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

论文摘要

工业化、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十分迅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中的二三产业,农地非农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但是,从中国特殊的人地关系出发来看,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远远小于农地非农化的速度,如何协调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出去,又要进一步合理控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地非农化的速度,防止耕地过度损失,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虽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地非农化方面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只是以理论的探讨为主,很少有学者通过数量和实证分析来探索这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关系问题,对于政府行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影响的研究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缺乏大样本的计量研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非农化影响因素或驱动力的研究,国内学者往往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多是孤立、分散的,缺乏可比性和系统性。而且对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这些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几乎没有;由于缺乏实证研究的基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非农化的许多政策建议的科学合理性与可行性不强。这导致我国当前的农地保护政策与劳动力政策完全脱节,城市与农村、人口与土地和谐发展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得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共有的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虽然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地非农化的历史背景与我国相比有很大差别,任何一种历史模式都不可能成为我国绝对模仿的样板,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论文首先总结了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过程、特征以及相应的农地保护调控措施等经验教训,对于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的我国大陆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国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论文系统地回顾了我国1978-2004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地非农化的变化趋势,为两者的关系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也为判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关系的阶段性变化提供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定量判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程度,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在理论上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性如何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有效可行的测算方法,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进行了初步测算。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基本协调。计算结果显示,1985-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度在时序上也表现出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协调度上升阶段(1985—1988)、协调度超常规变化阶段(1989-1991)、协调度变化趋缓阶段(1992-1996)和协调度趋向回落阶段(1997-2004)。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现状分析与协调度计算基础上,论文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制度政策和要素禀赋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了这些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非农化以及他们之间协调关系的影响,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估计在5%的水平上显著;二三产业比重增长速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系数估计在10%的水平上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系数估计在1%的水平上显著。从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土地保护政策系数估计结果来看,1992年以来的城乡、区域自由就业政策的系数估计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很好地说明了城乡隔离制度的撤除、人口自由流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发展。另外,1997年以来的土地保护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估计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当前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过快。通过以上研究,论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都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有效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2、在系统协调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协调度评价理论和方法可以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并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3、实证研究表明,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性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间呈正比例关系,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呈负比例关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负比例关系。4、市场化改革、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障碍的撤除以及土地产权制度尚不完善背景下的农地保护政策有利于促进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的提升。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协调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政策建议,包括适量释放农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的研究动态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3.5 数据来源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内涵的界定
  • 2.1.2 农地非农化内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2.2.2 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理论
  • 2.2.3 协调论
  • 2.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协调关系
  • 2.4 分析框架
  • 第3章 典型国家或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
  • 3.1 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
  • 3.1.1 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3.1.2 美国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农地非农化
  • 3.2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
  • 3.2.1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3.2.2 日本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农地非农化
  • 3.3 台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
  • 3.3.1 台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3.3.2 台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农地非农化
  • 3.4 经验借鉴
  • 第4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现状
  • 4.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
  • 4.1.1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 4.1.2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 4.2 改革开放至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考察
  • 4.3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地非农化历程
  • 4.3.1 1986年以前的农地非农化
  • 4.3.2 1986年以后的农地非农化
  • 第5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性分析
  • 5.1 协调性的判断:理论探讨
  • 5.2 协调性的评价:协调度测算
  • 5.2.1 协调度的测算方法
  • 5.2.2 协调度的测算结果
  • 5.3 协调性评价的综合分析
  • 5.3.1 两者间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分析
  • 5.3.2 两者间协调度的阶段性分析
  • 第6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经济发展
  • 6.1.1 经济增长
  • 6.1.2 产业结构
  • 6.1.3 投资水平
  • 6.2 社会环境
  • 6.2.1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 6.2.2 人力资本
  • 6.2.3 社会保障
  • 6.3 制度政策
  • 6.3.1 土地政策
  • 6.3.2 户籍制度
  • 6.3.3 市场化进程
  • 6.3.4 就业制度
  • 6.4 要素禀赋
  • 6.4.1 人口因素
  • 6.4.2 土地资源
  • 第7章 协调度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7.1 理论假说的提炼
  • 7.2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 7.2.1 模型的构建
  • 7.2.2 数据来源与计算
  • 7.3 估计结果
  •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适量释放农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经济发展
  • 8.2.2 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
  • 8.2.3 合理选择产业结构,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
  • 8.2.4 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力
  • 8.2.5 完善各项制度,促进两者间的协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和公开发表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与借鉴[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探究[J]. 职教与经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3].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J]. 决策导刊 2008(04)
    • [4].福建永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解决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29)
    • [5].农村教育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 2020(02)
    • [6].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02)
    • [7].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J]. 财富时代 2020(02)
    • [8].新疆和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5)
    • [9].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0].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规模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03)
    • [11].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高质量就业问题探析[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04)
    • [12].农村劳动力转移阻碍因素与启示[J]. 农家参谋 2020(13)
    • [13].利用政府配套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新探索——评《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政府配套政策研究》[J]. 经济纵横 2020(07)
    • [1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户增收效应——基于区域异质性的视角[J]. 社会科学家 2020(04)
    • [15].从务工到创业——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式升级[J]. 管理世界 2020(07)
    • [16].产业融合视角下促进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 2020(04)
    • [17].“十四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五大问题[J]. 经济学家 2020(10)
    • [18].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影响及对策[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6)
    • [19].辽源市:“四个强化”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34)
    • [20].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思考——基于乐山市的调研[J]. 中国就业 2019(08)
    • [21].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对策[J]. 乡村科技 2019(31)
    • [22].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历史轨迹和新时代新方向[J]. 中国人事科学 2019(09)
    • [23].南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分析[J]. 人才资源开发 2019(21)
    • [2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J]. 西部财会 2017(11)
    • [25].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3)
    • [26].穆村镇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4)
    • [27].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7)
    • [28].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J]. 农家参谋 2018(03)
    • [29].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对策与建议[J]. 吉林农业 2018(12)
    • [30].四川仁寿县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J]. 新西部 2018(13)

    标签:;  ;  ;  ;  ;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