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的核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然而,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和城乡分割,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保证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五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展开论述。面对新的形势,立足当前福建农村实际,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持续增收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索构建福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先对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分工理论中有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论述进行梳理。然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化和特点进行经验研究,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民收入增长变化的阶段性特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及其主要特点、分析福建农民收入差距变化及特征。接着定性与定量分析福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方面的限制、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不完善制约了农业收入的增长;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农民素质低下和一些制度因素则是影响非农业收入的重要因素;再把福建农民收入与各影响因素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而后对福建农民持续增收情况进行比较,具体分析山区与沿海农民增收模式。最后根据经验研究的结果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公共产品供给和“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持续转移、农民工就业管理与社会保障、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金融支农等机制。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1.2.1 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相关研究1.2.2 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1.2.3 农民持续增收途径的相关研究1.2.4 存在的问题1.3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1.3.2 研究方法2 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基础2.1 农民收入的内涵及构成2.1.1 农民的定义2.1.2 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及构成2.2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内涵及其建立的原则2.2.1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含义2.2.2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件2.2.3 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建立的原则2.3 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理论基础2.3.1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悲观论调”2.3.2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2.3.3 产权理论2.3.4 交易成本理论2.3.5 需求弹性理论2.3.6 帕累托无效率理论2.3.7 适度规模经营理论3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及其特征3.1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民收入增长变化的阶段性特征3.1.1 第一阶段: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1979—1984年)3.1.2 第二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回落阶段(1984—1991年)3.1.3 第三阶段:农民收入迅速增长阶段(1991—1997年)3.1.4 第四阶段: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阶段(1997—2006年)3.2 福建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及其主要特点3.2.1 福建农民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3.2.2 福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步减少3.2.3 福建农民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呈波动状态3.3 福建农民收入差距变化及特征3.3.1 城乡收入差距3.3.2 不同地市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3.3.3 不同收入组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4 福建农民持续增收影响因素分析4.1 福建农民持续增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4.1.1 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因素4.1.2 影响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因素4.2 福建农民持续增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4.2.2 建立回归模型4.2.3 回归结果分析5 福建农民持续增收情况比较与模式分析5.1 福建九地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5.2 山区农民增收模式分析5.3 沿海农民增收模式分析6 构建福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6.1 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6.1.1 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6.1.2 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6.1.3 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6.1.4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6.2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新机制6.2.1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6.2.2 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农民融为一体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6.2.3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6.2.4 大力建设农科教结合示范区6.3 发挥地区优势,构建农业结构调整新机制6.3.1 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6.3.2 积极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6.4 规范市场环境,构建农产品流通的市场新机制6.4.1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降低交易成本6.4.2 加快信息化建设水平6.4.3 利用现代手段6.4.4 发展配套产业6.5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6.5.1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6.5.2 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6.5.3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6.6 完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期机制6.6.1 完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6.6.2 建立工业反哺农业机制6.7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持续转移的经济机制6.7.1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6.7.2 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6.8 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农民工就业管理与社会保障机制6.8.1 消除农民工就业的制度性约束6.8.2 加强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6.8.3 增强农民工就业的能力6.8.4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6.9 提升农民素质,构建农村教育发展新机制6.9.1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倾斜6.9.2 加大对农村成人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投资6.9.3 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改革6.10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构建农村金融的支农机制6.10.1 设立农业发展基金,逐步推行小额信贷6.10.2 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7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农民收入论文; 农民持续增收论文; 农业收入论文; 非农业收入论文; 长效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