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业共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工业共生网络,投入产出,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
工业共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井锋[1](2011)在《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工业共生系统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EIP)正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共生网络(Eco-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EISN)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它从根本上将传统工业发展的“资源—产品—废物”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模式,实现了对物质、能量等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从而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系统。构建生态工业共生网络中各企业间的原料供应关系又是建立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关键所在。而这种物质供应关系所对应的正是各企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和产业生态学方法,对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共生路径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生态工业共生网络投入产出模型,并以卡伦堡和贵港国家示范工业园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指出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是人们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规划、建立起来的工业系统,是人们根据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网络和物质、能量的流动循环方式构建了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同时指出生态工业共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生态工业共生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环境叁个子系统复合而成,是根据产业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思想来经营管理的一种开展经济活动的工业发展模式,具有开放性、复杂性、进化性和多层次性。2.通过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提出了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发展模式,并根据资源流动过程,对其各部门进行了重新划分;然后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资源环境因素叁个方面分析了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形成机理,提出了两条生态工业共生网络形成的共生路径选择;最后从地域特征、企业地位、企业隶属关系和企业利益四个角度对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类。3.在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中对资源进行了重新定义,然后将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加工资源、人力资源、废弃物资源、垃圾五类,并给出了进行分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资源共生过程进行了描述,提出了12条资源共生路径,并逐个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资源的共生路径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总结。4.在分析了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的特殊性基础上,对其作了相应的假设,主要包括消耗结构一致性假设和操作性假设两个方面,依据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6个关键环节,设立了六个相应的部门:生产部门、消费部门、中间部门、资源再生部门、废弃物回收部门、废弃物再生处理部门,并据此构建了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及其模型;并将其与传统投入产出表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差别;在分析了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优劣势的基础上,建立了EISN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和模型,并从行平衡、列平衡和总平衡叁个角度对EISN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深度剖析。5.通过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和贵港国家示范工业园对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建立了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和贵港国家示范工业园的投入产出表,详细分析了共生效益。并指出了对生态工业共生网络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1-01-01)
缪小清[2](2010)在《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工业共生网络是生态工业园内企业生态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生态工业园并不如预期规划的顺利,一些工业共生组织成员间共生关系减弱,另一些企业则干脆放弃了工业共生网络。因此,本文以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为研究对象。本文在以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作为铺垫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相关概念,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内涵、表现形式、特点,并着重阐述了影响工业共生网络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共生模式、园区各方角色深入分析了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后就如何维护稳定性提出若干意见。本文认为结构风险、关系风险、技术风险是影响工业共生网络的叁大风险因素。同时,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与共生模式是密不可分的。生态工业园的稳定运行必须建立成员企业间信用与惩罚机制、加强网络多样化建设、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等。另外,园区与政府、园区与社区的融洽关系也是生态工业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0-06-12)
张艳[3](2009)在《EIPs工业共生系统构建与结点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EIPs)是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发展趋势,其持续发展依赖于子系统的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及其协调发展和有效控制。文中运用类比分析的方法,提出由生态产业链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和园区公共服务系统构成的EIPs工业共生系统的结构模型,以EIPs结构模型中各个构成结点的效率为目标,构建结点单元间的资源循环体系,提出了各共生单元(结点)应尽的功能保障责任。(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23期)
马迁利,王兆华,刘海龙[4](2008)在《工业共生视角下钢铁工业生态系统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传统的钢铁工业必须遵循生态环境法则,将其单向线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反馈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态化转型,而工业共生为之提供可行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08年12期)
席旭东[5](2008)在《矿区生态工业共生系统演化机理与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界定和概括矿区生态工业共生系统及其特征,阐述和分析了矿区生态工业共生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演化特征和演化方向,建立了矿区生态工业共生总体发展演变模式。矿区生态工业共生总体发展演变模式主要由矿区生态工业共生组织发展模式和共生行为发展模式、共生发展选择模式以及矿区生态工业共生系统发展的生命周期四个要素共同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工商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尹艳冰,赵涛[6](2008)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系统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MS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工业共生系统为例,运用工业生态学及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园区工业共生系统的构成,为成功建立及推广生态工业园项目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贾小平,戴国新,项曙光[7](2007)在《工业共生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资源问题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建设工业共生系统是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之一,提出了工业共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旨在为区域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北化工》期刊2007年12期)
刘晓玲,田军[8](2007)在《从系统哲学的角度看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共生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哲学是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它的开始就在于探索系统的复杂性,把系统内在的事物和我们看不见的规律一一探究出来,系统哲学作为哲学研究上的一个新领域,对世界的演变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期刊2007年12期)
宋雨萌[9](2006)在《工业共生系统的网络复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承认工业系统在结构和层次上具有复杂性,是工业生态学领域的普遍观点。利用复杂系统理论的方法和工具,辨识工业系统的复杂性特征,有助于深化对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类比的理解、重构区域经济体系中工业门类的划分方法、加强对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体系规划的指导等,既存在学术价值,也是实践所需。以巩义市为案例,本文对工业共生体系的网络复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全文共包括4部分内容。首先,重点阐述了工业系统复杂性的研究意义,从概念的界定、空间尺度的辨析、系统的类比、系统分析方法的选择和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等5个角度,综述了工业共生系统的研究进展。其次,介绍了网络复杂性相关概念、指标和模型、工业共生系统的网络复杂性的特点,提出了共生网络复杂性分析的应用前景和基本流程,建立了共生网络复杂性分析方法,并对经典的Kalundborg工业共生案例作了简要分析。第叁,结合巩义市案例,探讨了适用于较复杂共生网络分析的数据库构建问题。在明确构建必要性的基础上,遵循标度确定、数据收集和网络构建的步骤,提出了真实物质网络、理想物质网络和企业共生网络的数据库构建方式。最后,对河南省巩义市案例做了共生网络复杂性分析。根据分析标度,选择了对象网络,并计算了其基本参数、分支规模、复杂性判定参数和节点介数等指标,分析了理想物质网络和企业共生网络在规模、聚集性、连通性、复杂性、小世界性、无标度性和节点影响力等方面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Kalundborg工业共生系统不体现复杂性,而巩义市工业共生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体现出复杂性,这说明工业共生系统的复杂性取决于系统本身以及要素和标度选择;对理想物质网络,共生系统的耦合水平和稳定性与标度选择密切相关,粒度变细和系统边界跨越可能提高系统复杂度,系统标度的标准化有助于系统体现小世界性,应及时识别并保护系统中的关键节点;对企业共生网络,引入同业竞争/合作关系后,网络的连通程度和企业间要素流动的便捷程度大幅提高,系统的复杂性程度也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6-12-01)
张艳[10](2006)在《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系统的构建与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的工业生产发展模式忽视了基本的生态环境准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后果。生态工业是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方式来规划工业系统的一种工业形式,从环保、经济和生态的角度来看,都是最优的经济形态。生态工业园(The Eco-industry Parks,EIPs)是生态工业最重要的实践形式,是解决人类工业污染和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论文围绕EIPs工业共生体系的结构构建和稳定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1)构建了EIPs工业共生系统的结构模型。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成功策略的剖析,运用类比分析的方法,提出由生态产业链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和园区公共服务系统构成的EIPs工业共生系统的结构模型,其运作效率取决于共生系统中结点单元的绩效和产业链网的结构特征。论文以EIPs结构模型中各个构成结点的效率为目标,构建了结点单元间的资源循环体系,提出各单元结点功能实现的保障系统;采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建立了结点企业绿色设计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形成共生体系企业层面的生态化建设评价系统。2)提出提高EIPs工业共生系统稳定性和结点企业遴选与匹配的方法。论文研究了生态学理论对构筑产业生态链的指导作用,提出通过产业链长度和产业多样性的合理设计实现工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入园建设项目的选择与匹配关系到EIPs建设的成败。现有研究成果多为描述性结论,尚未见如何定量评价和遴选EIPs入园建设项目的报道。论文提出运用模糊推理方法确定入园建设项目的优先考虑顺序,研究EIPs共生结点企业的匹配性。确定了由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网络、社会四大类及下属十四个分类的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组,将低层各组的输出作为高层模糊逻辑系统的输入,解决了模糊输入的精确输出和维数灾难问题;基于模糊推理的要求,建立了一个多层模糊推理模型。为EIPs入园项目的遴选提供了量化的决策依据。3)建立了EIPs工业共生系统理想的运作模式及风险体系。论文提出竞争模式和共生模式是EIPs中企业关系的两种典型模式。基于Verhulst—Pearl逻辑斯蒂增长方程,论证了EIPs中竞争模式下企业的生态效益不会达到最优的结论,指出单向依存型企业共生模式是EIPs共生体系中理想的生态模式。现有研究充分强调了EIPs对于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却忽视了其风险问题。论文构建了EIPs共生系统的风险结构模型,指出结构性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或有风险是威胁EIPs共生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实现共生系统稳定性的控制原理与对策。(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04-01)
工业共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工业共生网络是生态工业园内企业生态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生态工业园并不如预期规划的顺利,一些工业共生组织成员间共生关系减弱,另一些企业则干脆放弃了工业共生网络。因此,本文以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为研究对象。本文在以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作为铺垫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相关概念,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内涵、表现形式、特点,并着重阐述了影响工业共生网络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共生模式、园区各方角色深入分析了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后就如何维护稳定性提出若干意见。本文认为结构风险、关系风险、技术风险是影响工业共生网络的叁大风险因素。同时,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与共生模式是密不可分的。生态工业园的稳定运行必须建立成员企业间信用与惩罚机制、加强网络多样化建设、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等。另外,园区与政府、园区与社区的融洽关系也是生态工业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业共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井锋.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
[2].缪小清.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稳定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
[3].张艳.EIPs工业共生系统构建与结点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
[4].马迁利,王兆华,刘海龙.工业共生视角下钢铁工业生态系统构建[J].商业时代.2008
[5].席旭东.矿区生态工业共生系统演化机理与模式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
[6].尹艳冰,赵涛.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系统构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贾小平,戴国新,项曙光.工业共生系统设计方法研究[J].河北化工.2007
[8].刘晓玲,田军.从系统哲学的角度看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共生体[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
[9].宋雨萌.工业共生系统的网络复杂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6
[10].张艳.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系统的构建与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