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众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是我国农村传播和农业推广学研究的一个边缘性课题,交叉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发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诸多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背景,为我们研究大众媒介与农村公共政策的传播提供了综合立体视角。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大众媒介扮演了重要角色。媒介信息已成为大众政治生活的粘合剂,把公众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表达整合为一体,构建了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公共领域”,发挥了舆论“公器”的作用。同样,在我国农村公共政策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中,大众媒介以其独特的信息优势,正在影响亿万农民的政治生活和现实利益,不断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农村发展愿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发展非常重视。从2004年到2011年,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先后出台8个“中央一号”文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但是,从目前农村发展的真实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来看,我国农村公共政策的宣传和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一些政策并没有被广大农村受众所知晓和利用。尤其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政策传播最终端的“村民大会”、“村小组会议”等传统载体形式的消失,已成为农村公共政策难以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以大众媒介的视域,探寻农村公共政策的传播现状和问题,通过分析大众媒介传播特征和农村“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壁垒,力求构筑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运行机制和发展途径,让广大农村受众更多从大众媒介的渠道,了解政府有关农村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推动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而不断提升农村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大众媒介与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现状和问题做过专门的、系统的探讨。笔者试图在拉斯韦尔的传播学“过程模式”理论基础上,去描述我国大众媒介与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互动关系,希望在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机理、路径和发展对策方面,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剖析性理解。本文首先厘清农村公共政策与大众媒介的概念,以及两者相互关系、本质属性等,从媒介的社会功能,分析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双重价值。然后从传播学的结构与功能理论,解析农村公共政策的大众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同时,依据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侧重分析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政策传播环境入手,进一步论证大众媒介在农村公共政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透过镜象看本质,从突破大众媒介与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体制机制障碍角度,探讨农村公共政策的大众传播运行机制和发展对策。本文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获取资料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访谈、参与观察等。资料来源于2000年-2010年间有关农村信息传播的文献参考、媒介调查数据,新华社内部数据库和舆情监测分析,以及笔者在江西农村观察所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