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李涵秋小说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伍大福
导师: 郭豫适
关键词: 清末民初,扬州,李涵秋,小说,家庭,社会,叙事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清末民初“海内第一流社会小说大家”李涵秋(1874—1923)及其小说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力求比较全面的解读其人其文。 全文由七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海内外对“鸳鸯蝴蝶派”以及李涵秋研究的现状,说明研究李涵秋及其小说的意义,简介本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以扬州的地域文化为背景,介绍李涵秋的生平、交游情况,揭示李涵秋女性化、才子气的性格特征及其生成的地域文化、家庭环境原因。第二章将李涵秋与其几乎同时的三位颇具盛名的小说家进行比较,突出李涵秋早年诗歌创作的家庭、社会特点,结合他的阅读兴趣和生活经历,借以阐明李涵秋小说创作发生的与众不同之处;简单梳理清末民初小说观、小说创作实况的演变轨迹,以此为依托,烛照李涵秋小说创作的嬗变特色。第三章论述李涵秋小说对中下层家庭生活的展示。涵秋小说主要描写绅商和读书人的核心或直系家庭,家庭生活描写中侧重死亡、婚姻缔结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体现了李涵秋“善”、“勤”、“和”与因果报应的家庭观,“保守旧道德”成为涵秋小说摹写家庭生活的主要着眼点。第四章从革命与共和、不同人群在变荡社会中的生活选择、民俗文化等相关侧面,探讨李涵秋小说对中下层社会生活的反映,“拥护新政制”、“正人心,移风俗”成为涵秋小说描述社会生活的基本出发点。第五章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三个方面,深入细致的论析李涵秋小说的叙事特色,凸显涵秋小说域外与本土、文人与民间相互交织的艺术特质。结语部分强调李涵秋固守本色、孤介绝俗的为人和改良社会的为文,指出其小说采用传统形式对于描述新生活与表达新思想的局限性所在以及偶尔出现的瑕疵。
论文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扬州与李涵秋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扬州与扬州人
第二节 李涵秋的生平
第三节 李涵秋的交游
第四节 李涵秋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因
第二章 李涵秋小说创作的发生及其嬗变
第一节 李涵秋小说创作的发生
第二节 李涵秋小说创作的嬗变
第三章 清末民初中下层家庭的多面展示
第一节 涵秋小说中的家庭类别及描述特点
第二节 普通家庭中的死亡
第三节 家庭间的婚姻缔结方式
第四节 家庭观及家庭成员关系
第四章 清末民初中下层社会的分光镜
第一节 革命与共和
第二节 失衡社会生态里的人物镜像
第三节 涵秋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第五章 李涵秋小说的叙事特色
第一节 叙事结构
第二节 叙事视角
第三节 叙事语言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李涵秋小说论稿[D]. 刘明坤.扬州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民初扬州小说家群研究[D]. 黄诚.苏州大学2012
- [2].李涵秋小说论稿[D]. 刘明坤.扬州大学2008
- [3].李定夷及其文学研究[D]. 李文倩.苏州大学2008
- [4].晚清报刊小说研究[D]. 刘永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
- [5].《紫罗兰》(1925-1930)的“时尚叙事”[D]. 博玫.复旦大学2004
- [6].前期《小说月报》与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D]. 邱培成.复旦大学2004
- [7].俗文学的地域个性与都市消费情结[D]. 柯玲.华东师范大学2005
- [8].报人作家陈景韩及其小说研究[D]. 李志梅.华东师范大学2005
- [9].包天笑及其小说研究[D]. 沈庆会.华东师范大学2006
- [10].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上海书写[D]. 王进庄.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