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 ——李泽厚哲学思想研究

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 ——李泽厚哲学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哲学的特性决定了哲学的每一次前行似乎总是在前人的出发点上的重新起步,它不仅表现为哲学的追问常常要回溯至古希腊或先秦,而且表现为对哲人们反复思考的问题的重新理解。本体和本体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之一。在导论中,我首先从字源学的层面上分析了本、体二字的源始涵义,指出其由具象的实指逐渐向抽象的泛指的衍化;其次,在我看来,本体论的译名进入中国后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已经不完全对应于其被译词,在中国语境中,本体论既是讨论本体的学说也可以包含存在论。由于中国哲学中本体不离现象,故所谓本体之思并不完全走超验或先验的进路,而是在人生的根源处思考或思考人生的根源处,然后却又总是要返回到现实、现象等日用常行之中。李泽厚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复次,论文提出本体差序的概念以期整合李泽厚众多的本体言说,就是说在李泽厚的本体群中,不同的本体既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也有空间上的层级差别。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李泽厚哲学思想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博采众说以铸已见。就其六个哲学提纲而言,其逻辑脉相表现为从发生学、结构主义到存在主义的衍化。现代新儒家是李泽厚批判性思考的参照系,并在基础上凸显自身的儒学情怀。 本体的主体性学说是其思想的典型特征,在强调整体主体的前提下突出个体主体和自由。然而从理论上说,过分张扬主体性也可能导致以一隅之见遮蔽全粹之美,故而引入主体间性和客观性的维度也是必要的。 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分别汲取了马克思和康德等人的思想并融进中国传统的理解,前者为人的存在寻根,后者为人的存在立义。前者以使用和制造工具来界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化和明确化,后者则指向现代和后现代,强调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人的心理问题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度本体和情本体分别依附于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既是立足于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又是对后现代强调不确定性、偶然性等的回应。与后现代侧重解构、消解不同,李泽厚更有建构、重构中国人信仰的自觉和企望。 李泽厚哲学思想最后归本于人的存在的境界学说,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论文目录

  • 导论:本体与本体论
  • 第一节:本体探源
  • 第二节:中国语境下的本体论
  • 第三节:本体差序论
  • 第四节:哲学何为
  • 第一章:采借与整合:思想来源和背景分析
  • 第一节:李泽厚哲学思想的逻辑脉相
  • 第二节:李泽厚与现代新儒家
  • 一、现代新儒家的实质:现代宋明理学
  • 二、现代新儒家之误:以道德代政治
  • 三、儒学再造之路:转换性地创造
  • 第二章:人的存在与主体性
  • 第一节:主体性的本体意蕴
  • 一,主体性概述
  • 二,主体性的提出
  • 三,主体性的结构与开展
  • 第二节:主体性与人的自由
  • 第三节:主体性的意义与限度
  • 第三章:工具本体
  • 第一节:工具与实践
  • 第二节:西体中用
  • 一、西体中用的提出
  • 二、西体中用解读
  • 三、转化性的创造
  • 第三节:实用理性与实用主义
  • 第四章:心理本体
  • 第一节:心理成本体
  • 一、康德的意义
  • 二、儒学的心理建构
  • 三、心理成本体
  • 第二节:两种道德
  • 一、道德与宗教的源始分梳
  • 二、宗教性道德
  • 三、社会性道德
  • 四、两种道德关系及简评
  • 第三节:情本体
  • 一、谈性说情—情史观
  • 二、情为何物—情态观
  • 三、情归何处—情境观
  • 第五章:度本体
  • 第一节:人的存在与度的本体性
  • 一、度的本体性
  • 二、度的存在形态和超越
  • 第二节:理性规则与辩证智慧
  • 一、互补性思维
  • 二、操作层的形式逻辑
  • 三、存在层的辩证法
  • 第三节:历史与伦理
  • 一、二律背反的历史展示
  • 二、自由派和民粹派
  • 三、度的运用
  • 第六章:存在的化境
  • 第一节:自然的人化
  • 一、外在自然的人化
  • 二、内在自然的人化
  • 第二节:人的自然化
  • 第三节:人化学说与人的存在
  •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本体二》[J]. 美苑 2015(S1)
    • [2].渺茫的本体[J]. 中国诗歌 2018(03)
    • [3].虫梦[J]. 意林(少年版) 2010(08)
    • [4].基于程序语义的本体表示方法[J]. 信息系统工程 2017(08)
    • [5].本体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5(03)
    • [6].基于测试用例的应用本体需求验证方法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13(01)
    • [7].本体演化管理的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14)
    • [8].工业4.0本体标准及其场景[J].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0(04)
    • [9].基于图数据库的本体查询与推理[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9(01)
    • [10].本体对齐技术概述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应用探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01)
    • [11].二人转艺术本体溯源[J]. 剧作家 2010(01)
    • [12].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与“本体论”[J]. 哲学研究 2010(09)
    • [13].基于群体行为的协同构建本体可信度研究[J]. 情报杂志 2015(06)
    • [14].关注语文本体 提升核心素养[J]. 小学教学参考 2018(34)
    • [15].基于本体的高校图书馆知识地图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2(17)
    • [16].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11(01)
    • [17].基于描述逻辑的本体进化框架[J]. 计算机工程 2010(13)
    • [18].近两年来国外有关本体基本问题的主要研究述评[J]. 图书馆建设 2008(08)
    • [19].本体的追问和本体的内容[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8(05)
    • [20].回归本体 激浊扬清——书法批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 中国书法 2019(12)
    • [21].人类本体观的历史与价值审视[J]. 阅江学刊 2019(05)
    • [22].广益[J]. 上海艺术评论 2017(03)
    • [23].本体评估研究进展[J]. 情报学报 2016(07)
    • [24].“诗意”之“静”与“美感”之“动”的辩证体现——《形上本体诗学》之“客观诗本体”诗学原理浅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25].基于本体论的大学本体的探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6(09)
    • [26].客体、主体与道体——论本体的形态[J]. 哲学研究 2013(04)
    • [27].生物医学本体工程进展[J]. 中国数字医学 2012(11)
    • [28].中国哲学中的本体之“诗”[J].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09(00)
    • [29].本体构建研究综述[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2(14)
    • [30].论哲学中的“存在”问题[J]. 大众文艺 2010(21)

    标签:;  ;  ;  ;  ;  ;  ;  ;  ;  

    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 ——李泽厚哲学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