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c404300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的“放大之美”无处不在。有的是因为聚焦而放大,有的是因为情感倾向而放大,有的是因为作者的创造想象而放大,还有的是因为读者的再造想象而放大。文学作品中的放大之美具有较高的美育价值,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观、爱美的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放大之美产生缘由美育价值
走进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的殿堂,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事物景之美都是被放大了的,因而美得让我们无限神往。如果我们将其与现实相比较,会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迪呢?如果我们用美学的相关原则作考量又会得出一些什么样的结论呢?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认识和利用这种放大之美呢?本文试就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的放大之美谈一谈自己的粗疏之见。
一、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的“放大之美”无处不在。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60%左右,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剧小说,都给我们展现了许多美的文学形象,而且不少作品中的美都具有放大的特点。李白的庐山瀑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王勃的滕王阁,范仲淹的岳阳楼,徐志摩的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陶渊明的桃花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古乐府中的秦罗敷、刘兰芝、花木兰,沈从文的翠翠,孙犁的水生嫂,王实甫的崔莺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王羲之的流觞曲水,李朝威的人神相恋,伍尔夫想象墙上的斑点,李密的孝情,翰愈的慈情,诸葛亮的忠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关人事物景情等文学形象的放大之美无处不在。
二、对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放大之美”产生缘由的理解。
1.因聚焦而放大。文学家在感知、运思、行文的过程中都要进行选裁,这就像摄影师要聚焦景物一样,选裁和聚焦之后的形象自然就得到了凸显,也就是放大。舞台上的明星为什么比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更加光亮夺目?那是因为聚焦的原因,摄像师决对不会去展现明星们不光鲜的一面。音乐艺术也是如此。听了王洛宾的歌到达坂城,听了沈小琴的歌到太阳岛,有人会觉得“不看遗憾终生,看了终生遗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的是全部,是整体,美丑毕见,而音乐家表现的却是局部,是经过精心选裁的。同样的道理,清华园里的荷塘固然很美,但与朱自清先生作品中的荷塘之美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因情感倾向而放大。雪莱讲:“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诗是情感的艺术,诗人的情感倾向会自觉不自觉地放大形象之美。“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古诗中写思乡的篇章很多,哪怕故乡实际上远非那么好,那么如意,诗人在描写它时也要给故乡的一切都染上一层迷人的色彩。在诗人心目中,故乡的月最圆,故乡的水最甜,故乡的人最亲。在文学作品中,不少放大之美还是文学家们的憧憬和理想。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实为荒凉,但因“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美不胜收。陶渊明的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并不繁华,但却因为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而闪烁着瑰丽的光彩。周敦颐的莲花也是因为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人格而美得超凡脱俗的。
3.因作者的创造想象而放大。黑格尔在《美学》中讲:“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出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新的诗性的世界。”文学家们往往会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创造想象能力去放大生活中形象的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因李白的创造想象而放大其壮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康桥的潭因徐志摩的创造想象而放大其绚丽。”“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爱情因裴多菲的创造想而放大其魔力。
4.因读者的再造想象而放大。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再造想象也会放大作品中形象的美。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完全是建立在物质上的,有不少是建立在文字的疆域,文学作品打动人的是蕴含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感悟。无论真实的人事物景怎样变化,只要人们还有相关的文字记忆,人事物景的美就会在人们的想象中世代不朽。读《陌上桑》中关于秦罗敷之美的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我们都会感受到她的美貌无与伦比,但究竟是沉鱼落雁,还是闭花羞月,是会因为我们的再造想而各不相同的。在再造想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经验中所有美人的特质汇聚在秦罗敷身上的,她的美会因为我们的再造想象而放大。
三、对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放大之美”美育作用及利用的认识。
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的放大之美具有较高的美育价值。它能否定丑并消解丑的不良影响,它能肯定美并强化美的积极作用。现实生活中美的人事物景也有它们的美育功能,但毕竟太现实,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度不够,而文学作品中的放大之美却能够让学生陶醉以至无限景仰。学生在这些美的形象的熏陶下,心灵会得到净化,精神会得升华,从而增强对生活以及未来的信心。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当我们的精神世界建立起对美的热爱和景仰时,我们就能自觉地去追求美、呵护美、创造美,去远离丑、抵制丑、消灭丑。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可以代宗教,艺术可以代宗教。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这些放大之美,在师生的共同鉴赏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标准。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师生的互动,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优美的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