家、商人或者乡村管理者,并且积累大量的财富与资源。而贫困的农民则成了城市工商业与农村工商业的雇用职工(农民工,或称之为劳工化)。由于农村主体地位的丧失,那些依然属于农民身份的人已经越来越沦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无法有组织地进行表达,也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总之,当代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已经促使人们重新形成对农村的印象,并且重新思考农村改革30年后的成败得失。本文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的思路,对改革之初的国家与农村的互动关系、农村内部与外部环境、农民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作了比较,从而得出了一个基本的观点,即1978年前后的中国农村改革并非整体性的,而是呈现出了局部化特征。导致这种局部化的原因则在于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在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政策因素及群体心理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现有的对中国农村改革成就的整体性评价已经不能适应重新认识历史的需要。这种需要要求将改革的历史成效与实际后果结合起来进行比照。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其一,基于农村内部而言,农村改革的意义并不像普遍认同的那样来得重大。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农村生产制度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算作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回归。由于农民原本就极为适应这种制度,因此,当政策环境形成后,这种自发式的制度推行在农村未见太多阻碍,并速见成效。其二,中国农村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农村的内部。这种内生性的改革是现实经济状况、农民的生存需求与政策博弈的结果,是农民的行为主导着政策的变化,而非政策引导农民的行为。尽管改革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劳动生产效率较集体化时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这种源自制度变革的边际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弱。这也意味着,如果要持续激发农村的生产潜力,就必须对现有的制度进一步进行创新,或者从技术、资金等要素的角度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其三,尽管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在改革初期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方式,但是改革的推进并不是整体性的,而是存在一种局部化的倾向。只有那些具有改革传统、勇于尝试探索、更富冒险精神的农民和农村地区才率先获得了成功,并且在改革过程中完成了身份与职业的转化。与此同时,由于改革进展呈现局部化状态,农村内部、城乡之间的差距正不断扩大。其四,导致改革局部化的原因在于不同地区的农村存在诸多的差异性因素。这些差异性因素都“机缘凑巧”地影响着改革的方向与进展。由于中国农村传统的共同体结构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系统相对封闭,自然环境、经济结构与个体的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这种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也相对独立,因此,在改革起步之后,中国的大部分农村都采取了“各自为政”的发展思路,相互之间并无太多可以效仿的因子——即先进地区的经验或者作法无法在后进地区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与农民的分化。其五,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因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戴上了耀眼的政治光环。人们在“近乎一致”地表达对改革的崇敬时,却忽视了改革所遗留的种种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大多以个案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众多的个案结合在一起却折射出了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那些深层的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并非纯是后来造成的,实际上在改革起步之初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
  • 0.2 本文的方法论与逻辑结构
  • 0.2.1 本文的方法论
  • 0.2.2 本文的逻辑结构:基于比较层面的Q-A 模式
  • 0.3 与选题相关的学术研究现状
  • 0.4 关于区域选择及资料来源的说明
  • 第1章 1978 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成因的历史渊源
  • 1.1 国家政治视域中的农村、农民与农业
  • 1.1.1 国家工业化战略中的“三农”地位
  • 1.1.2 农民的特性及其土改后的表现
  • 1.1.3 国家制度安排与农民曾经的变革实践
  • 1.2 1978 年前农村与农民的主体特征
  • 1.2.1 农民“当家作主”后的利益追求及其结果
  • 1.2.2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及其贡献
  • 1.2.3 不需要政策的农村与农民的主体意识
  • 1.3 国家与农村的“沟通”:改革是如何发动的?
  • 1.3.1 内生还是外生:农村改革动力形成的历史轨迹
  • 1.3.2 从脱贫到致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农民的生存要求
  • 1.3.3 从“非法”到“合法”:党与农民在政策上的博弈
  • 1.3.4 从“哺育”到“反哺”:农村改革与工业化的关系及其特征
  • 1.4 小结
  • 第2章 1978 年前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
  • 2.1 政治运动过后的农村:内外部条件与农民心理
  • 2.1.1 农村的外部环境:发展、停滞还是倒退
  • 2.1.2 农村的内部状况:经济与社会的种种条件
  • 2.1.3 改革之际的心理取向:迅速、犹豫还是固执
  • 2.2 “保守主义”的勇气:变革环境中的农村与农民
  • 2.2.1 这是谁的财产?农村产权观念的重发
  • 2.2.2 这是谁的地盘?农民进城的“冒险”之旅
  • 2.2.3 这是谁家的房子?发家致富的示范效应
  • 2.3 “茧”丢在了哪里:改革初期的遗留问题
  • 2.3.1 逐渐消退的农民对土地欲望
  • 2.3.2 由政策引发的新“富农”与“贫农”
  • 2.3.3 扩大的城乡差距与城镇化背后的农村差距
  • 2.4 小结
  • 第3章 1978 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局部化与差异性
  • 3.1 自然环境、人口、土地与劳动生产率
  • 3.1.1 温州(永嘉)、安阳、广元的地理、历史与经济概况
  • 3.1.2 生态系统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 3.1.3 人口密度、农业生产效率与耕地拥有量
  • 3.2 改革意识的启蒙与农民群体行为
  • 3.2.1 农民的个体意识与从众心理
  • 3.2.2 传统观念与改革思想
  • 3.2.3 商业传统与市场经济萌芽
  • 3.3 改革进展的特征及其影响
  • 3.3.1 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及其对农民的启发
  • 3.3.2 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的兴起
  • 3.3.3 国家主导型工业化与农村自主型工业化
  • 3.4 小结
  • 第4章 1978 年前后农村改革所引致的后果及其影响
  • 4.1 农村的共同体性质及其现代化
  • 4.1.1 传统的农村共同体及其特征
  • 4.1.2 1949 至1978 年前的中国农村的性质
  • 4.1.3 商品化、工业化与农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 4.2 改革过程中的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关系
  • 4.2.1 农村改革初期的“城市支援农村”
  • 4.2.2 城市冲击与农村回应
  • 4.2.3 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与依然对立的城乡关系
  • 4.3 农村改革模式的合理性及其误解
  • 4.3.1 “庭院经济”模式与“茅舍工业”模式
  • 4.3.2 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与珠三角模式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资料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成都农村改革试验区迈出坚实步伐[J]. 先锋 2015(11)
    •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 青海农牧业 2008(04)
    • [3].开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又一新时代 热烈祝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J]. 决策导刊 2008(10)
    • [4].四川省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入[J]. 南方农业 2019(34)
    • [5].中国农村改革是这样深化的[J]. 中国报道 2019(10)
    • [6].新一轮农村改革扎实推进[J]. 农村经营管理 2020(01)
    • [7].农业农村部深化农村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强调 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 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动能[J]. 农村经营管理 2020(01)
    • [8].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历史贡献与主要成效[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33)
    • [9].开展农村青年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 为农业农村改革贡献青春力量[J]. 中国农村科技 2019(11)
    • [10].《伟大的历程:中国农村改革起步实录》[J]. 红岩春秋 2020(02)
    • [11].农村改革的历史脉络与未来趋势[J]. 山西农经 2018(21)
    • [12].深化农村改革 助力乡村振兴[J]. 共产党员(河北) 2018(23)
    • [13].中国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9(01)
    • [14].敢为人先探新路 继往开来再突破——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在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J]. 四川畜牧兽医 2019(01)
    • [15].农村改革如何接续发力[J].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9(01)
    • [16].余欣荣:对弘扬农村改革精神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02)
    • [17].农村改革四十年的突破、成就和启示[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9(02)
    • [18].山西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J]. 山西农经 2019(12)
    • [19].全省乡村产业振兴暨深化农村改革现场推进会:奋力推动江苏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J]. 江苏农村经济 2019(11)
    • [20].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J]. 农家参谋 2017(21)
    • [21].从农村改革四十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J]. 行政管理改革 2018(04)
    • [22].中国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3].坚持和弘扬农村改革基本经验[J]. 江西农业 2018(09)
    • [24].农村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J]. 党史纵览 2018(06)
    • [25].总结农村改革经验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J]. 农村经营管理 2018(06)
    • [26].中国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上)[J]. 农村工作通讯 2018(11)
    • [27].大力传承和弘扬农村改革宝贵经验[J]. 知行铜仁 2018(02)
    • [28].中国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上)[J]. 农村经营管理 2018(07)
    • [29].切实抓好农村改革各项任务 以改革实际成效增强农村发展活力[J]. 河北农业 2018(06)
    • [30].大力传承和弘扬农村改革宝贵经验[J]. 上海农村经济 2018(07)

    标签:;  ;  ;  ;  

    “破茧之初”: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及地区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