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当李健吾对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实主流游离不定而找不到实际归宿之时,1931年,他靠着父执辈和亲朋好友的帮忙得以成功出国。在法国留学的两年时间里,一方面,他日夜研读福楼拜、莫里哀、司汤达等人的作品,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使他超越了普罗文学的视界;另一方面,远离了中国当时的现实环境,他不必为趋当时之势而费力追赶当时文学潮流,使他有更多时间去实践他自己的创作技巧与风格。在他留法期间完成的最重要的一个三幕剧《村长之家》,这个剧本与李健吾以前的剧作明显不同,故事情节由简单变为复杂,人物性格由单一变为多重,剧情发生的背景也不再是城市,而是“华北乡间某村镇上”,实际上就是以他的故乡安邑西曲马村为蓝本。因此,《村长之家》被公认为是李健吾留法时期最重要的剧本,是他戏剧创作上的一个分水岭。1934年作者创作了喜剧精灵《这不过是春天》,这不仅是他的传世之作,而且也是他平生所作的第一部喜剧作品。剧作以相对轻捷的方式表现了自我和人性复归的主题,随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前后共创作了40多部剧作及改编剧,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那究竟是何原因促使作者出现这种转向,使其戏剧前后创作发生如此明显的不同呢?虽说内因也即李健吾本人的个性成因是促使其创作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但外因也起到了?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前言1.1 问题的提出1.1.1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1.1.2 原因分析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1 国外研究状况1.2.2 国内研究状况1.3 研究方法1.3.1 文献法1.3.2 调查法1.3.3 行动研究法第二章 小学交流式作文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其理论依据2.1 小学交流式作文教学的内涵2.1.1 交流2.1.2 交流式作文教学2.2 小学交流式作文教学的特征2.2.1 平等性2.2.2 交流性2.2.3 个性化2.2.4 生命性2.3 小学交流式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3.2 集体动力学理论2.2.3 素质教育思想2.2.4 教育交往理论第三章 小学交流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策略与实施案例3.1 小学交流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策略3.1.1 激发作文交流动机3.1.2 创设作文交流情境3.1.3 搭建作文交流平台3.1.4 指导全程写作交流3.1.5 实现作文交流评价3.2 小学交流式作文教学的实施案例3.2.1 确定写作主题3.2.2 轮流习作、点评第四章 小学交流式作文教学的实施成效与反思4.1 小学交流式作文教学的实施成效4.1.1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4.1.2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态度4.1.3 促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4.1.4 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4.1.5 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4.2 小学交流式作文教学的反思4.2.1 应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广泛地进行交流4.2.2 应与其它教学形式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4.2.3 教师应提高素养,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结语参考文献附录1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附录2 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问卷附录3 课堂作文交流园地稿纸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交流论文; 作文论文; 交流式作文教学论文; 具体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