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

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是基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对社会的依赖性,通过对新加坡华语词汇使用的研究,探索新加坡华语近五十年的发展变化。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通过广泛地收集新加坡近50年的华语书面语语料来建设新加坡华语语料库,运用定量统计分析法,深入的追溯新加坡华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研究按三个历史阶段将五十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加坡建国前,简称“早期”。第二个阶段为新加坡建国后与中国建交前,简称“中期”。第三个阶段为新加坡建国后与中国建交后,简称“后期”。研究按这三个历史阶段侧重分析新加坡华语词汇的发展概况,并探讨新加坡华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类型,主要包括来源变化、形式变化、词义变化以及词语的消亡这四大方面。此外,研究也从词汇来源的角度探讨词汇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早期的新加坡华语词汇带有较浓厚的文言文色彩,中期则出现了文白参半的现象,而到了后期则转变为现代汉语。在来源的变化方面,新加坡华语词汇包括了传承词语,外来词语以及本土自创的新词语。这些外来词语主要借自汉语方言、英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研究发现新加坡华语的新造词和借词大部分都属于偏正式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虽然当中也有以并列式、附加式和动宾式的构词法形成的,但数量很少。在语音结构方面,新加坡的华语借词和新造词包含双音节、三音节和多音节,但到了后期有趋向于多音节的现象。在语序方面,有些词语从一开始就是以语序变化后所产生的新词出现在新加坡华语里,而有些新加坡华语所使用的词语则是与普通话相同,但这两类词语到了“中期”或“后期”都出现语序变化的现象。在词义方面,新加坡华语主要出现了义项的增加、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概念意义的变异和感情色彩的变异。总的来说,新造词语代表着新加坡社会的新文化发展,而英语借词则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国内其它民族的借词是民族交融的象征,而汉语方言借词则是地域民族融合的表现。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研究范围
  • 1.2.2 语料来源
  • 1.2.3 语料库的规模与内容
  • 1.2.4 技术路线
  • 1.3 重要术语界定
  • 1.3.1 新加坡华语
  • 1.3.2 词汇
  • 1.3.3 基本词汇
  • 1.3.4 一般词汇
  • 1.3.5 借用词语
  • 1.3.6 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新加坡华语研究
  • 2.1.1 新加坡华语的性质
  • 2.1.2 新加坡华语的特点
  • 2.1.3 华语与社会文化关系
  • 2.2 语料库研究
  • 2.2.1 国外英语语料库
  • 2.2.2 中国汉语语料库
  • 2.2.3 台湾国语语料库
  • 2.2.4 中文五地区共时语料库
  • 2.2.5 新加坡华语语料库
  • 2.3 小结
  • 第三章 新加坡华语词汇发展概况
  • 3.1 新加坡华语词汇发展的分期
  • 3.2 早期华语词汇发展概况(1960-1965)
  • 3.3 中期华语词汇发展概况(1966-1990)
  • 3.4 后期华语词汇发展概况(1990-2009)
  • 3.5 小结
  • 第四章 新加坡华语词汇发展变化类型
  • 4.1 来源的变化
  • 4.1.1 传承词语
  • 4.1.2 借用词语
  • 4.1.3 新造词语
  • 4.1.4 小结
  • 4.2 形式的变化
  • 4.2.1 结构的变化
  • 4.2.2 语序的变化
  • 4.2.3 语素的变化
  • 4.3 词义的变化
  • 4.3.1 义项的增减
  • 4.3.2 词义外延的变化
  • 4.3.3 词义内涵的变化
  • 4.3.5 小结
  • 4.4 词语的消亡
  • 4.5 全章总结
  • 第五章 从词汇的来源看词汇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5.1 新造词语和新文化的发展
  • 5.1.1 新的物质文化
  • 5.1.2 新的智能文化
  • 5.1.3 新的制度文化
  • 5.1.4 新的精神文化
  • 5.2 英语借词和东西文化交流
  • 5.2.1 物质文化的交流
  • 5.2.2 智能文化的交流
  • 5.2.3 精神文化的交流
  • 5.3 国内其他民族语言借词与民族交融
  • 5.3.1 物质文化的交融
  • 5.3.2 精神文化的交融
  • 5.3.3 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
  • 5.3.4 饮食文化的交融
  • 5.4 汉语方言借词和地域文化的传承
  • 5.4.1 物质文化的传承
  • 5.4.2 精神文化的传承
  • 5.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语料来源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J]. 国际汉语学报 2016(01)
    • [2].新加坡华语语法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J]. 海外华文教育 2017(09)
    • [3].从华语舌战之城到西语繁荣之都——谈新加坡华语演化的历程与展望[J]. 戏剧之家 2014(10)
    • [4].语言规划视域下新加坡华语教育的五大关系[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5].新加坡华语助动词“会”分析框架之建立[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8(04)
    • [6].新加坡华语发展现状及成因综述[J]. 海峡科学 2010(09)
    • [7].从语义地图模型看新加坡华语的助动词“会”[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9(01)
    • [8].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04)
    • [9].基于语言生态平衡考量的新加坡华语升沉探微[J]. 东方论坛 2014(03)
    • [10].人类学视野下的新加坡华语话剧[J]. 民族艺术研究 2018(01)
    • [11].浅析多族群文化背景下新加坡华语发展与华人身份变迁[J]. 文化学刊 2017(05)
    • [12].略论新加坡华语电视剧中的家庭伦理观念[J]. 电影评介 2010(03)
    • [13].新加坡华语中的数词及其相关表达[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2(04)
    • [14].李光耀与新加坡华文教育[J]. 海外华文教育 2010(04)
    • [15].新加坡华语“懂”格式的话语特征[J]. 语言研究 2012(01)
    • [16].新加坡华语的变异与华文教学——林万菁《汉语研究与华文教学论集》评介[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 [17].汉语语法在新加坡的变异及教学语法研究[J]. 汉语学习 2016(03)
    • [18].新加坡华语地位的变迁与华文教育所面临的挑战[J]. 中文自学指导 2008(06)
    • [19].析西方文化对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影响[J]. 电影文学 2010(10)
    • [20].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文化归依[J]. 青年记者 2018(33)
    • [21].新加坡华语词汇教学初探[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
    • [22].中新国际交往中新加坡英语和华语文化解析[J]. 文化学刊 2015(05)
    • [23].新加坡华族对华语的认同度考察——基于文化合流视角[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4(01)
    • [24].华语规范化的标准与路向——以新加坡华语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03)
    • [25].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中华思维[J]. 电视指南 2017(20)
    • [26].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语教育政策之比较[J]. 东南亚纵横 2009(10)
    • [27].新加坡华语戏曲研究述评[J]. 民族艺术 2014(01)
    • [28].新加坡华语教育历史之殇与儒学认同[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9].“发展新闻”制度下新加坡华语电视及传播理念研究[J]. 编辑之友 2017(07)
    • [30].新加坡华语和中国普通话中叠词使用的异同[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标签:;  ;  ;  ;  ;  ;  ;  ;  

    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