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杰克·伦敦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一生共创作了50余部作品。《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讲述了一名穷水手为成为著名作家而不懈努力,在最终成名之后却突然自杀的故事。主人公马丁·伊登为何在事业达到顶峰时选择自杀,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尝试采用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以及自我实现理论对《马丁·伊登》进行解读,探索写丁·伊登的心路历程,从而对这一成功与死亡之矛盾加以解释。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对马斯洛理论的简要介绍。马斯洛强调个体的潜能、发展和自我实现,并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的需要按照优先顺序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所有个体自身都有着向完美人性即自我实现这一最高目标发展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则有可能被“病态”的环境所阻碍。第二章主要探究马丁·伊登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故事展开时马丁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匮乏性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对露丝的爱激励他走上写作的道路并立志成为一名著名作家。然而,写作并不是马丁满足爱的需要或追逐金钱的手段,而是其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马丁也逐渐成长成为一名自我实现的人。第三章探讨马丁归属需要受挫的原因及经过。这一过程与其向自我实现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由于当时“病态”的社会文化环境阻碍个体对自我实现的追求,马丁的归属感在他一步步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逐渐被剥夺了。一方面马丁在资产阶级那里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他却有意地抛弃了在工人阶级那里的归属感,并在孤独时无法重新找回这种归属感。这种匮乏性需要的剥夺使马丁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完全孤独的状态,并最终踏上死亡之路。马丁的内心世界经历了上升与下降的过程,他朝着完美自我的发展与他向着归属感完全丧失这一必然悲剧的陷落是同时进行的,因此马丁事业的鼎盛时期正是他归属需要受挫的时候。这样便不难解开马丁在成功之时选择自杀之迷。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造成马丁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病态的社会文化环境。马丁的死亡揭示了自我实现与环境不相和谐的危险性。因为所有个体都是朝着自我实现不断发展的,而环境在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既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又可能阻碍个体朝着自我实现的发展。这部小说所带来的启示对当今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