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易变有机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宅基地复垦,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易变有机碳论文文献综述
闫锐,李彦霖,邓良基,邓欧平,谢尚春[1](2016)在《3种有机物料对宅基地复垦土壤易变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成都平原宅基地复垦土壤上,以秸秆、菌渣和猪粪3种物料为有机肥料,配施化肥来平衡氮磷钾总用量,分小麦(春)和玉米(夏)两季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碳及易变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物料配施化肥处理对复垦土壤TOC含量有提升效果,随土层的加深效果减弱,麦玉两季0—20cm和20—40cm土层提幅分别为0.15~0.26,0.08~0.20g/kg,提升效果为菌渣>猪粪>秸秆。(2)3种物料配施化肥处理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碳(MBC)含量提升效果最好,并随土层的加深效果增强,麦玉两季0—20cm和20—40cm土层提幅分别为21.42%~54.59%,116.59%~150.12%,提升效果为菌渣>猪粪>秸秆。(3)3种物料配施化肥处理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POXC)的提升效果居中,并随土层的加深效果减弱,麦玉两季0—20cm和20—40cm土层提幅分别为41.51%~51.90%,18.77%~29.68%,提升效果为菌渣=秸秆>猪粪。(4)3种物料配施化肥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提升效果最差,并随土层的加深效果增强,麦玉两季0—20cm和20—40cm土层提幅分别为-1.89%~3.61%,6.77%~17.31%,提升效果为菌渣>猪粪>秸秆。(5)5种处理在麦—玉轮作下均能增加宅基地复垦土壤TOC、POXC、MBC及DOC的含量,且3种有机物料处理更加显着,单施化肥(CF)和不施肥(CK)对土壤TOC及易变有机碳组分含量有一定的提升效果。(6)宅基地复垦土壤的POXC、DOC和MBC与TOC均呈显着相关(P<0.05);POXC、DOC和MBC与土壤养分在0—20cm比20—40cm土层相关性强。据此,在麦—玉轮作下"菌渣堆肥还田"处理对于改良宅基地复垦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闫锐[2](2016)在《叁种农业有机物料还田对宅基地复垦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农业废弃物数量大、利用低,待复垦宅基地质量差的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试验与数理统计方法,在麦-玉轮作下,研究了菌渣、秸秆、猪粪还田对复垦宅基地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POX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组分间的关系,以期为成都平原宅基地复垦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实验共设8个处理,对照(不施肥,CK)、纯化肥(CF)、秸秆全量配施化肥(SCF)处理、秸秆1.5倍秸秆全量等碳量的菌渣还田配施化肥(SCF+)处理、秸秆全量等碳量的菌渣等碳量配施化肥(FCF)处理、1.5倍碳量还田配施化肥(FCF+)处理、秸秆全量等碳量的猪粪等碳量配施化肥(MCF)处理和1.5倍秸秆全量等碳量的猪粪还田配施化肥(MCF+)处理。主要结论如下:(1)有机物料还田均能提高0-40 cm土层土壤POXC含量(P<0.05),但同种物料不同比例还田处理间在复垦期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CK相比,在复垦第一年,有机物料处理的变幅为-5.28%-40.93%,不同物料间POXC差异在复垦第二年开始逐渐显现,秸秆、菌渣和猪粪还田处理至复垦完成较培肥前分别增加18.13%-52.95%、26.75%-58.51%和18.02%-43.34%。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对宅基地复垦土壤POXC占TOC的百分比(POXC/TOC)影响存在差异。复垦第一年,与培肥前相比,FCF+表层土壤POXC/TOC增幅最高(58.84%),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20-40 cm土层POXC/TOC的影响不显着。复垦第二年与试前相比,FCF+增幅均最大24.56%(表层)和45.30%(20-40 cm)。(2)土壤DOC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随生育期推移分别呈下降和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DOC在土层间存在显着差异,20-40 cm土层DOC含量至复垦第一年和第二年成熟期分别较0-20 cm上层下降31.68%和17.06%。8个处理对表层土壤DOC提升幅度为-17.60%~11.12%,20-40 cm土层变化幅度为-19.19%-47.30%。其中,有机物料处理较CK和CF均能够有效积累0-40 cm土层宅基地复垦土壤DOC含量,且FCF+提升效果最好,FCF+在两个土层高出秸秆和菌渣处理12.45%~49.21%。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不同土层宅基地复垦土壤DOC占土壤TOC的百分比(DOC/TOC)影响不同。表层土壤不同生育期各处理DOC/TOC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升高达到稳定的变化趋势,变化范围为0.52%-0.90%,20-40 cm土层总体呈先下降后升高达到稳定的变化趋势,变化范围为0.47%-1.14%。复垦期间,FCF+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增幅最大,与培肥前相比,复垦第一年两个土层增肥分别为59.74%和-20.91%,第二年分别是47.15%和-8.38%。(3)MBC含量亦存在明显的层间差异,在复垦第一年和第二年成熟期,20-40cm土层较表层分别下降54.80%和53.19%。有机物料处理对0-40 cm土层宅基地复垦土壤MBC含量累积效果明显好于CK和CF处理。至复垦完成,有机物料处理在表层土壤MBC的增幅为20.23%-95.41%,其中,FCF+增幅最大,20-40 cm土层增幅为59.91%-149.93%,其中,FCF增幅最高,FCF+次之。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不同土层的宅基地复垦土壤微生物商(MBC/TOC)影响随土层深度变化。在复垦第一年,表层8个处理微生物商整体上呈现逐渐上升后再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20-40 cm土层则呈现逐渐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与培肥前土壤相比,六个有机物料增幅为59.68%-85.88%(表层)和100.56%~129.88%(20-40 cm),其中FCF+处理(表层)和FCF处理(20-40 cm土层)增幅最大。(4)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TOC含量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其中FCF+处理增量较多。六个有机物料的TOC增量为0.18-0.24g kg~(-1)(表层)和0.21-027g kg~(-1)(20-40 cm)。两个土层的POXC、MBC、DOC与TOC呈显着正相关,MBC与其他碳组分相关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森[3](2015)在《秸秆还田下土壤易变有机碳及相关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还田是土壤养分归还的有效途径,对固碳减排和改善土壤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为探究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及秸秆还田下易变有机碳组分变化的酶学机制。本文选择成都市都江堰天马镇为试验点,设置了不施肥对照、纯化肥、10%秸秆氮+90%化肥氮、20%秸秆氮+80%化肥氮、30%秸秆氮+70%化肥氮、全量秸秆还田等6个处理。采用田间试验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有机碳(W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以及土壤纤维素酶、p-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易变有机碳组分间以及易变有机碳与碳循环酶活性间的关系。旨在为成都平原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处理间TOC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在短期内变化不明显,但施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含量。各施肥处理的WSOC、DOC、MBC和POXC含量分别高于对照17.9%-144.0%、-12.3%-208.8%、1.9%-81.1%和0.3%-70.5%。4种秸秆还田处理的WSOC、DOC、MBC和PXOC含量在水稻与小麦的大部分生育期均显着高于纯化肥处理(P<0.05)。其中以30%秸秆氮+70%化肥氮处理提高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含量效果最佳,在稻-麦轮作体系下其WSOC、DOC、MBC和POXC含量分别比纯化肥处理高26.9%-75.1%、14.9%-79.1%、15.7%-47.6%和1.7%-34.4%,较试验前增幅分别为65.2%-257.4%、1.4%-264.2%、33.4%-187.6%和0.0%-65.4%。(2)秸秆还田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酶活性,4个秸秆还田处理的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08-2.06倍、1.01-1.94倍、1.04-2.47倍和0.96-2.08倍,是纯化肥处理的1.00-1.69倍、0.90-1.77倍、0.98-1.80倍和0.96-1.86倍。秸秆处理中则以30%秸秆氮+70%化肥氮和20%秸秆氮+80%化肥氮两个处理效果最明显。其中30%秸秆氮+70%化肥氮处理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小麦大部分生育期显着高于10%秸秆氮+90%化肥氮处理,土壤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在水稻大部分生育期显着高于全量秸秆还田处理(P<0.05);20%秸秆氮+80%化肥氮处理的4种土壤酶活性也在大部分稻-麦生育期明显高于10%秸秆氮+90%化肥氮和全量秸秆还田处理。(3)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均与TOC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均能不同程度反映TOC的早期变化。其中MBC与TOC的相关系数最高,在小麦季0-20 cm和20-40cm土层分别为0.804和0.674(P<0.01),水稻季上下两土层分别为0.699和0.677(P<0.01);且MBC与其它易变有机碳组分间的相关系数也大于其它组分(WSOC和DOC间除外),因此可作为指示土壤总有机碳变化的最敏感指标。(4)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碳循环相关酶与土壤易变有机碳的转化或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土壤纤维素酶和β-葡糖苷酶是显着影响WSOC或DOC含量的正因子(P<0.05),同时纤维素酶还是显着影响POXC含量的正因子(P<0.05);多酚氧化酶对易变有机碳的影响随土壤状况而变,在小麦季0-20 cm土层是影响WSOC含量的负因子,在小麦季20-40 cm土层及水稻季0-20 cm土层中却是显着影响WSOC和DOC含量的正因子(P<0.05);过氧化物酶则是显着影响WSOC、DOC及POXC含量的负因子(P<0.05)。(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周玲[4](2014)在《基于灰渣制造的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有机碳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已成为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本文在田间设置空白(CK)、纯化肥(NPK),以及基于高、中和低量灰渣的无机复混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各3个处理,研究玉米-小麦轮作条件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动态变化特征。其主要结论如下:(1)灰渣复混肥能提高玉米-小麦轮作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玉米抽雄期和小麦孕穗期时达到最大。其中0-20 cm土层灰渣无机复混肥处理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提高3.25-5.00%,灰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提高5.63~6.92%。经过一年轮作后灰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表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灰渣无机复混肥,而二者又显着高于对照和纯化肥处理(P<0.05)。20~40 cm和40~60 cm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低于表层,提高量也略低于表层,变化趋势与表层相同。(2)灰渣复混肥能提高玉米-小麦轮作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玉米和小麦拔节期时达到最大。其中0~20 cm土层灰渣无机复混肥处理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提高-5.42-3.01%,灰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提高7.81~19.47%,而NPK处理降低了10.95%,CK降低了18.86%。经过一年轮作后灰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灰渣无机复混肥,而二者又显着高于对照和纯化肥处理(P<0.05)。20~40 cm和40~60 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低于表层,而提高量略高于表层,变化趋势与表层相同。(3)灰渣复混肥能提高玉米-小麦轮作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溶解性有机碳变化趋势相同,在玉米和小麦拔节期时达到最大。其中0-20 cm土层灰渣无机复混肥处理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降低了17.03~23.20%,灰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提高-3.00~4.28%,而NPK处理降低了26.71%,CK降低了41.34%。经过一年轮作后灰渣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表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灰渣无机复混肥,而二者又显着高于对照和纯化肥处理(P<0.05)。20~40 cm和40~60 cm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低于表层,而提高量略高于表层,变化趋势与表层相同。(4)随着土层的加深和时间的推移土壤有机碳指标间的相关性越强;易氧化有机碳是叁种易变性有机碳指标中对复混肥施用最为敏感的易变性有机碳指标,与总有机碳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77;溶解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碳极显着相关,最大相关系数为0.972。(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冉林海[5](2013)在《雅砻江流域土壤易变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储量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合野外调查法、方差分析法和回归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雅砻江流域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碳(W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叁种易变有机碳分布状况。从0-20cm表层土壤采样研究土壤DOC、WSOC和ROC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分析了叁种易变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类型、土壤pH、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氮磷钾等一般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海拔、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影响因子对土壤易变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土壤DOC的含量为51.64±3.24mg kg-1,占TOC的比重平均值为0.20%;土壤WSOC的含量为23.10±14.08mgkg-1,占土壤TOC的比重平均值为0.40%;土壤ROC的含量为3.92±2.77mg kg-1,占土壤TOC的比重平均值为0.01%。研究区土壤DOC. WSOC、ROC含量均呈正态分布(K-S检验P>0.05)。叁种土壤易变有机碳含量均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易变有机碳含量差异显着。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类型呈极显着相关性(P<0.01);草甸土极显着高于暗棕壤,高山草甸土极显着高于褐土,褐土显着高于暗棕壤。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类型呈显着相关性(P<0.05);草甸土显着高于暗棕壤、棕壤,高山草甸土显着高于暗棕壤、棕壤。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类型呈显着相关性(P<0.05);高山草甸土显着高于褐土,亚高山草甸土显着高于褐土、暗棕壤。土壤DOC、WSOC、ROC含量均与土壤理化性质有着显着的相关关系。与土壤pH含量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砂粒和粘粒呈现出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粉粒呈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DOC、WSOC、ROC含量均是随着全氮、全磷含量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全钾含量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海拔高度对土壤易变有机碳含量有极显着影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都与海拔高度呈极显着相关性(P<0.01);海拔在1600m以下、1600-2600m.2600-3600m和3600m以上这4个海拔梯度的DOC、WSOC、 ROC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海拔>4000m区域极显着高于其他叁个海拔梯度范围的易变有机碳含量(P<0.01),总体趋势是随着海拔越高度的增加易变有机碳含量呈现递增的趋势。植被类型与土壤易变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对雅砻江流域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灌草地、高山草甸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进行研究表明,植被类型对DOC含量影响显着(P<0.05),对WSOC、ROC影响极显着(P<0.01)。土壤DOC含量最高的是灌草地(72.63±35.37mg kg-1),最低的是针叶林(14.33±9.38mg kg');土壤WSOC高山草甸含量最高(29.28±16.81mg kg-1),针叶林含量最低(8.73±4.16mg kg-1);土壤ROC含量最高的是高山草甸4.82±2.96mg kg-1,最低的是针叶林(1.95±1.17mg 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易变有机碳含量差异显着。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DOC、WSOC、ROC含量影响极显着(P<0.01);对雅砻江流域的荒草地、草地、灌丛草地、灌丛林地以及林地这5种土地利用方式研究表明,土壤DOC含量最高的是灌丛草地(70.20±35.62mg kg-1),最低的是灌木林地(20.48±14.83mg kg-1);土壤WSOC含量大小最高的是林地(33.19±16.13mg kg-1)、含量最低的是灌木林地(14.84±8.62mg kg'):表层土壤ROC含量林地最高,灌木林地含量最小,分别为6.48±2.92mg kg-1,2.54±1.54mg kg-1。(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王顾希[6](2012)在《基于鸡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及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已成为当下农村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法,共设置六个处理:对照(CK)、纯化肥(CF)、纯有机肥(OF)和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通过对比分析油-稻和麦-玉轮作条件下不同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动态变化,探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通过对上述叁种易变有机碳与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能够显着提高0~40cm土层土壤ROC含量(P<0.05)。在油-稻轮作下,叁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ROC含量,而其表层(0~20cm)增幅(19.9%~27.1%)低于20~40cm土层增幅(20.0%~76.5%),但均显着高于CK和CF增幅。在麦-玉轮作下,叁种有机无机复混肥表层增幅(32.9%~39.8%)显着高于CK(19.6%),其20~40cm土层增幅大于表层,且与CK达到差异显着水平;而有机无机复混肥对40~60cm土层土壤ROC的提升作用不显着。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RO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百分比(ROC/TOC)影响随土层深度不同而变化。在油-稻轮作下,叁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表层ROC/TOC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而20~40cm土层低氮有机无机复混肥(OIF1)处理土壤ROC/TOC的增幅(5.7%)显着高于CK(-9.1%)。在麦-玉轮作下,有机无机复混肥对ROC/TOC提升效果在表层和40~60cm土层较为明显,其中以中氮有机无机复混肥(OIF2)增幅最大,分别达到21.5%和61.3%。土壤ROC与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均显着相关。在油-稻轮作下,ROC与土壤速效磷和水稻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在麦-玉轮作下,ROC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和玉米产量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2)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0~60cm土层土壤WSOC含量累积效果显着(P<0.05)。在油-稻轮作下,叁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均对土壤WSOC含量累积作用明显,与CK相比,收获期其表层增幅(40.0%~72.3%)高于20~40cm土层增幅(2.7%~38.2%),其中OIF2和高氮有机无机复混肥(OIF3)处理累积效应显着。在麦-玉轮作下,与CK相比,表层OIF3处理增幅(63.4%)以及20~60cm土层OIF2处理增幅(29.3%和58.7%)明显高于其余施肥处理,并与CK处理差异显着。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wso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百分比(WSOC/TOC)影响具有显着差异。在油-稻轮作下,叁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表层土壤WSOC/TOC累积效果显着,与CK相比,分别提高19.1%~42.9%;而有机无机复混肥对20~40cm土层WSOC/TOC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在麦-玉轮作下,OIF2处理对0~60cm土层土壤WSOC/TOC累积效果显着,与CK相比,其增幅分别达到7.4%(0~20cm)、13.9%(20~40cm)和33.3%(40~60cm)。土壤WSOC含量与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均显着相关。在油-稻轮作下,WSOC与土壤速效钾、土壤全氮、水稻产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麦-玉轮作下,WSOC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玉米产量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3)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0~60cm土层土壤DOC含量的累积效应显着(P<0.05)。在油-稻轮作下,OIF2对土壤DOC含量具有显着的累积作用,与CK相比,收获期其表层和20~40cm土层DOC增幅(41.1%和84.2%)显着高于其余各施肥处理。在麦-玉轮作下,叁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均对土壤DOC的累积作用显着,与CK相比,收获期其表层分别提高8.9%~38.5%,且随土层加深其增幅逐渐增加。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DO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百分比(DOC/TOC)影响具有显着差异性。在油-稻轮作下,OIF2处理对表层DOC/TOC影响显着,与CK相比,收获期其增幅达到13.6%;而有机无机复混肥对20~40cm土层WSOC/TOC作用不显着。在麦-玉轮作下,OIF1和OIF3处理对0~60cm土层DOC/TOC影响显着,收获期其DOC/TOC比值均显着高于CK处理。土壤DOC与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之间均显着相关。在油-稻轮作下,DOC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水稻产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麦-玉轮作下,DOC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易变有机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我国农业废弃物数量大、利用低,待复垦宅基地质量差的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试验与数理统计方法,在麦-玉轮作下,研究了菌渣、秸秆、猪粪还田对复垦宅基地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POX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组分间的关系,以期为成都平原宅基地复垦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实验共设8个处理,对照(不施肥,CK)、纯化肥(CF)、秸秆全量配施化肥(SCF)处理、秸秆1.5倍秸秆全量等碳量的菌渣还田配施化肥(SCF+)处理、秸秆全量等碳量的菌渣等碳量配施化肥(FCF)处理、1.5倍碳量还田配施化肥(FCF+)处理、秸秆全量等碳量的猪粪等碳量配施化肥(MCF)处理和1.5倍秸秆全量等碳量的猪粪还田配施化肥(MCF+)处理。主要结论如下:(1)有机物料还田均能提高0-40 cm土层土壤POXC含量(P<0.05),但同种物料不同比例还田处理间在复垦期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CK相比,在复垦第一年,有机物料处理的变幅为-5.28%-40.93%,不同物料间POXC差异在复垦第二年开始逐渐显现,秸秆、菌渣和猪粪还田处理至复垦完成较培肥前分别增加18.13%-52.95%、26.75%-58.51%和18.02%-43.34%。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对宅基地复垦土壤POXC占TOC的百分比(POXC/TOC)影响存在差异。复垦第一年,与培肥前相比,FCF+表层土壤POXC/TOC增幅最高(58.84%),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20-40 cm土层POXC/TOC的影响不显着。复垦第二年与试前相比,FCF+增幅均最大24.56%(表层)和45.30%(20-40 cm)。(2)土壤DOC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随生育期推移分别呈下降和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DOC在土层间存在显着差异,20-40 cm土层DOC含量至复垦第一年和第二年成熟期分别较0-20 cm上层下降31.68%和17.06%。8个处理对表层土壤DOC提升幅度为-17.60%~11.12%,20-40 cm土层变化幅度为-19.19%-47.30%。其中,有机物料处理较CK和CF均能够有效积累0-40 cm土层宅基地复垦土壤DOC含量,且FCF+提升效果最好,FCF+在两个土层高出秸秆和菌渣处理12.45%~49.21%。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不同土层宅基地复垦土壤DOC占土壤TOC的百分比(DOC/TOC)影响不同。表层土壤不同生育期各处理DOC/TOC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升高达到稳定的变化趋势,变化范围为0.52%-0.90%,20-40 cm土层总体呈先下降后升高达到稳定的变化趋势,变化范围为0.47%-1.14%。复垦期间,FCF+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增幅最大,与培肥前相比,复垦第一年两个土层增肥分别为59.74%和-20.91%,第二年分别是47.15%和-8.38%。(3)MBC含量亦存在明显的层间差异,在复垦第一年和第二年成熟期,20-40cm土层较表层分别下降54.80%和53.19%。有机物料处理对0-40 cm土层宅基地复垦土壤MBC含量累积效果明显好于CK和CF处理。至复垦完成,有机物料处理在表层土壤MBC的增幅为20.23%-95.41%,其中,FCF+增幅最大,20-40 cm土层增幅为59.91%-149.93%,其中,FCF增幅最高,FCF+次之。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不同土层的宅基地复垦土壤微生物商(MBC/TOC)影响随土层深度变化。在复垦第一年,表层8个处理微生物商整体上呈现逐渐上升后再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20-40 cm土层则呈现逐渐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与培肥前土壤相比,六个有机物料增幅为59.68%-85.88%(表层)和100.56%~129.88%(20-40 cm),其中FCF+处理(表层)和FCF处理(20-40 cm土层)增幅最大。(4)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TOC含量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其中FCF+处理增量较多。六个有机物料的TOC增量为0.18-0.24g kg~(-1)(表层)和0.21-027g kg~(-1)(20-40 cm)。两个土层的POXC、MBC、DOC与TOC呈显着正相关,MBC与其他碳组分相关性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易变有机碳论文参考文献
[1].闫锐,李彦霖,邓良基,邓欧平,谢尚春.3种有机物料对宅基地复垦土壤易变有机碳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
[2].闫锐.叁种农业有机物料还田对宅基地复垦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动态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3].李森.秸秆还田下土壤易变有机碳及相关酶活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4].周玲.基于灰渣制造的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5].冉林海.雅砻江流域土壤易变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6].王顾希.基于鸡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