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高度近视(high myopia),也称病理性近视,是屈光度大于-6.0D,由于眼轴不断加长,引起近视度数持续增加,最终因为玻璃体变性、后巩膜葡萄肿形成及发生视网膜脱离而导致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约占全世界近视患者的2%,特别是青少年人群中,患病人数众多。治疗在于有效控制眼轴增长,防止并发症的产生,本研究观察后巩膜加固术配合中医中药治疗高度近视,特别是青少年之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与时机探讨。第一部分文献研究1.中医学对高度近视的认识中医学对近视称之为“能近怯远”,“视瞻昏缈”等,它的病机有多种论述,但总体来说,多责之于心脾肾,治则多补虚为原则。2.西医学对高度近视的认识参考文献从高度近视的流行病学,病因,治疗措施方面进行论述。3.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参考国内外文献综述后巩膜加固术的历史沿革、加固材料的选择,及手术方式的开展以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以眼轴、屈光度等为指标观察评价中医中药结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特别是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时机。方法:共观察高度近视患者92例(172眼),男性49例,女性43例,年龄从3岁到56岁,平均年龄15岁,屈光度从-1.75D到-37.00D。无选择性地获得跟踪观察病例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41例(73眼),年龄3岁到33岁,平均年龄10岁,女性14例(24眼),男性27例(49眼),屈光度从-2.75D到-37.00D,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21例(39眼):单纯施后巩膜加固术。手术加中药组20例(34眼):术前1周至术后3月服用中药,分别观察手术前及术后1年的屈光度、眼底情况、眼轴等。其中单眼手术患者10例,年龄从4-30岁,平均年龄12.2岁,男性5例,女性5例,屈光度从-1.75D到-26.25D,分别观察双眼术前及术后1年的屈光度情况。观察33例(64眼),年龄6岁到56岁,平均年龄17岁,男性14例27眼,女性19例37眼,术前与术后1周内的眼轴情况。观察18例(35眼),年龄9岁-45岁,平均年龄21岁,男性8例15眼,女性10例20眼,屈光度从-4.75D到-28.75D,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周内的屈光情况。结果:1.男性与女性手术后屈光度比术前都略有降低,但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术后屈光度比女性术后屈光度稍低,测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男性术后眼轴比术前稍增加,女性手术后眼轴比术前稍降低,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眼轴测量术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以眼轴分组,把手术加中药组分为4组,除大于30mm组术后4年屈光度较术前降低外,其余3组均较术前增高,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单眼手术眼术后1年屈光度比术前略有降低,但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眼1年后屈光度较1年前明显升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单纯手术组术后2年屈光度升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加中药组术后2年屈光度稍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2年屈光度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6.手术加中药方式中儿童组与非儿童组术后2年屈光度较术前略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2年屈光度比较,非儿童组较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7.单纯手术方式中儿童组术后2年屈光度较术前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儿童组术后2年屈光度与术前比较有升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8.儿童手术组屈光度远期疗效观察(术后4年),术后4年较术前增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9.儿童手术加中药组屈光度远期疗效观察(术后5年),术后5年较术前增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抑制屈光度增加疗效显著,而中药配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更优于单纯后巩膜加固术,且对于<10岁的儿童患者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