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食管下括约肌(LES)是位于胃食管接合部特殊增厚的环形肌,人LES宽度约2~3cm。Liebermann-Meffert等首次提出LES由位于胃小弯侧呈半环形的钩状纤维(clasp fibres)和位于大弯侧呈斜行分布的套索纤维(sling fibres)共同构成。这两结构共同维持LES的关闭状态,并在胃食管接合部形成一高压带(15~30mmHg)。LES的正常功能是由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体液因素以及肌肉本身的肌源因素等共同调节,保障吞咽时舒张同时起到抗反流的作用。食管测压发现LES的压力是不对称的,高压区偏向左侧,即套索纤维方向,显然,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在维持LES压力方面发挥不同作用。应用毒蕈碱受体拮抗剂阿托品可明显降低LES左侧的压力,且体外实验也证明套索纤维对乙酰胆碱(Ach)的敏感性更高。本实验分别研究毒蕈碱受体(M受体)亚型、一氧化氮(NO)在LES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的药理学特性及M受体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规律,以期对LES的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为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人食管下括约肌毒蕈碱受体的药理学性质目的:乙酰胆碱是控制LES收缩的最主要的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位于平滑肌细胞上的毒蕈碱受体。至今已证明出M受体存在5种基因型,然而只有M1~M4受体有相应的药理学分型。在许多物种介导LES收缩的M受体的功能亚型为M3受体,但人LES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M受体药理学性质还知之甚少。本实验应用离体肌条张力测定技术测定M1~M4选择性拮抗剂在人LES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中的拮抗参数(pA2),并以下段食管环形肌和近胃底部环形肌为参照,探讨M受体亚型在这四种肌条中的药理学性质。方法:选取2004年3月至12月在我院因高位食管中段癌行食管大部切除术患者32例,男女各半,平均年龄55.6岁。手术室采集新鲜手术标本,锐性剥去胃贲门部及食管下段的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后,制备套索纤维、钩状纤维、食管体部环行肌和胃底环行肌的肌条,将其悬挂于含Krebs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你烧心吗?[J]. 财富生活 2018(17)
- [2].食管下括约肌究竟在哪儿?[J].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3(01)
- [3].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水平测定[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19)
- [4].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11(35)
- [5].人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和舒张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8(04)
- [6].右美托咪定对成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影响[J]. 上海医学 2018(07)
- [7].抑制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J]. 浙江医学 2017(17)
- [8].什么是贲门失弛症[J]. 人人健康 2018(13)
- [9].什么是贲门失弛症[J]. 人人健康 2018(17)
- [10].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中食管下括约肌切开的新概念[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05)
- [11].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04)
- [12].加味牵正散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14)
- [13].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对人食管下括约肌舒缩的调节机制[J].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5(03)
- [14].疏肝和胃颗粒对单纯性酸反流大鼠食管下括约肌超微结构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3(02)
- [15].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0(10)
- [16].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及食管体部动力变化的初步研究[J].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16(01)
- [17].守住“流浪”的胃酸[J]. 金秋 2013(06)
- [18].药穴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J]. 河北中医 2008(11)
- [19].小儿胃食管反流病再次手术的几个问题[J].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4(04)
- [20].贲门失弛缓症的诊疗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11)
- [21].磁力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实验研究[J].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8(01)
- [22].血管活性肠肽介导人食管下括约肌舒张的实验研究[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06)
- [23].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 从胃食管反流到贲门失弛缓的专治中心技术在创新[J]. 河南医学研究 2019(14)
- [24].雷贝拉唑与莫沙必利联合应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刊 2017(10)
- [25].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11)
- [26].腹腔镜胃底前180°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分析[J].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5(02)
- [27].贲门失弛症新疗法——经口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J].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3(01)
- [28].胃镜辅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6例[J]. 人民军医 2012(08)
- [29].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25)
- [30].非特异性食管运动障碍[J].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3(03)
标签:食管下括约肌论文; 套索纤维论文; 钩状纤维论文; 毒蕈碱受体论文;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