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SOAP的Web服务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际博[1](2017)在《基于PAR平台与跨媒体的算法程序设计在线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计算思维作为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已经在工业、艺术、商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初高级中学通过安排编程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计算思维。但是目前流行在线编程课程与教材均没有清晰明了地讲清程序设计原理。对于一些精巧算法的由来,学生只能通过教材给出的可执行代码自行理解。而薛锦云教授提出的便捷算法程序开发方法(PAR方法)能够清晰地阐述精巧程序的产生过程。本文以本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便捷模型驱动软件开发平台(PAR平台)与跨媒体组合技术为基础,将PAR方法相关内容设计扩展为算法程序设计在线教学平台,教会学生学习运用PAR方法,并推导算法从提出问题到最终运行可执行程序的整个过程。本文通过认真分析研究PAR方法与跨媒体技术相关特点与功能,并以PAR平台为基础,将PAR方法与算法程序设计课程相结合。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特点,将“名师授道”视频教学资源与PAR平台Apla算法程序转换运行功能以Web服务的形式组合为跨媒体的算法知识结构。学生可以通过请求多媒体教学资源学习如何运用PAR方法一步一步地解决算法问题。然后本文以PAR方法解决“立方和”算法问题课程为例,模拟学生如何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学习PAR方法解决精巧的算法问题并手动编写运行算法程序,最终通过模拟学生进行算法学习评测《算法程序设计》教学的学习效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当前算法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没有哪种算法教学方法可以完全讲清楚精巧算法的由来。而PAR方法通过分划子问题,找出递推关系,最终构建循环不变式与算法的问题求解方式,可以很方便地向学生讲清楚算法的由来以及算法的本质。本课题将PAR方法相关知识点提炼整理为算法设计课程,依托PAR平台进行算法程序设计在线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了最先进的算法程序设计方法。(2)针对算法设计课程学习复杂,教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本课题通过直接录制剪辑PAR方法提出人薛锦云教授的课程讲解视频。将名师讲解课程按照课程学习流程剪辑处理,最终以Web服务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名师授道”教学视频。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准确与透彻的算法程序设计课程讲解。(3)与国内外流行的MOOC在线教学单纯以课程录播不同,通过跨媒体组合技术构成的课程拥有更多数量与种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所有的教学资源以Web服务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符合当今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的跨媒体知识点。而将PAR平台以Web服务的方式转换为PAR平台在线编程模块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编写课程讲解已有的算法或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新算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王苗苗[2](2017)在《状态感知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的工具。网络处理方面经历了由拨号上网到光纤网络,三大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也由2G升级到4G,互联网的受益者们感受着越来越快的上网速度和网络带宽。然而,在追求高速的网络环境的同时,我们无法准确全面的感知实际使用的网络状态,造成了部分网络资源闲置和一味的追求更高的网络带宽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建设一个网络带宽的状态感知服务平台。本平台基于IVCE虚拟计算环境中的测速数据,研究当前流行的Web服务技术,结合虚拟计算环境中测速数据的特点和平台环境,选择一种适合此项目的Web Service技术实现状态感知服务平台。本文对分布式的Web Service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主要介绍了 REST风格的Web Service的设计原则、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对比了 REST风格的Web Service和基于SOAP的WebService,分别得出了它们各自的适用场合。最后,根据状态感知服务平台的数据特性进行了分析,分别使用两种Web服务实现其部分功能,通过测试对比,最终选择使用REST风格的Web服务实现状态感知服务平台。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虚拟计算环境中的网络测速数据进行分类,按照用户感知需求进行处理后写入数据库,并做查询优化配置;(2)结合状态感知服务平台的特点,对国内外已有的Web服务技术进行了调研,对比分析基于SOAP的Web Service和REST风格的Web Service,进行实现和测试数据分析,最终选择了更适合此平台的REST风格的Web服务,设计并实现此Web服务,为用户感知网络状态提供数据;(3)使用当前流行的页面展示技术HTML5语言,结合AJAX技术通过Web服务获取测速数据,实现测速数据的形象展示;(4)对实现的状态感知服务平台进行性能测试,找出系统最佳并发量和当前瓶颈,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王琦[3](2015)在《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无线网络的覆盖与普及,在移动无线网络中使用移动设备、嵌入式智能设备等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研究如何在无线移动环境中实现异构设备的互联与协同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Web服务为实现异构资源之间的协同、互联提供了可行手段。Web服务具有松散耦合、平台无关、互操作性强等优点,作为一种自主而又开放的应用实体,它非常适合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发布和使用。但是,在无线移动网络环境下,CPU计算能力、网络带宽、内存容量以及设备电池电量等资源都十分有限。在这种资源受限的环境下,如何对Web服务应用进行合理划分和部署以达到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的目的,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对Web服务、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程序划分等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对资源受限Web服务研究的已有成果,对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框架,并给出了框架中各个模块的详细描述及执行流程。重点研究了基于网络流图的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算法,首先将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构建为带权值的有向图形式,接下来引入网络流图的概念,进一步将带权值的有向图转化为网络流图,最终将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问题转化为网络流图的最小割问题,并采用Dinic算法对其进行了求解。从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的执行时间最优、执行能耗最低以及网络通信量最小角度出发,给出了单目标最优划分和多目标最优划分的参数设计。最后,以一个旅游出行Web服务应用为例,验证了本文给出的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对实现资源受限环境下的Web服务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崔鹏飞[4](2013)在《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联网监管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各类交通事故不断上升。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检验机构在检测过程中诸如故意漏检项目、出具虚假报告单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加强安检机构的监管力度,保证检验报告的公证性和真实性,论文研发了一种安全、可靠、实时性高、可扩展性强的联网监管系统。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设计了联网监管系统的总体方案。该系统将安检机构的检测工位、数据库服务器、打印合格证工作端采用局域网连接起来,同时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借助电信、广电等网络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服务链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专用局域网络结构。2.提出了一种基于XML和Web服务的分布式异构数据交换方法。设计了XML中间件,包括XML与关系型数据转换的映射算法XML查询与SQL查询转换算法和监控图片的Base64编解码,实现了以XML为标准数据格式的异构系统松散耦合。3.设计开发了基于Soap协议的数据交换接口,联网监管系统的所有数据通过调用webservice接口实现数据交换请求。4.分析了联网监管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引入W3C的XML数据安全标准,设计了适合联网监管系统的数据安全模型,包括对Soap消息进行XML加密、添加安全性令牌、数字签名。测试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安全性和实时性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赵嘉[5](2013)在《Web服务在物联网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得到了很多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重视和研究,依赖物联网技术可以构建多种监测系统。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加快,交通、农业、环境等多领域都出现了物联网监测系统,物联网技术的特长得以发挥。物联网监测系统往往包含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彼此之间可能有着极强的异构性:第一,不同子系统之间可能存在平台异构。第二,采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之间、不同传感器之间的硬件差别和数据差异较大。这给同时依赖于二者的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Web服务技术具备可以构建跨平台、松耦合、交互性强的应用系统的优势,适合解决上述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将Web服务应用于物联网监测系统中的解决方案。首先,本文阐述了物联网和Web服务的相关技术和相关研究,分析了SOA架构的优势,指出了将Web服务应用于物联网监测系统中的可行性及其优势。其次,本文提出了多模块的设计方案,将数据库子系统和采集子系统的功能抽象为若干Web服务,对外部开放,用Web服务作为统一接口,屏蔽底层的异构性,用Web服务作为通信方式,完成系统内的消息交换。最后,本文将Web服务应用于桥梁监测系统中,将Web服务作为通信协议,设定数据交换格式,完成Web服务的开放与调用,为客户端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并屏蔽了不同操作的差异。本文通过Web服务在铁路桥梁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实现了监测系统的异构平台通信,屏蔽了底层不同数据、不同类型操作和异构平台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并为同时具备Java和.Net平台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开发做出了示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裴树军[6](2012)在《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软件开发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化,可以大大的降低软件系统的耦合度,有效地进行软件的分布式开发,用户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并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以快速响应用户业务需求的变化,达到软件系统开发的高效性、可用性和规模性,提高服务的复用率和减少冗余。本文以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针对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信息系统的可靠性、Web服务资源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整体架构在消息机制、消息转换、消息路由和服务容器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ESB的SOA架构分层模型,给出了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单缓存中介和双缓存中介模型,并完成了单缓存中介和双缓存中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双缓存中介模式可以大大提高Web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在Web服务安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基于WS-Security规范和扩展SOAP的消息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SOAP消息的安全模型,利用XML加密、XML签名和时间戳安全机制保证了Web服务中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达到对信息细粒度保护的目的。针对信息系统中Web服务可靠性及度量问题,在分析了Web服务与传统软件可靠性模型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并给出了Web服务的可靠性与服务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结构的改进模型。该模型把服务之间的结构问题和组合条件作为可靠性评价的重要因素,使得可靠性的度量更加的精确。针对Web服务资源管理问题,在分析Web服务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对UDDI和SOAP进行了QoS属性扩展,设计了Web服务资源管理框架。阐述了采用该框架进行服务发布、发现、选择和组合优化的流程,给出了四种结构的QoS属性的计算方法和优化策略。对于Web服务的发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的发现模型,给出了基本匹配、功能匹配、质量匹配和服务匹配规则、资源评级及发现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服务查全率、查准率和匹配效率有所提高。采用上述关键技术对运政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验证了基于服务总线架构的信息系统的构建具有可行性。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对服务资源的管理、服务可靠性和服务安全性等相关技术进行了实施应用,保证了运政系统建设和运行的有效性。
李静宇[7](2011)在《面向电子政务的SOAP消息安全模型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WEB服务的安全性问题成为网络信息交互的热点问题。目前WEB服务的实现是通过XML/SOAP协议与Internet协议完成信息的交互。而要确保WEB服务的安全性,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XML/SOAP消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SOAP消息的传递的安全性是消息在交互的过程中实现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身份认证和授权五项WEB服务的基本安全性要求。文中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在WEB服务中安全使用SOAP消息,充分利用信息安全技术中的加密、签名等手段,确保SOAP消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第三方窃取、监听以及对信息恶意的更改,从而保证信息安全、有效的实现端到端的传输。文中研究的具体内容是首先结合SOAP消息的传输机制和WEB服务五项安全性基本要求建立SOAP消息安全分析模型。模型中将XML加密技术与传统的加密技术相融合,确保SOAP消息的机密性,采用XML签名技术与W3C所提出的XML-Encryption加密技术相结合完成对SOAP消息的签名操作,确保SOAP消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问题以及对SOAP消息添加时间戳协议,进一步保障SOAP消息的不可否认性。其次将模型应用到政府电子投标竞标系统中。该模型在竞标系统中的作用是对竞标过程的信息施行时时的保密措施,保证竞标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不但验证了该模型的安全稳定及可应用性,同时也为竞标单位提供一个优质、安全、公平的竞争平台。
赵姗[8](2011)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网格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依托网格基础设施,通过对网格内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和非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描述、组织、管理、处理和分发,将地理上分布的各类资源整合为一体,最终实现按需服务能力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和协同解决问题。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目标是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的共享和互操作,其核心和主体是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本文对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中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和网格集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和实践的目标是将现有开放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和Web服务技术标准融入网格标准,在共享网格基础设施提供的计算、存储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遵循Web服务标准规范和地理信息标准规范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地理空间数据和功能。在现有的开放地理信息标准、Web服务技术体系和网格技术的基础上,探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和网格集成中存在的问题及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并最终构建了原型实验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现有的网格资源模型的描述对象多为计算、存储等网格通用资源,缺乏对地理空间数据及功能的描述能力,不利于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资源共享。本文提出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资源抽象定义和基于GLUE模型的扩展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模型GLUE-Ex,采用XML对网格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描述。GLUE-Ex能够为网格中空间信息资源和非空间信息资源描述提供统一的模型,具有层次性、通用性、扩展性和复用性的特点。2、现有的OGC Web服务体系和标准Web服务在架构和实现上有所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OWS在网格体系下难于集成和管理。论文从多角度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给出一种基于要素解析和映射的WSDL生成和SOAP代理服务的OWS——Web服务兼容性方案,通过对用户透明的方式提供SOAP/WSDL风格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调用,有效屏蔽两个体系的差异。该方案在WS-I测试环境中通过了Web服务标准性测试。3、探讨主流网格体系架构核心技术,从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资源、隐式资源模式、服务寻址、资源属性文档及资源生命周期管理等角度阐述WSRF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构建的关键技术。在GLUE-Ex以及OWS——Web服务兼容性实验的基础上,以WMS为例介绍地理空间信息网格数据服务实现的主要技术和流程。4、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是构建网格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链的基础。本文以OGC Web处理服务作为功能服务的实现规范,针对WPS应对计算密集型/数据密集型的处理效率低,用户响应性差的问题,提出基于WS-Notification的代理通知方案,实现了代理通知服务方式下的网格处理服务资源状态主题订阅/发布的全过程。服务实例运行中能够随时获取服务状态,有效解决处理服务的超时问题。5、服务注册和发现是面向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中重要的环节。主流Web服务体系采用UDDI作为服务注册中心。论文分析UDDI作为地理空间网格注册中心的优势和不足。从UDDI内置分类法、UDDI数据结构、UDDI API、管理和部署方式等多角度入手对UDDI进行了扩展,扩展后的注册中心兼容WSRF规范,可以支持用户发现和使用网格内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资源。6、借鉴虚拟组织对网格资源组织和管理的特点,提出UDDI注册中心池的概念,进行分布式注册中心节点的组织和维护。并在原型系统中实现了网格UDDI注册中心的单点登录以及主动服务机制,包括服务状态获取机制、服务订阅通知机制和基于QoS的服务登记机制,有效提高网格UDDI注册中心的友好性、可信度和稳定性。
鲁守玮[9](2010)在《视频流媒体技术在高校网络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现在高校里大部分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那么,如何将优秀老师的授课资源加以汇总整合?如何将获奖老师的课程提供给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在课外的时间里学习和借鉴?点对点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于对等网络的架构。点对点通过对等计算机之间的直接交换实现计算资源和服务的共享。网站服务是人们针对开发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又一新技术,为应用程序通信提供了一种独立的平台、组建模型和编程语言的标准。在点对点计算平台上建立网站服务可以有效利用点对点本身的分布式特性高效地实现服务的集成及资源的自治,是一种较理想的网站服务实现方案。该论文的目的就是在于:建立一个基于点对点的网站服务平台,网站服务平台有着强大的可拓展性,有利于随时增添一些我们需要的功能并加以整合。为在校的老师和同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共享环境,是老师方便的发布自己的视频资源,随时随地的共享给更多的学生们学习使用。这样以来,校内的许多优秀的视频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通过资料与代码收集,对开源代码的分析与改进,并设计原型系统,立足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开发一套基于点对点技术的流媒体视频应用系统,最终通过系统测试,对完成的原型系统进行测试。本文整体的撰写结构就是立足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它体现了应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将点对点和网站充分的结合和利用,把学院的精品课程视频,以及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操作等视频放在网站上供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学习参考。
李晓航[10](2010)在《OSCS中Web服务注册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Web服务(Web Services)技术已经逐渐显露出巨大的商业机会,这种基于XML的Web服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现在的各种异构平台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通用的与平台无关、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不同平台之上的应用依靠这个技术层来实现彼此的连接和集成,Web服务对于企业应用集成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在众多Web服务的基础上,通过服务之间的组合可以形成新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Web服务的效率和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一个能够支持企业进行Web服务组合开发的平台级软件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需求,沈阳昂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昂立Web服务组合系统,OSCS(Only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System,OSCS),该系统利用SOA的体系结构,结合支撑环境的思想,按照功能系统分成Web服务注册、服务的评价和维护、服务的组合和管理、图形化建模工具、动态服务选取和执行六个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将已有的Web服务按照业务流程进行逻辑上的合成,从而实现了Web服务的重用和增值,在原有的Web服务的基础上可以迅速的构建出一个新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和实现了一个较为通用的Web服务注册系统。论文首先介绍了OSCS的组成;其次,分析了OCSC中服务注册子系统的功能需求,根据系统的需求设计了Web服务注册系统的四层结构,详细描述了主要模块的功能和结构组成;然后,在UDDI规范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支持OSCS的web服务注册子系统;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系统的测试及运行情况表明,本文所实现的Web服务注册系统可以实现Web服务的注册和发布,有效支持面向服务的企业应用开发。
二、基于SOAP的Web服务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SOAP的Web服务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AR平台与跨媒体的算法程序设计在线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算法教学软件现状 |
1.2.2 算法程序设计教学的发展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PAR平台与PAR方法 |
2.2 跨媒体组合的概念与内涵 |
2.3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
2.4 Web服务技术 |
2.4.1 基于SOAP协议的Web服务技术 |
2.4.2 RESTful的Web服务技术 |
2.5 混合式教学模式 |
3 基于PAR平台与跨媒体的算法程序设计在线教学系统 |
3.1 基于Web服务的跨媒体组合方法 |
3.1.1 对多媒体数据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封装 |
3.1.2 基于Web服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服务 |
3.1.3 基于Web服务的在线PAR平台服务 |
3.2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算法程序在线教学课程设计 |
3.2.1 算法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设计 |
3.2.2 算法程序设计在线课程环节设计 |
4 基于PAR平台与跨媒体的算法程序在线教学实现 |
4.1 算法程序设计课程提炼及课程编写 |
4.2 基于在线PAR平台与PAR方法的“名师授道”视频实现 |
4.2.1 视频剪切与处理 |
4.2.2 视频在线发布与播放 |
4.3 在线PAR平台转换服务的实现 |
4.4 教学演示动画与图片的绘制与部署 |
4.5“立方和”在线算法教学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状态感知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贡献 |
1.3.1 主要工作 |
1.3.2 论文贡献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Web服务技术介绍 |
2.1.1 REST风格的Web服务 |
2.1.2 两种Web服务技术的比较 |
2.2 MySQL数据技术概述 |
2.3 HTML5技术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状态感知服务平台的设计 |
3.1 平台整体介绍 |
3.2 平台需求分析 |
3.3 状态感知服务平台总体设计和各模块流程 |
3.3.1 总体设计 |
3.3.2 各模块流程 |
3.4 Web服务技术的选择 |
3.5 Web服务接口的详细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状态感知服务平台的实现 |
4.1 实现环境介绍 |
4.2 数据库的实现 |
4.3 Web服务的实现 |
4.4 界面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状态感知服务平台的性能测试和优化 |
5.1 Web服务性能测试的介绍 |
5.2 基于JMeter的性能测试 |
5.3 状态感知服务平台的优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资源受限Web服务研究现状 |
1.3.2 应用程序划分研究现状 |
1.3.3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础理论 |
2.1 资源受限Web服务概述 |
2.1.1 Web服务 |
2.1.2 资源受限Web服务 |
2.1.3 资源受限Web服务的分类 |
2.2 应用程序划分理论 |
2.2.1 应用程序划分类型 |
2.2.2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建模 |
2.3 网络流理论 |
2.3.1 网络流 |
2.3.2 网络流的割 |
2.3.3 网络流残余网络 |
2.3.4 网络流定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框架 |
3.1 传统的Web服务应用架构 |
3.2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模式 |
3.2.1 基于后端节点的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模式 |
3.2.2 基于中间节点的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模式 |
3.2.3 基于前端节点的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模式 |
3.3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框架 |
3.3.1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执行引擎分析 |
3.3.2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框架 |
3.3.3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执行流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算法 |
4.1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问题模型 |
4.1.1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转化为有向图表示 |
4.1.2 基于有向图的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转化为网络流图表示 |
4.1.3 转换过程的合理性证明 |
4.2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算法流程 |
4.3 Dinic算法 |
4.3.1 Dinic算法简述 |
4.3.2 Dinic算法实现 |
4.4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算法目标及参数获取 |
4.4.1 单目标最优划分 |
4.4.2 多目标最优划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实例 |
5.1 资源受限Web服务构建技术 |
5.1.1 SOAP与REST简介 |
5.1.2 SOAP Web服务与REST Web服务 |
5.1.3 Axis2构建SOAP Web服务 |
5.2 旅游出行Web服务应用案例 |
5.2.1 旅游出行Web服务应用划分 |
5.2.2 旅游出行Web服务应用构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联网监管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联网监管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
2.1 联网监管系统总体结构 |
2.2 联网监管系统功能需求 |
2.3 联网监管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2.4 联网监管系统工作流程 |
2.5 联网监管系统软件结构 |
2.6 联网监管系统开发平台 |
第三章 基于 XML 和 Web 服务的异构数据交换技术 |
3.1 系统数据交换模型 |
3.2 XML 中间件的设计 |
3.2.1 XML 与关系型数据转换器设计 |
3.2.2 XML 查询与 SQL 查询转换器设计 |
3.3 二维图片交换 |
3.3.1 图片数据的编解码 |
3.3.2 图片监控 |
3.4 联网监管系统主要接口设计与实现 |
3.4.1 上行接口 |
3.4.2 下载接口 |
第四章 联网监管系统安全性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
4.1 webservice 安全性问题及要求 |
4.2 XML 文件的加密和解密 |
4.2.1 XML 加密语法 |
4.2.2 XML 文件加密算法原理与实现 |
4.2.3 XML 文件的解密 |
4.3 XML 文件的数字签名研究 |
4.4 联网监管系统的数据安全模型研究 |
第五章 系统集成与测试 |
5.1 联网接口在安全性能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5.2 主要联网接口测试 |
5.2.1 查询接口测试 |
5.2.2 业务数据接口测试 |
5.2.3 拍照接口测试 |
5.2.4 制动力曲线上传接口测试 |
总结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总结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Web服务在物联网监测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联网背景简介 |
1.1.2 Web服务在物联网中的广泛应用 |
1.1.3 铁路桥梁监测系统的需求 |
1.2 主要研究工作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的组织安排 |
1.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Web服务和物联网监测相关技术研究 |
2.1 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 |
2.1.1 物联网的概念 |
2.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
2.1.3 物联网监测的核心技术 |
2.2 Web服务相关技术 |
2.2.1 Web服务跨平台特性概述 |
2.2.2 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概述 |
2.2.3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概述 |
2.3 面向服务的架构概述 |
2.3.1 SOA简介 |
2.3.2 服务的概念 |
2.3.3 松散耦合 |
第三章 Web服务在桥梁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方案设计 |
3.1 Web服务应用于物联网监测系统分析 |
3.2 桥梁监测系统概述 |
3.2.1 系统功能描述 |
3.2.2 系统功能模块 |
3.3 Web服务在桥梁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方案 |
3.3.1 Web服务整合异构平台 |
3.3.2 Web服务充当通信协议 |
3.3.3 系统整体架构 |
3.4 桥梁监测系统Web服务端设计 |
3.4.1 JWS Web服务设计技术 |
3.4.2 层次和模块划分 |
3.4.3 数据格式设计 |
3.5 桥梁监测系统客户端Web服务调用模块设计 |
3.5.1 代理模式简介 |
3.5.2 Net平台的服务调用 |
3.5.3 层次和模块划分 |
3.5.4 服务调用模块设计 |
第四章 Web服务在桥梁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实现 |
4.1 桥梁监测系统Web服务端实现 |
4.1.1 服务层实现简述 |
4.1.2 具体模块实现 |
4.1.3 Web服务安全连接 |
4.2 桥梁监测系统客户端服务调用模块实现 |
4.2.1 服务调用层实现简述 |
4.2.2 服务调用功能模块实现 |
4.2.3 数据处理模块实现 |
4.2.4 异步调用模块实现 |
4.2.5 Web服务缓存 |
第五章 Web服务在桥梁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效果展示 |
5.1 桥梁监测系统数据服务器操作展示 |
5.2 桥梁监测系统控制传感器操作展示 |
5.3 效果展示总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6)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面向服务架构 |
1.2.2 Web服务平台体系结构及框架 |
1.2.3 Web服务安全问题研究 |
1.2.4 Web服务可靠性研究 |
1.2.5 Web服务资源管理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及框架 |
2.1 引言 |
2.2 ESB的相关理论 |
2.2.1 Web Service协议栈 |
2.2.2 ESB服务总线结构 |
2.3 基于ESB的SOA架构设计 |
2.3.1 基于ESB的SOA架构的分层模型 |
2.3.2 总线的工作原理 |
2.3.3 单缓存模式总线设计 |
2.3.4 双缓存模式总线设计 |
2.3.5 双缓存模式的序列关系图 |
2.4 分层模型实验及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息系统服务安全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Web服务安全规范 |
3.2.1 XML数字签名 |
3.2.2 XML加密 |
3.2.3 SAML断言 |
3.2.4 XKMS规范 |
3.3 Web服务安全模型的设计 |
3.3.1 SOAP消息的扩展 |
3.3.2 Web服务安全模型的提出 |
3.3.3 SOAP消息安全处理流程 |
3.3.4 时间戳处理过程 |
3.3.5 SAML单点认证 |
3.4 Web服务安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系统Web服务资源管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Web服务资源管理框架 |
4.2.1 UDDI扩展QoS |
4.2.2 服务资源管理体系结构 |
4.2.3 框架主要功能模块 |
4.3 组合服务QoS模型 |
4.3.1 Web服务的QoS参数 |
4.3.2 Web服务QoS计算 |
4.4 服务资源请求发现 |
4.4.1 Web服务资源匹配原则 |
4.4.2 服务资源评级 |
4.4.3 Web服务发现算法 |
4.5 分析与验证 |
4.5.1 不同需求用户请求分析 |
4.5.2 与其它匹配系统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息系统Web服务可靠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Web服务可靠性相关技术 |
5.2.1 软件可靠性经典模型 |
5.2.2 Web服务可靠性模型及改进 |
5.3 基于BPEL的可靠性模型 |
5.3.1 业务流程结构模型及建模 |
5.3.2 服务组合可靠性 |
5.4 可靠性分析仿真 |
5.4.1 仿真模型及设置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键技术在运政系统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运政系统体系架构模型 |
6.3 运政系统实现功能设计 |
6.4 关键技术在运政系统的具体应用 |
6.4.1 运政系统安全技术应用 |
6.4.2 运政系统服务资源管理 |
6.4.3 运政系统业务流程可靠性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面向电子政务的SOAP消息安全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SOAP概述 |
2.1 SOAP简介 |
2.2 SOAP规范 |
2.2.1 SOAP组成 |
2.2.2 SOAP消息基本框架 |
2.2.3 SOAP封套 |
2.2.4 SOAP请求/响应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SOAP消息安全模型分析及改进 |
3.1 SOAP消息安全标准 |
3.2 现有SOAP消息安全模型框架安全技术分析 |
3.2.1 防火墙技术 |
3.2.2 安全套接层技术 |
3.2.3 XML签名技术 |
3.2.4 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
3.3 SOAP消息安全模型框架 |
3.3.1 SOAP消息安全框架改进策略 |
3.3.2 改进的SOAP消息框架及安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进的SOAP消息安全模型实现 |
4.1 时间戳协议 |
4.2 认证技术 |
4.3 XML加/解密 |
4.3.1 XML加密技术 |
4.3.2 XML加密程序设计 |
4.3.3 XML解密程序设计 |
4.4 XML数字签名流程 |
4.4.1 XML/SOAP签名的设计 |
4.4.2 XML/SOAP消息签名的认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进的SOAP消息安全模型的应用 |
5.1 模型的应用 |
5.1.1 应用背景 |
5.1.2 开发环境 |
5.1.3 招标竞标系统数据交换工作流程 |
5.2 应用的实现 |
5.2.1 用户的身份认证 |
5.2.2 SOAP消息安全通道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网格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
1.1.2 网格计算与Web服务 |
1.1.3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标准和组织 |
1.2.2 相关科研和项目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模型 |
2.1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 |
2.1.1 定义 |
2.1.2 特征 |
2.1.3 分类 |
2.2 网格资源建模方法 |
2.2.1 网格资源模型需求 |
2.2.2 建模方法 |
2.2.3 建模流程和原则 |
2.2.4 常见资源模型 |
2.3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资源模型GLUE-Ex |
2.3.1 资源构成抽象定义 |
2.3.2 GLUE-Ex整体结构 |
2.3.3 扩展元素GDE建模 |
2.3.4 扩展元素GSE建模 |
2.3.5 模型特点 |
2.4 基于XML的网格资源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S-I兼容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实验 |
3.1 Web服务体系结构 |
3.1.1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
3.1.2 标准Web服务协议栈 |
3.1.3 RESTful Web服务 |
3.1.4 WS-I组织 |
3.2 OGC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
3.2.1 网络服务通用规范 |
3.2.2 网络地图服务实现规范 |
3.2.3 网络要素服务实现规范 |
3.3 OWS和标准Web服务的差异 |
3.3.1 分布式架构 |
3.3.2 传输协议和编码 |
3.3.3 服务描述 |
3.3.4 发现机制 |
3.3.5 分析 |
3.4 兼容试验 |
3.4.1 设计方案 |
3.4.2 WSDL生成技术 |
3.4.3 WSDL要素映射 |
3.4.4 SOAP代理服务 |
3.5 WS-I兼容性测试 |
3.5.1 测试工具 |
3.5.2 调用过程 |
3.5.3 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SRF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实现 |
4.1 Web服务资源框架 |
4.1.1 网格体系结构 |
4.1.2 OGSA、WSRF与Web服务 |
4.1.3 WSRF规范构成 |
4.2 WSRF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 |
4.2.1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资源 |
4.2.2 隐式资源模式 |
4.2.3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寻址 |
4.2.4 资源属性文档 |
4.2.5 生命周期管理 |
4.3 基于WSRF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数据服务 |
4.3.1 Grid WMS资源的定义 |
4.3.2 Grid WMS资源的创建 |
4.3.3 Grid WMS资源的访问与更新 |
4.3.4 Grid WMS资源的销毁 |
4.4 异步通知机制的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功能服务 |
4.4.1 OGC Web处理服务 |
4.4.2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链 |
4.4.3 基于WS-Notification的异步处理服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网格的UDDI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注册中心 |
5.1 UDDI注册中心 |
5.1.1 注册中心地位与作用 |
5.1.2 UDDI规范概述 |
5.1.3 UDDI数据结构 |
5.1.4 分类法和标识法 |
5.1.5 UDDI和WSDL的关系 |
5.1.6 UDDI的不足 |
5.2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分类扩展 |
5.2.1 外部校验法 |
5.2.2 网格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分类 |
5.2.3 tModel编写和导入 |
5.3 UDDI数据结构和接口扩展 |
5.3.1 UDDI服务属性的表示方法 |
5.3.2 GSE 到 UDDI 映射 |
5.3.3 UDDI注册查询接口扩展 |
5.4 分布式UDDI组织和维护 |
5.4.1 UDDI 数据的复制和共享机制 |
5.4.2 基于注册中心池分布式UDDI组织 |
5.4.3 注册中心池节点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原型系统 |
6.1 系统总体构架 |
6.2 系统关键实现 |
6.2.1 开发环境 |
6.2.2 总体功能模块 |
6.2.3 主要功能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术语及缩略语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9)视频流媒体技术在高校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需求背景 |
1.1.1 选题的需求背景 |
1.1.2 选题的需求背景分析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可行性分析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2P 与WEB 服务相关技术综述 |
2.1 P2P 网络结构分类 |
2.1.1 P2P 技术简介 |
2.1.2 集中式P2P 网络结构 |
2.1.3 分布式非结构化P2P 网络 |
2.1.4 分布式结构化P2P 网络 |
2.2 网络P2P 应用程序开发标准JXTA |
2.2.1 JXTA 概述 |
2.2.2 JXTA 的术语 |
2.3 WEB 服务及其相关内容的描述 |
2.3.1 Web 服务的简述 |
2.3.2 Web 服务的结构 |
2.4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 |
2.4.1 SOAP 消息的实现 |
2.4.2 SOAP 基本结构和示例 |
2.5 WSDL 语言的基本结构和示例 |
2.5.1 WSDL 的基本结构-概述 |
2.5.2 WSDL 的基本结构 |
2.6 WEB 服务的基础UDDI 技术综述 |
2.6.1 UDDI 的工作原理 |
2.6.2 UDDI 的数据结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2P 的WEB 服务 |
3.1 基于P2P 的WEB 服务平台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
3.2 基于P2P 的WEB 服务平台设计目标 |
3.3 实现基于P2P 的WEB 服务平台设计目标 |
3.3.1 Web 服务的发布过程 |
3.3.2 Web 服务的检索过程 |
3.3.3 Web 服务的调用过程 |
3.3.4 基于P2P 的Web 服务平台特点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EB 服务平台下P2P 应用设计的实现 |
4.1 WEB 服务架构 |
4.1.1 Web 服务器端的编写 |
4.1.2 Web 服务器的架设 |
4.1.3 Web 服务器的测试代码编写 |
4.2 UDDI 服务器的架设 |
4.3 JXTA 和UDDI 相关服务的开发 |
4.3.1 节点间管道通信的原理 |
4.3.2 节点间管道通信的实现 |
4.3.3 JXTA 组服务的实现 |
4.4 开发CLIENTPEER 客户端程序 |
4.4.1 Client 客户端的开发 |
4.4.2 Client 客户端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5.2 视频流媒体技术在高校网络中的应用前景 |
5.3 下一步的改进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OSCS中Web服务注册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开发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基础及背景 |
2.1 Web 服务的形成及其内涵 |
2.2 Web 服务的运行机理 |
2.3 Web 服务的调用方式 |
2.4 Web 服务的描述 |
2.5 基于SOA 的Web 服务组合系统 |
2.5.1 系统目标 |
2.5.2 系统结构 |
2.5.3 Web 服务组合的组合流程 |
第三章 Web 服务注册系统分析 |
3.1 UDDI 技术概览 |
3.1.1 UDDI 与其它协议之间的关系 |
3.1.2 UDDI 技术发现层 |
3.1.3 商业发现与UDDI |
3.2 UDDI 的数据结构 |
3.3 UDDI 程序员API |
第四章 Web 服务注册系统的设计 |
4.1 Web 服务注册系统的通用结构 |
4.2 Web 服务注册系统的逻辑结构 |
4.3 数据库的设计 |
4.3.1 web 服务数据库的关系模型 |
4.3.2 web 服务注册数据库中各表之间的关系 |
4.4 相关技术 |
4.4.1 基于中间件的数据转换 |
4.4.2 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 |
4.4.3 Web 服务对象模型建立 |
4.5 数据存取模块的设计 |
4.5.1 数据集与数据适配器 |
4.5.2 数据存取模块的设计 |
第五章 Web 服务注册系统的实现 |
5.1 数据存取模块的实现 |
5.1.1 插入模块的实现 |
5.1.2 更改模块的实现 |
5.1.3 删除模块的实现 |
5.1.4 查找模块的实现 |
5.1.5 浏览模块的实现 |
5.2 Web 服务程序的实现 |
5.2.1 插入方法的实现 |
5.2.2 更改方法的实现 |
5.2.3 删除方法的实现 |
5.2.4 查找方法的实现 |
5.2.5 浏览方法的实现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环境配置 |
6.2 测试网站的设计 |
6.3 用户登录测试 |
6.4 用户功能模块测试 |
6.5 测试结论 |
6.6 系统效益分析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SOAP的Web服务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AR平台与跨媒体的算法程序设计在线教学研究[D]. 张际博.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2]状态感知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苗苗.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3]资源受限Web服务应用划分技术研究[D]. 王琦.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2)
- [4]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联网监管系统研究与实现[D]. 崔鹏飞. 长安大学, 2013(05)
- [5]Web服务在物联网监测系统中的应用[D]. 赵嘉.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6]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裴树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08)
- [7]面向电子政务的SOAP消息安全模型及应用[D]. 李静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8]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网格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D]. 赵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9]视频流媒体技术在高校网络中的应用[D]. 鲁守玮.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10]OSCS中Web服务注册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晓航.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