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淬硬论文-白斌,修世超,谭越

磨削淬硬论文-白斌,修世超,谭越

导读:本文包含了磨削淬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淬硬层深度,预应力,磨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磨削淬硬论文文献综述

白斌,修世超,谭越[1](2019)在《预应力淬硬磨削工件淬硬层深度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淬硬磨削是将磨削、残余应力控制及表面淬火集成于一体的复合加工技术。基于预应力淬硬磨削工件的淬硬层深度试验结果,提出了基于PSO_LSSVM算法的工件淬硬层深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样本集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在本次研究范围内,PSO_LSSVM模型训练集误差为0.7%,测试集误差为4.4%。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PSO_LSSVM模型的拟合性好、预测精度高、泛化能力强且预测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能够满足对预应力淬硬磨削工件淬硬层深度的预测需求。该研究为预应力淬硬磨削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技术及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8期)

高顺兴,刘菊东,晋家伟,许志龙,杨小璠[2](2019)在《基于横向进给的磨削淬硬层深度正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横向进给磨削正交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磨削深度a_p、工件进给速度vw和横向重磨量C_r对40Cr钢磨削淬硬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磨削深度a_p和工件进给速度v_w是影响磨削淬硬层深度的高度显着因素,其显着性大小依次为:磨削深度a_p>工件进给速度v_w>横向重磨量C_r。随着磨削深度的增加或工件进给速度的减小,磨削淬硬层深度相应增大。从提高磨削淬硬层深度及其均匀性的角度出发,本试验的最优磨削淬硬工艺参数组合:磨削深度ap为0.4 mm,工件进给速度v为0.2 m/min,横向重磨量C_r为1 mm。(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8期)

张静,裴宏杰,王贵成[3](2018)在《磨削用量对42CrMo钢淬硬层残余应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磨削淬硬是集成表面淬火与磨削加工的制造技术,衡量其表面质量的主要特征参数是残余应力。对42Cr Mo钢进行了平面磨削加工试验,分别研究了磨削速度vs、磨削深度ap、进给速度vw对残余应力σx的作用,初步总结了vs、ap、vw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淬硬层残余应力与显微硬度分布之间的关系。试验研究发现,当vs、ap的值增加,vw减少的时候,磨削淬硬层表面残余应力σx的值会随之减少,但最大残余应力和其作用的深度却随之增加。本研究为主动控制磨削淬硬加工质量提供了理论与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9期)

李雪,陈静,王贵成[4](2018)在《冷却方式对磨削淬硬加工层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平面磨床上对AISI1045钢进行了磨削淬硬处理,研究了乳化液、干燥空气和液态氮等叁种不同冷却介质对磨削淬硬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乳化液冷却时,试件表层组织为珠光体,无淬硬层,表面粗糙度数值小,表层残余应力为压应力;采用液态氮和干燥空气冷却时,试件表层均被淬硬,组织均为马氏体,表面粗糙度变化不大,但使用液态氮冷却获得的硬度高,且表层应力为压应力;采用空气冷却获得的淬硬层深度深,表层残余应力为拉应力。(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16期)

刘中云[5](2018)在《超声振动磨削淬硬齿轮钢残余应力和硬化层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是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传动系统核心关键零件,目前,高速运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端装备的高速发展对传动齿轮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服役性能和疲劳寿命也提出了很高甚至是苛刻的要求。齿轮表面的残余应力和硬化层质量是抗疲劳寿命的重要指标,如何通过加工工艺的改进达到理想的残余应力和硬化层质量是近期的研究热点之一。超声振动辅助加工下刀具具有瞬间高能集中,高频振动冲击作用和独特的切削机理,对于残余应力和硬化层的主动控制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对淬硬42CrMo齿轮钢在超声振动磨削下热-力耦合作用表面残余应力与硬化层的形成机理进行试验研究,最终为高性能齿轮的抗疲劳制造提供一种高效可控的加工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分析超声振动磨削加工过程中磨粒的运动轨迹特征和磨粒的磨削机理,建立了超声振动磨削力数学模型,并利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超声振动磨削条件下磨削温度场进行仿真,利用研制的轴向超声振动试验平台进行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超声振动磨削改变了材料去除机理和散热方式,相对于传统磨削,磨削力在超声振动磨削中最高降低了38%左右,磨削温度也有所降低,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2)基于热-力耦合作用,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中建立淬硬齿轮钢超声振动磨削叁维仿真模型,实现了超声振动磨削加工残余应力的模拟分析,并进行试验验证,分析对比了在超声振动和传统磨削条件下不同磨削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试件表面呈现残余压应力,并且超声振动加工有助于残余压应力的产生,整体提高了14%-45%左右,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试验的可靠性。(3)研究了试件硬化层的表面微观形貌、表面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等表征。研究表明:由于超声振动加工改变了磨削加工材料的去除机理,试件表面微观形貌优于传统磨削,并且超声振动磨削抑制了微裂纹产生,超声振动磨削下硬化层表面的显微硬度高于传统磨削的表面硬度,超声振动磨削试件表面粗糙度也明显降低。因此,超声振动磨削试件硬化层的质量优于传统磨削加工。(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张静[6](2018)在《单程平面磨削淬硬加工的实验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磨削淬硬加工是利用磨削过程中产生的磨削热直接对钢质工件表面进行淬火的复合加工方法。该技术不仅集成了磨削加工制造和表面淬火热处理工艺,更减少了废水、废料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兼具经济性、社会性和环保性等优势,工程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以单程平面磨削加工实验和磨削淬硬加工中残余应力的测定实验为基础,使用ANSYS 16.0建立磨削淬硬加工区域温度场及热应力场模型,揭示了在叁角形移动热源模型加载下工件表面淬硬层的温度和热应力的形成及变化规律,为提高磨削淬硬加工质量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工作如下:(1)基于单程平面磨削淬硬加工实验,利用红外热像仪光感传感器和压电测力仪传感器测量了磨削加工过程中的磨削温度和磨削力,系统地分析并揭示了磨削速度、磨削深度及工件进给速度等磨削用量对温度场和磨削力的影响和作用规律。(2)采用光学数码显微镜和数字显微硬度计等测试仪器,研究了在不同磨削用量的实验条件下磨削淬硬层的显微硬度及硬化深度的变化规律,深入揭示了磨削淬硬层性能与磨削用量之间的关系;结合腐蚀剥层法与X射线衍射法,测得磨削淬硬层表面残余应力的分布,同时探讨了磨削淬硬层残余应力与淬硬层深度之间的关系。(3)基于叁角形移动热源理论,建立平面磨削淬硬加工热源模型,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以磨削淬硬加工区域温度场的热流分配为基础,模拟了在叁角形热源模型的作用下单程平面磨削淬硬温度场及热应力场的形成及变化,并将磨削淬硬层深度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本研究所建模型及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主动控制磨削淬硬加工及提高加工质量提供了依据。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揭示磨削淬硬的形成机理、发展磨削淬硬加工理论及促进磨削淬硬技术的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01)

何宏林[7](2017)在《形貌重构砂轮的淬硬轴承钢平面磨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淬硬轴承钢具有高强度和高硬度等特性,在工业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磨削是淬硬轴承钢一种重要的加工方法,但是,磨削加工磨削区温度极高,极易造成零件加工热损伤,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形貌重构砂轮磨削淬硬轴承钢的新加工工艺,以降低磨削区的磨削温度、减小磨削热损伤,提高加工质量。为了深入研究这种加工工艺,本文进行了氧化铝形貌重构砂轮的淬硬轴承钢平面磨削试验,分析了形貌重构对磨削温度、磨削力和磨削损伤的影响。(1)提出了一种在砂轮表面高速高效的进行形貌重构方法,即采用金刚石纤维切削装置对砂轮实施断续切削,加工出微沟槽实现砂轮表面形貌的重构。根据砂轮形貌重构方法的分析,合理选择了砂轮转速、金刚石纤维切削刀具转速、切削深度、进给量等形貌重构的主要工艺参数,最后,进行了氧化铝砂轮表面形貌重构试验。(2)制作了夹持式的镍铬-镍硅双极可磨式人工热电偶,用制作的热电偶进行了淬硬轴承钢磨削温度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砂轮表面形貌重构能够显着降低磨削温度,改善磨削性能。这主要是砂轮进行形貌重构以后,其加工的微沟槽能够有效的将磨削液带入磨削区,砂轮进行形貌重构以后其作用通过干湿两种磨削状态的对比试验得到了验证。(3)采用叁向压电晶体测力仪测量了磨削过程中的磨削力,试验结果表明,砂轮进行形貌重构以后降低了磨削力。当重构比达到30%时,磨削力降低近30%。另外对磨削工件表面粗糙度,硬化层厚度,磨削烧伤等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砂轮进行形貌重构有助于减少了磨削损伤。(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5-25)

孙志鹏[8](2017)在《磨削淬硬加工毛刺形成及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磨削淬硬加工是磨削加工与表面淬火的集成制造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的特征与优势,其应用具有广阔的工程前景。本文基于磨削淬硬加工试验,系统开展了42CrMo钢磨削毛刺形成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基于42CrMo钢磨削淬硬试验,对毛刺宏观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系统揭示出磨削条件对两侧方向毛刺和切出方向毛刺的形成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磨削条件对两侧方向毛刺和切出方向毛刺的影响规律大体相似。两侧方向毛刺沿着工件长度方向可以分为叁个不同分布区域,在不同分布区域毛刺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2)基于响应曲面法(RSM)分别建立了两侧方向毛刺和切出方向毛刺的预测模型,根据模型的方差分析和残差正态分布检验结果对所建模型进行了优化,并根据3D响应曲面图和等高线图分析了磨削参数对毛刺尺寸的交互影响以及毛刺尺寸对各磨削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最后在两种优化准则下对毛刺高度H、毛刺根部厚度B和磨削淬硬层厚度h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找出了两种优化准则下的最优磨削参数组合,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相应的试验验证。(3)基于磨削淬硬加工毛刺形成试验与理论分析,指出了毛刺形成与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按照少无毛刺加工基本原则,提出了工件倒角控制法、添加挡板控制法、工件迭加控制法和磨削参数优化法等多种毛刺控制方法,为磨削淬硬加工中毛刺的有效控制开辟了技术途径,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所得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磨削淬硬加工表面完整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4-01)

白斌,张陈,修世超[9](2017)在《预应力淬硬磨削工件淬硬层深度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淬硬磨削是一种将磨削、残余应力控制及表面淬火叁者集成于一体的复合加工技术.基于45#钢工件预应力淬硬磨削试验,以工件的淬硬层深度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研究加工过程中预应力与磨削深度对工件淬硬层深度的影响与作用.结果表明:淬硬层由硬化区及过渡区组成,在此次研究范围内,预应力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硬化区,而磨削深度的影响可扩散至整个淬硬层.在显着性水平α=0.05时,磨削深度对硬化区深度有显着性影响;当显着性水平放宽到α=0.06时,预应力对硬化区深度有显着性影响,而磨削深度对整个淬硬层深度有显着影响,但二者对淬硬层深度均匀性均无显着性影响.随磨削深度的增加,淬硬层深度变大;随预应力的增加,硬化区深度变小.该研究为预应力淬硬磨削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试验与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邓延生,宋建伟,修世超,王雨时[10](2017)在《预应力淬硬磨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仿真与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预应力对磨削淬硬过程及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机理,根据热弹塑性有限元理论,在不同大小的预应力作用下,以45钢试件为研究对象,使用DEFORM-3D进行单磨粒切削仿真,并结合预应力淬硬磨削实验,对等效应变、沟槽深度、表层微观组织及表面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施加预应力对热-机械等效应变影响较小,对微观组织转变影响明显,进而影响位错密度和晶粒体积,间接影响表面粗糙度;在预应力取值较小时,随着预应力增大表面沟槽深度减小,有利于减小表面粗糙度值,但在预应力超过某一数值后,会引起表面褶皱,反而使表面粗糙度数值增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磨削淬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横向进给磨削正交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磨削深度a_p、工件进给速度vw和横向重磨量C_r对40Cr钢磨削淬硬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磨削深度a_p和工件进给速度v_w是影响磨削淬硬层深度的高度显着因素,其显着性大小依次为:磨削深度a_p>工件进给速度v_w>横向重磨量C_r。随着磨削深度的增加或工件进给速度的减小,磨削淬硬层深度相应增大。从提高磨削淬硬层深度及其均匀性的角度出发,本试验的最优磨削淬硬工艺参数组合:磨削深度ap为0.4 mm,工件进给速度v为0.2 m/min,横向重磨量C_r为1 m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磨削淬硬论文参考文献

[1].白斌,修世超,谭越.预应力淬硬磨削工件淬硬层深度预测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2].高顺兴,刘菊东,晋家伟,许志龙,杨小璠.基于横向进给的磨削淬硬层深度正交试验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3].张静,裴宏杰,王贵成.磨削用量对42CrMo钢淬硬层残余应力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8

[4].李雪,陈静,王贵成.冷却方式对磨削淬硬加工层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8

[5].刘中云.超声振动磨削淬硬齿轮钢残余应力和硬化层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

[6].张静.单程平面磨削淬硬加工的实验研究与分析[D].江苏大学.2018

[7].何宏林.形貌重构砂轮的淬硬轴承钢平面磨削试验研究[D].湘潭大学.2017

[8].孙志鹏.磨削淬硬加工毛刺形成及控制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17

[9].白斌,张陈,修世超.预应力淬硬磨削工件淬硬层深度试验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邓延生,宋建伟,修世超,王雨时.预应力淬硬磨削加工表面微观形貌仿真与实验[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标签:;  ;  ;  ;  

磨削淬硬论文-白斌,修世超,谭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