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研究 ——兼对ToMM-SP模型的检验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研究 ——兼对ToMM-SP模型的检验

论文摘要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热点领域。如果儿童能够把他人理解为拥有愿望、信念和对世界具有独立的解释,并且认识到他人的行为是以上述心理状态为基础的,那么他就拥有了“心理理论”。因此,信念和愿望作为预测他人行为的两种重要的心理状态,被大多数研究者看作是心理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特点与心理机制也就成为心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首先对30年来发展心理学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和信念—愿望推理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理论观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先前关于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研究中侧重描述性研究及其与其他相关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心理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因而,本论文重点分析总结了与心理机制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争议,包括儿童何时开始具备信念—愿望推理的能力,如何解释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显著变化(概念变化因素和表现变化因素的解释),以及儿童如何进行信念—愿望推理(主要是ToMM-SP模型)。鉴于国内研究尚缺乏围绕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所进行的系统实验研究,因而,本论文的实验部分,以我国儿童为被试,使用任务分析的方法,对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四个系列实验分别探讨了儿童信念—愿望推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变化机制、任务表现机制以及儿童进行信念—愿望推理的加工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年龄增长,3—5岁儿童在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上的表现逐渐增强,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与部分真实信念任务条件下,4岁儿童开始表现出信念—愿望推理能力,5岁儿童能稳定地通过实验任务,儿童在这两个任务上的表现呈现出类似的发展态势。2.任务操作会显著影响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儿童在不同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儿童在“先找”错误信念任务、“对比”错误信念任务与“消失”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均显著优于他们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3.儿童在不同类型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表现存在着显著差异,儿童在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显著弱于他们在接近性错误信念任务或回避性真实信念任务中的表现。4岁儿童已能完全通过回避性真实信念任务,大部分4岁儿童和几乎所有的5岁儿童均可以通过接近性错误信念任务,而只有小部分4岁儿童和半数左右的5岁儿童能通过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4.儿童在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与部分真实信念任务的想法问题上表现相当,但在行为预测问题上却表现出显著差异,前者的通过率显著低于后者。实验结果符合ToMM-SP模型与选择加工的解释,认为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较难是由于需要执行“双重抑制”。5.“抑制的抑制”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儿童在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加工过程,表明儿童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并行施加对信念和愿望的抑制,使之相互抑制抵消,执行的是“再计算信念”的过程。6.运用ToMM-SP模型,不仅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什么3岁儿童难以通过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以及为什么4岁与5岁儿童在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上存在困难,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特定的任务控制有助于儿童在某些任务中改善表现,因而是对儿童信念—愿望推理发展的一种有力解释。在综合讨论部分,基于本研究结果,结合其他研究已经证明了的结论,就儿童在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特征、发展变化与任务表现机制、加工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儿童心理理论模块性的观点进行了简评。同时,尝试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加工过程,以此对儿童在不同类型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表现作出解释。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 1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意义
  • 2 心理理论概念的源起与内涵
  • 3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
  • 4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
  • 5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 5.1 理论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理论形成”的过程
  • 5.2 模拟论:儿童用自己的心理资源来“模拟”他人的行为
  • 5.3 模块论:儿童心理理论是一种先天的模块化机制
  • 第二节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研究综述
  • 1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研究的概况
  • 2 如何解释儿童在信念—愿望推理发展上的表现变化?
  • 2.1 “概念因素变化”的解释
  • 2.2 “表现因素变化”的解释
  • 3 儿童进行信念—愿望推理的加工机制
  • 第三节 国内相关研究的综述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第一节 已有研究存在的争议
  • 1 儿童何时开始具备信念—愿望推理能力
  • 2 如何解释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中表现出的反应变化
  • 3 儿童如何进行信念—愿望推理
  • 第二节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与研究设计
  • 1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1.1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1.2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变化机制
  • 1.3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任务表现机制
  • 1.4 儿童进行信念—愿望推理的加工机制
  • 2 本研究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第一节 实验1:儿童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 方法
  • 1.1 被试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环境
  • 1.4 实验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表现上的性别差异
  • 2.2 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表现上的年龄特征
  • 2.3 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知否问题与行为预测问题上表现的比较
  • 第二节 实验2:儿童在部分真实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 方法
  • 1.1 被试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环境
  • 1.4 实验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儿童在部分真实信念任务表现上的性别差异
  • 2.2 儿童在部分真实信念任务表现上的年龄特征
  • 2.3 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与部分真实信念任务中表现的比较
  • 第三节 本章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知否问题”与“行为预测问题”
  • 1.2 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与部分真实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3 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与部分真实信念任务中表现的比较
  • 2 结论
  • 第四章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变化机制
  • 第一节 实验3:儿童在“先找”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 方法
  • 1.1 被试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环境
  • 1.4 实验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训练组与非训练组被试的基本情况
  • 2.2 儿童在标准与“先找”错误信念任务中表现的比较
  • 2.3 不同年龄儿童在“先找”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第二节 实验3—B:儿童在“先找”与常规真实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 方法
  • 1.1 被试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环境
  • 1.4 实验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实验4:儿童在不同任务操作的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 方法
  • 1.1 被试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环境
  • 1.4 实验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儿童在不同错误信念任务中的性别差异
  • 2.2 儿童在不同错误信念任务中的年龄特征
  • 2.3 儿童在不同错误信念任务中表现的比较
  • 2.5 儿童在不同错误信念任务中表现的相关
  • 第四节 本章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儿童在“先找”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2 儿童在“先找”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是否是“假阳性”现象?
  • 1.3 “先找”的问题形式
  • 1.4 儿童在标准与“对比”错误信念任务中表现的比较
  • 1.5 儿童在标准与“消失”错误信念任务中表现的比较
  • 1.6 儿童在标准与“分开”错误信念任务中表现的比较
  • 1.7 儿童的信念—愿望推理能力是否被标准错误信念任务所低估?
  • 2 结论
  • 第五章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任务表现机制
  • 第一节 实验5:儿童在不同类型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表现
  • 1 方法
  • 1.1 被试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环境
  • 1.4 实验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儿童在各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性别差异
  • 2.2 儿童在各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年龄特征
  • 2.3 儿童在各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表现的比较
  • 第二节 实验6:儿童在回避性部分真实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 方法
  • 1.1 被试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环境
  • 1.4 实验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儿童在回避性部分真实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2.2 儿童在回避性部分真实信念任务与错误信念任务中表现的比较
  • 第三节 本章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接近性错误信念任务与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
  • 1.2 如何解释儿童在不同类型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3 儿童在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中为什么会存在困难?
  • 2 结论
  • 第六章 儿童进行信念—愿望推理的加工机制
  • 第一节 实验7:儿童在“先找”回避性愿望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 方法
  • 1.1 被试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环境
  • 1.4 实验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儿童在“先找”回避性愿望信念任务中的性别差异
  • 2.2 儿童在“先找”回避性愿望信念任务中的年龄特征
  • 2.3 儿童在常规与“先找”回避性愿望信念任务中表现的比较
  • 第二节 实验8:儿童在三位置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1 方法
  • 1.1 被试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环境
  • 1.4 实验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本章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先找”的问题形式对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的易化作用
  • 1.2 信念—愿望推理加工中的“再计算”与“再利用”
  • 1.3 儿童在三位置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
  • 2 结论
  • 第七章 综合讨论和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综合讨论
  • 1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2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变化与任务表现机制
  • 3 儿童进行信念—愿望推理的加工机制
  • 4 对儿童心理理论模块性的思考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3 本领域研究的展望
  • 第三节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研究 ——兼对ToMM-SP模型的检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