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三种活性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物化学
作者: 马骁驰
导师: 吴立军,果德安
关键词: 蛹虫草,生物转化,植物细胞悬浮体系,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烯内酯,莪二酮
文献来源: 沈阳药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首次报道了利用蛹虫草菌作为生物转化体系对天然产物进行结构修饰。通过系统的研究,确定了蛹虫草菌液体培养条件:培养基的组成为:培养基的成分为蔗糖(6.0%),蛋白胨(0.4%),硫酸镁(0.05%),氯化钙(0.01%),磷酸二氢钾(0.1%);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发酵温度(24℃)、发酵起始PH(6.0)、转速(150rmp)和光照(弱光)。并对培养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出32个化合物,鉴定了2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C-1);2-乙基酮-3-羟基-4H吡喃酮(C-2);7,8-二甲基-异咯嗪(C-3);6-异丁基-吡咯并[1,2a]六氢吡嗪-1,4-二酮(C-4);6-苄基-吡咯并[1,2a]六氢吡嗪-1,4-二酮(C-5);6-异丙基-吡咯并[1,2a]六氢吡嗪-1,4-二酮(C-6);3,7,8-三甲基-异咯嗪(C-7);1-甲酰基-苯并咪唑(C-8);3-乙基-4-羟基-6-甲基-2H-吡喃-2-酮(C-9);胡萝卜苷(C-10);6-甲基-吡咯并[1,2a]六氢吡嗪-1,4-二酮(C-11);1-甲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C-12);1-异丙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C-13);虫草酸(C-14);琥珀酸(C-15);尿嘧啶(C-16);2-甲基-3-羟基吡啶(C-17);胸腺嘧啶(C-18);1-羟甲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C-19);虫草素(C-20);腺苷(C-21);3,6-二(对羟基苄基)-2,5-哌嗪二酮(C-22);2-吲哚乙基丁二酰胺(C-23);1-(5-羟甲基)-呋喃-3-羧基-β-咔啉(C-24);3-乙酰胺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C-25);3,6-二(3-甲基吲哚)-2,5-哌嗪二酮(C-26);鸟苷(C-27);5-异丁基-3,6-氧代-2-哌嗪丙酸(C-28)和麦角甾-7,22-二烯-3β,5,6-三醇(C-29)。其中3-乙酰胺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C-25)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C-8、C-22和C-23为新天然产物。 利用建立起来的蛹虫草菌及其它多种生物转化体系对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烯内酯和莪二酮进行了生物转化研究。 从38种微生物中筛选出,蛹虫草菌和多型孢毛霉对去氢木香内酯进行了生物转化研究。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去氢木香内酯(1);11α,13-二氢去氢木香内酯(2);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生物转化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植物培养体系生物转化天然产物的研究概况
1.1 反应类型
1.1.1 羟基化
1.1.2 羟基氧化
1.1.3 双键环氧化
1.1.4 羰基还原
1.1.5 双键氢化
1.1.6 糖苷化
1.1.7 水解反应
1.2 固定化植物细胞的生物转化
1.3 植物酶系的生物转化反应
第二节 微生物体系生物转化天然产物的研究概况
2.1 微生物转化的应用
2.1.1 有机合成
2.1.2 微生物转化的特点
2.1.3 微生物转化的有机合成中应用
2.1.4 天然产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
2.1.4.1 生物碱
2.1.4.2 甾体
2.1.4.3 萜类
2.1.5 作为体外模型预测代谢产物
2.2 微生物的转化方法
第二章 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的生物转化研究
2.1 木香的研究概况
2.1.1 药理活性
2.1.2 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的生物活性
2.2 微生物对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烯内酯的生物转化
2.2.1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1 菌种筛选
2.2.1.2 转化产物的结构鉴定
2.2.1.3 去氢木香内酯转化产物的动态研究
2.2.1.4 去氢木香内酯转化产物的色谱保留行为研究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三章 莪二酮的生物转化研究
3.1 莪术油的研究概况
3.1.1 莪术油的化学成分
3.1.2 莪术油的药学研究
3.2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对莪二酮的生物转化
3.2.1 结果与讨论
3.2.1.1 转化产物的结构鉴定
3.2.1.2 植物细胞悬浮体系对莪二酮转化的动态研究
3.3 微生物体系对莪二酮的生物转化
3.3.1 结果与讨论
3.3.1.1 菌种筛选
3.3.1.2 刺囊毛霉对莪二酮的转化的动态研究
3.3.1.3 刺囊毛霉对莪二酮的二次转化
3.3.1.4 转化产物的结构鉴定
3.3.1.5 转化产物的色谱保留行为研究
3.4 材料与方法(植物细胞)
3.5 材料与方法(微生物)
3.6 转化产物结构鉴定数据
3.7 转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四章 蛹虫草菌生物转化体系的建立
前言
4.1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4.2 菌种斜面培养
4.3 菌丝体的生长曲线
4.4 培养基成分选择
4.5 蛹虫草培养条件优化
4.6 培养液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发表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1-27
相关论文
- [1].三类活性天然产物—蟾蜍甾烯、姜黄素、土荆皮乙酸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D]. 张星.沈阳药科大学2011
- [2].海洋真菌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转化研究[D]. 王发左.中国海洋大学2008
- [3].大黄游离蒽醌及蟾酥毒素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 张薇.沈阳药科大学2004
- [4].虎杖组织培养物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代谢调控、生物转化及其提取液抗肿瘤活性筛选研究[D]. 于树宏.河北医科大学2006
- [5].紫杉烷类化合物生物转化及手性药物左旋3-丁基苯酞生物合成的研究[D]. 詹玉莲.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6].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芍药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 王晓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
- [7].C19甾体类药物及其中间体和异斯特维醇的生物转化和化学合成[D]. 李合平.郑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