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从寄主-病原菌互作角度,采用性状培养、Ht单基因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同工酶电泳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AFLP)和血清学技术,系统研究了我国玉米大斑病菌(Ex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本研究从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和种群变化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玉米大斑病危害加重的原因。采用两套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和23N等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毒力频率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组成对Ht1抗性基因的毒力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力频率最低,为1.47%。Ht1和Ht2抗性基因在我国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组成较复杂的省份为东北三省、河北和四川等地区。本研究从病原物的环境适应性、同工酶和DNA多态性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导致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利用继代培养、连续接种和rDNA ITS序列比较,探明了在稳定的寄主选择压力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rDNA-ITS序列是相对稳定的,rDNA-ITS序列同源性达96.9%~100%。在培养性状方面,玉米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间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落产色素能力均存在明显的多态性。在同工酶方面,玉米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在6种同工酶水平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其中酯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多态性尤为明显。这种同工酶水平上的多态性,反映了病原菌遗传表达的多态性。在DNA遗传多态性方面,采用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AFLP)分析了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变异,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1.0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态性。聚类结果表明,该病菌的遗传多态性与其生理分化存在明显相关性。但不同地域的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相似系数达到了1.00,说明其生理分化与地域无关。在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辅助鉴定方法的研究方面,本研究首次利用AFLP特异条带序列设计,筛选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特异引物,引物组合可以为0、13号等生理小种鉴定提供准确的分子生物学辅助鉴定。在病原菌遗传多态性的基础上,首次利用免疫学方法制备了玉米大斑病菌1、2、12、13号生理小种的抗血清,在提高抗血清稀释度的情况下,经效价、交叉反应、ELISA和Western blot试验,发现1、12号生理小种菌株的抗血清表现出小种特异性。本研究完成了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各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抗品种占17.86%,中抗至抗的品种占53.57%。抗病性鉴定结果与品种系谱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与品种血缘关系相关。另外,气候条件对抗病性鉴定结果亦有影响。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玉米大斑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新小种的出现及其种群数量的上升和某些垂直抗病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寄主更换的选择压力变化和病原菌种群内的遗传多态性是玉米大斑病菌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AFLP和免疫学技术可以作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辅助鉴定技术。辽宁省主栽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主要优势小种表现出较好的抗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3)
- [2].玉米大斑病菌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 玉米科学 2009(01)
- [3].山西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4].福建省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的筛选[J]. 福建农业学报 2019(07)
- [5].甘肃玉米大斑病菌对丙环唑敏感性强于腈菌唑[J]. 农药市场信息 2018(27)
- [6].黑龙江省北部七县市玉米大斑病菌小种鉴定[J]. 中国种业 2016(08)
- [7].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02)
- [8].云南省部分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9].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小种分布研究[J]. 玉米科学 2011(04)
- [10].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基因4HNR的克隆及其启动子预测[J]. 植物病理学报 2008(06)
- [11].玉米大斑病菌亲环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规律分析[J]. 玉米科学 2019(02)
- [12].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对丙环唑和腈菌唑敏感性评价[J]. 玉米科学 2019(03)
- [13].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J]. 天津农业科学 2016(12)
- [14].TOR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发育调控作用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19(03)
- [15].玉米叶斑病菌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5)
- [16].玉米大斑病菌培养与DNA提取方法[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01)
- [17].木醋液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01)
- [18].玉米大斑病菌StSLT2基因结构与表达模式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3)
- [19].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MSN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 [20].玉米大斑病菌转录因子StMR1的结构特征及其表达模式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9(10)
- [21].三种杀菌剂对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的毒力测定及两种药剂的复配比例筛选[J].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8)
- [22].玉米大斑病菌UP-PCR体系的建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J]. 玉米科学 2011(06)
- [23].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组成与交配型测定[J]. 植物保护 2018(06)
- [24].STK1基因对山梨醇高渗胁迫下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发育的调控[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7)
- [25].玉米秸秆腐解液酚酸物质含量检测及对玉米大斑病菌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6(04)
- [26].玉米感染不同致病性玉米大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8)
- [27].云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交配型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02)
- [28].玉米大斑病菌GATA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其表达的初步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12)
- [29].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05)
- [30].云南、贵州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J]. 植物保护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