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山西省太原市030000)
摘要:社会世俗化是同宗教化及禁欲主义时代相对应的概念,指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制度、超自然信仰以及与此有所关联的事物相对来说已变得不很重要了,社会成员越来越趋向于现实性、理性化,越来越重视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
关键词:娱乐化;社会发展
当技术完全改变了社会形式,娱乐化就必然从底层浮现出来并成为传播的方式,儒家应当适应这样的社会并在其中发展。
一、理性化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竞争性,这种竞争涉及到社会的所有成员,要想使这种竞争得以有序化进行,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竞争规则。现代社会的社会分化与整合不可避免。媒体内部的差异成份顺乎自然地发育成复杂的多个单元,去承担原来由少数、简单的单元所承担的媒体的社会功能。这些媒体子单元的种类、数目越来越多,相对自主性也在增强。媒体的社会性分化也引发了其社会性的整合,媒体各种子单元有了一种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于是,建构必要的媒体规则便成为协调媒体的社会分化和媒体的社会整合之间关系的重要事情了。总之,为了使媒体的竞争有序化,为了使媒体的社会分化与媒体的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协调,现代媒体越来越热衷用客观的理性化的标准与规范来建构自己,这种客观的理性化标准与规范必须基于受众的基本欲望。
二、普遍受益性
1.既然社会个体重视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问题,既然理性化程度、民众化程度越来越高,那么,人们必定会愈来愈关注社会成员普遍受益一类的公共问题,这其中包括社会成员和社会集团对公众媒体的利用等。因此说,媒体娱乐化现象是必然和必要的,它要拥有受众的支持才能生存,而受众是由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的个体,具有各种愿望,这种愿望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可大致分为对新鲜经验的欲望,对安全感的欲望,对反应的欲望,对承认的欲望。任何一个具体愿望产生,往往为一个或全部其他类型的愿望所伴随和限制。社会个体所遵循的行为一般模式是媒体判断他的性格的基础,媒体对受众个体性格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基于受众个体某些愿望的表达或实现方式,愿望的表现深受受众周围的人和一般公众许可的影响,而媒体往往能通过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营造的情境为特定受众提供表达与实现特定愿望的情境。但媒体对社会成员个体没有强制的约束力,只能基于个体的欲望来改变自己的节目类型、品位以适应受众;而受众是分层的,这就要求媒体的节目指向不同受众的不同口味。同时无论哪个阶层的受众都具有四种基本欲望,因此这种基于受众的改变不是被动的,它应包含深厚的智性成份,这些智性关涉人性及事物本质,比如秩序。包括媒体在内的秩序存在着不同的阶段,真正的秩序是根据事物本质来安排同等的和不同等的事物。当下的媒体娱乐化现象代表着新的秩序体系,这其中有精神秩序,也有更经济、更实际的秩序。
2.各个媒体正力图在自己的节目中爆出新料,这些新料指向世俗化社会,这里的每一个场景自然、社会、文化地体现了很多对于早期的人类生存来说是很重要的特点。这些场景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它们所体现的生存优势与人类基本欲望之间也许存在着某种联系。传统的精神性说教退回到了原点,通过媒体娱乐节目的时间和空间弥漫开来。节目与娱乐同构由来已久,节目的产生的目的之一就是娱乐,但后来开始了一定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得两个方面都蒙受损失:从娱乐角度来讲,失去了完美创造所应具有的智力投入;从节目角度来讲,制作节目成为一种程式化、宗教性的或政治性的操作,失去了与个体心理、内外环境和美学标准上的对话,尤其是在中国某些特定年代。然而,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时代,即使这种分离经常受到非议并严重阻碍了人性的发展与个体基本欲望的满足,前市场经济时期能够中止这种分离的努力却极少。是金钱,或者说是市场这样的“大师”把两者重新综合到了一起,在市场的调节下制作的节目不仅力图带给受众美的愉悦,也为社会开创了一种解决社会秩序与个人欲望协调的新思路。因为个人的能量、不安分的因素、某种类型的愿望除非有合适的公共平台,否则是不能得到升华为社会所有的,因此,媒体节目娱乐化问题并不是代表社会的文化事业世俗化或社会公共权利受到商业的侵害问题,而是那些可能成为受众的、并可能通过不适手段满足个人欲望的个体,经由对媒体娱乐节目的情境认同和参与被改造成守规矩和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的权利问题。现在的困难不是媒体节目的娱乐化,而是媒体节目如何在娱乐化的同时提高其艺术品位及其社会文化价值、并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解决行为问题的方法在于媒体必须尊重、研究自身规律和受众个体的愿望以及这样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社会鉴于自己给予承认、反映、安全感和新经验的能力能够合以乎社会需要的方式,限制和发展社会成员个体这些愿望。
3.媒体在娱乐化的同时往往并不会忽略社会价值,与受众的个体愿望相互关联的是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类个体追求的直接目标,也是达到人们欲求目标的手段——直接价值或手段价值。因此一篇发表的论文、一粒糖果、一所住宅、一个奖状、一所学校、一条科学原理、一项贸易、一宗婚姻、一副墨镜、一个长江学者身份、恋人的爱意、一次电视流行歌演唱比赛,都是指向个体愿望的价值。由于可以转换为多种价值,这些价值又可以被用来追求个体愿望。金钱是最广义的价值。因此媒体节目所涉及的任何一个实在的或想象的目标(它可能缘于利己主义也可能缘于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价值,它具有节目制作者与受众的双重意义,并可构成一种群体或个体活动的目标,尤其是当这种目标可以为行动者带来愉悦时。一个社会的价值的总和就是该社会的文化。任何价值,一旦被认知和认可,都可能在个体身上激起种种行为倾向,即心理态度,因此娱乐化的媒体节目作为一种价值就可以诱发种种态度:为上节目而工作、为赞助节目、借节目产生公众影响、以节目满足新经验的欲望。心理态度是社会价值的对应物。现在,媒体已经明智地意识到,纯粹的政治和教育节目(受众被节目制作者显性说教)不可能成功地拥有受众,或将受众的行为状态整顿到群体意志的一般水平。它们往往代表犯罪和受惩罚的法律概念,以及政和非政的政治学概念。社会要想将它的一个成员的愿望按社会的方式组织起来,需要更人性化更智性的付出。
4.当运转的社会比如媒体认识到旧的价值理性已失去了它的社会意义,另一个新的目的理性就会出现并代替了它的位置。以前媒体也许只是粗略地把受众分为两类,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现在的受众有了几种中间类型:无知但拒绝获取新知者、有创造力的低龄儿童和青少年、分布广泛的各行业骨干、带有新的社会行为准则已经适应工作的青年和高知阶层,他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却全都是潜在的娱乐寻求者,生存的本能和就业的激烈竞争已迫使他们经由非媒体的媒介或场景获取或进一步训练生存技巧,他们组成和将要组成有决定性的各个社会阶层。如果不是特别有趣能给自己带来愉悦,媒体的存在对他们可有可无。然而在社会上具有决定性的阶层的变更,对任何媒体通常都至关紧要。媒体节目形态一旦塑成,便会对所有异质性阶层的生活样式产生相当广泛的影响。媒体节目娱乐化将愉悦视为生命本能的需要,并且是社会生活质量的隐秘印记,娱乐变形成为心理上极为广泛的需求:它能满足个体对新经验的欲望、对反应的欲望、对承认的欲望甚至更多,它成了个体生命之必需,无论幸运者和不幸者在客观上都需要它。
总之,以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美和审美净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升华人们的感性快感,陶冶大众的审美时尚,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每一个人,从而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新宇,浅谈娱乐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2017.
[2]王海龙,世俗背景下媒体娱乐化的必然性.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