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退牧还草工程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

黄河源区退牧还草工程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以草地退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遏制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家启动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退牧还草工程作为一项生态恢复工程,是国家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促进牧区的经济持续发展而实行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本研究以黄河源区退牧还草生态工程为研究客体,对退牧还草工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该工程的开展、延伸具有明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回顾了我国及世界主要畜牧业国家草地管理模式及管理经验,生态恢复研究进展、退牧还草工程研究进展等,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黄河源区草地管理现状、主要管理模式及草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认为,黄河源区草地资源危机的最大问题是管理,由于制度的缺陷和供给滞后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应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结合相关的生态学理论对退牧还草工程的绩效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退牧还草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草地实施退牧后,植被高度提高了8.72%~22.19%,植被盖度提高了17.32%~23.43%,产草量提高了9.98%~24.38%。从不同经济类群来看,不同经济类群草群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均有所增加,但禾草、莎草在群落中所占的比重在增加,杂草所占比重在下降。但受退牧影响,牧户的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尤其受禁牧影响较大。退牧以后禁牧户畜牧业收入下降了70.8%,而其它收入增长了73.86%,增加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政府对退牧还草的饲料粮补贴,退牧后黄河源区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牧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性很大。从牧户的消费结构来看,退牧后牧户在生活、水电暧等被动性消费在上升,其主动性消费在下降。牧户作为牧区生产与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微观主体,是畜牧业以及牧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牧户行为直接关系到草地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情况下,牧户是退牧还草工程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对认识工程中存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区的牧民已经认识到了天然草地退化的严重性,能够顾全大局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然而,由于缺乏牧民的广泛参与,政府的补偿政策缺乏灵活性、补助标准低,移民安置和替代产业方案实施效果不理想。虽然退牧还草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生态效益,却影响了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大部分牧民认为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牧民退牧还草的积极性不高,区域经济的的可持续性和退牧还草的长效性受到挑战。从退牧还草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两方面综合分析了退牧还草政策运行过程,指出退牧还草生态工程的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退牧还草生态工程围栏设计不合理;退牧补偿设计不合理,缺乏利益驱动因素;生态移民安置尚不完善;草地恢复方式单一;在不同区域尺度上缺乏深入研究。工程的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是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提高组织管理效应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认为目前退牧还草工程管理存在以下不足:部分项目前期工作薄弱,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经济补偿兑现不及时、不到位、滞留严重;缺乏相应的跟踪管理机制;不能严格执行项目设计方案。由于退牧还草政策设计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不足影响了退牧还草政策实施绩效,论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实施有偿退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确保牧民的基本生活安全;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加强科技培训,发展当地人民直接受益的产业;加强退牧草地的管理,保证禁牧草地生态效益发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草地监测水平。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草地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对我国退牧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草地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选题的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3.1 草地管理的制度与模式
  • 3.2 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回顾
  • 3.3 退牧还草工程研究进展
  • 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4.1 研究目标
  • 4.2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5.1 研究方法
  • 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河源区草地退化现状及管理问题分析
  • 1 研究区域概况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位置
  • 1.2 研究区自然概况
  • 1.3 研究区社会经济现状
  • 2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现状
  • 3 黄河源区草地管理主要技术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3.1 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 3.2 草地资源管理现状
  • 3.3 草地资源管理制度与模式存在的缺陷
  • 第三章 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方案设计与工程管理
  • 1 退牧还草工程的指导思想
  • 2 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原则
  • 3 退牧方式设计
  • 3.1 退牧的内涵
  • 3.2 退牧区的划分
  • 4 退牧还草工程管理过程
  • 4.1 退牧还草生态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
  • 4.2 退牧还草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机制
  • 5 退牧还草工程施工方法
  • 5.1 草地围栏工程实施方法
  • 5.2 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法
  • 6 退牧还草工程补贴管理
  • 6.1 退牧还草工程补贴管理办法
  • 6.2 退牧还草工程补贴发放的基本要求
  • 7 退牧草场的管理措施
  • 7.1 退牧草场的管护措施
  • 7.2 退牧草场植恢复配套措施
  • 第四章 黄河源区退牧还草主要技术模式及案例分析
  • 1 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概况
  • 2 退牧还草主要技术模式
  • 2.1 禁牧模式
  • 2.2 减畜休牧轮牧模式
  • 第五章 退牧还草主要模式评价及可持续性分析
  • 1 不同退牧模式生态效益分析
  • 1.1 禁牧区生态恢复效果分析
  • 1.2 减畜休牧区生态恢复效果分析
  • 2 退牧还草工程对牧民社会经济行为的影响
  • 2.1 禁牧对牧户家庭经济收支的影响
  • 2.2 减畜休牧轮牧对牧户家庭收支的影响
  • 3 牧区居民对退牧还草政策的认知和响应
  • 3.1 牧户对草地生态环境相关问题的认识
  • 3.2 牧户对退牧还草政策的态度
  • 4 退牧还草政策可持续性分析
  • 4.1 牧户态度对退牧还草政策的影响分析
  • 4.2 退牧还草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4.3 退牧还草的补偿问题分析
  • 第六章 退牧还草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 1 退牧还草工程的设计问题
  • 1.1 退牧还草生态工程围栏设计不合理
  • 1.2 退牧还草补偿设计不合理,缺乏利益驱动因素
  • 1.3 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安置尚不完善
  • 1.4 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方式单一
  • 1.5 退牧还草生态工程在不同区域尺度上缺乏深入研究
  • 2 退牧还草工程的管理问题
  • 2.1 部分项目前期工作薄弱,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
  • 2.2 经济补偿兑现不及时、不到位、滞留严重
  • 2.3 缺乏相应的跟踪管理机制
  • 2.4 不能严格执行项目设计方案
  • 第七章 对策研究
  • 1 退牧还草工程主要技术模式的比较和分析
  • 1.1 不同退牧模式的异同点
  • 1.2 不同退牧模式的共同点
  • 2 提高退牧还草绩效的政策性建议
  • 2.1 实施有偿退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 2.2 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确保牧民的基本生活安全
  • 2.3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
  • 2.4 加强科技培训,发展当地人民直接受益的产业
  • 2.5 加强退牧草地的管理,保证禁牧草地生态效益发挥
  • 2.6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
  • 2.7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草地监测水平
  • 3 草地管理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 3.1 完善草地承包制
  • 3.2 草地股份化经营
  • 3.3 可交易配额制度
  • 3.4 草地经营的准入制度
  • 3.5 开展参与式草地管理
  • 3.6 草原社区共管模式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问题
  • 1 主要结论
  • 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黄河源区退牧还草工程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