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梅花大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弦,梅花大鼓,梅花韵,传承与发展
梅花大鼓论文文献综述
彭盼赛[1](2019)在《析梅花大鼓中叁弦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叁弦作为梅花大鼓这一曲艺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其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与梅花大鼓中伴奏音乐的器乐化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笔者在研习与梅花大鼓音乐相关的叁弦独奏作品《梅花韵》的过程中,不禁感叹其雅俗共赏且历久而弥新的经典之声,继而萌发出对梅花大鼓中叁弦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想法。本文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着重分析了叁弦在梅花大鼓中的伴奏艺术以及乐曲《梅花韵》对叁弦伴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第二章将从板式结构、音乐风格以及曲中运用到的风格性技法来具体分析叁弦独奏曲《梅花韵》。(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期刊2019-05-31)
代明[2](2018)在《梅花叁弄,空谷绝音——非遗传承人、梅花大鼓名家杨菲》一文中研究指出杨菲,在2008年曾获得曲艺界最高奖项"牡丹奖",在全国曲艺圈都有一号。这一天,她是在百忙之中抽个空来给群众做曲艺的普及工作。按大白话说,就是上课来了,算上上个星期六,这已是第二次来陶然亭公园。那么,大家可能就要问了,我听说过骆玉笙的京韵大鼓,关学增的山东琴书,刘宝全的京东大鼓,什么是梅花大鼓?一弄梅花,管急弦繁拍红波"上节课说到,我们曲艺中有两个重要曲种:单弦和京韵大鼓。这节课,我们就着重讲(本文来源于《北京纪事》期刊2018年11期)
杨楠[3](2018)在《清代鼓曲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鼓曲艺术研究,从民国“俗文学派”开启端绪,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产生了非常可观的系列性研究成果。不过,“俗文学派”偏重于文献研究,对同一时期鼓曲艺术发展动向和鼓曲艺人群体研究不多。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鼓曲艺术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师承流派、艺人群体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探讨;同时,重点研究了流行于晚清天津的梅花大鼓,以其为个案,透视传统鼓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绪论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成相篇》中的韵文是我国说唱艺术的源头,第一章对《成相篇》进行了详细分析,概括了“成相体”韵文的模式、特点,并梳理出“成相体”韵文在后世的发展脉络。本章还对早于《成相篇》的《逸周书·周祝解》进行了挖掘和解读,认为《周祝解》中也具有完备的“成相体”韵文要素。因此,作为“成相体”韵文,《周祝解》比《成相篇》更早,《周祝解》应当是我国说唱艺术的源头。本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对鼓曲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进行勾勒,总结出从“成相辞”到鼓曲形成的整个历史过程。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清初鼓曲艺术进入发展成熟期的重要变化,比如以迎神赛会为载体,说唱艺术实现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过程。娱人带来了“过度”的文化消费和失控的民间信仰,这无疑超出了官方容忍的底线,于是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先后颁布了“禁戏令”。在官方与民间社会的这场博弈中,以民间社会的强烈反弹告终。本章第二节介绍了清中期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曲艺快速发展。比如产生了新曲种,曲调、曲目以及鼓曲艺人都发生了变化。本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介绍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天津鼓曲。第叁章对清初鼓曲叁大名家贾凫西、归庄、柳敬亭分别进行了介绍,他们叁位对说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贾凫西和柳敬亭两位,他们是说唱艺术这一门类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于贾凫西和归庄,本章详细分析了他们的作品《木皮散客鼓词》和《万古愁》,这两部鼓词作品都属于社会批判性质的“历代史略鼓词”。对于柳敬亭,由于他没有鼓词作品传世,本章就以“柳研热”中的代表着作作为参考依据,概括了柳氏说书的特点,以及柳敬亭对说唱艺术的贡献。本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对明清易代之际说唱艺术特征的剖析与概括,一是鼓词内容的批判性,二是清初鼓曲叁大名家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叁是鼓曲名家文化心态的复杂性。其中,易代之际鼓曲艺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但王朝更替使他们殊途同归,他们都经历了对旧朝从批判转向同情与歌颂的心路历程。第四章关于梅花大鼓的概述,主要介绍了清朝至民国时期梅花大鼓的起源、发展、流派;勾勒出梅花大鼓艺人的师承谱系;列举出梅花大鼓的主要曲目:并节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大鼓曲目。在梅花大鼓的唱词方面,本章主要介绍了子弟书的产生及发展;分析了子弟书的文学价值,分类整理出子弟书书目。本章重点剖析了子弟书中“满汉兼”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尝试从多学科角度解读这一文化现象背后深层的社会内涵。最后,本章还介绍了梅花大鼓唱词的其他来源。第五章从鼓曲艺术的表演程式到传承方式,全面介绍了梅花大鼓的传承情况。其中,梅花大鼓的表演程式是基于所有鼓曲的艺术共性。关于梅花大鼓的传承,分为口传心授与文本传承两大类别;鼓曲的传承体制分为师徒直接传承、名票间接传承和弦师、曲艺教师的间接传承。作为鼓曲艺术传承主体的艺人群体,本章对他们出身的社会阶层、从业经历与个人命运,进行了分析与解读。第六章从传播空间、传播媒介、传播规律以及新式传播,介绍了梅花大鼓的传播情况。梅花大鼓的传播空间,经历了由明地到茶馆两种传播空间的演变过程。梅花大鼓的传播方式有大运河传播、移民传播、战争与灾祸传播和戏曲曲艺年画传播四种。无论是旧式传播手法,还是新式传播技术,对于梅花大鼓这一传统曲艺形式来说,行业内部的传承与对外传播同样重要。余论部分,提出了梅花大鼓的传承危机,指出产生传承危机的根源,提出避免危机、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学术创新之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常祥霖[4](2017)在《一篇《牡丹赋》,情系半生缘——梅花大鼓《牡丹赋》读后随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梅花大鼓《牡丹赋》,开宗明义标明是用梅花大鼓的形式来"赋"牡丹,也就是说,这个文本特指是为"梅花大鼓"而"赋",而不是鼓鼓皆可"赋",曲曲皆可"赋"的"万金油"。在这里首先感觉到作者很尊重"曲艺各有本体,本体各有规律,规律各有渊源"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形式与内容合理"匹配"的立场。看似无关宏旨,实际这却是曲(本文来源于《曲艺》期刊2017年10期)
杨奕坤[5](2016)在《梅花大鼓中的扬琴伴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扬琴是鼓书类曲种梅花大鼓的伴奏乐器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梅花大鼓中唱腔段落“梅花调”、过门段落“上叁番”“下叁番”中扬琴伴奏音乐形态分析,剖析扬琴在梅花大鼓表演中所展现的艺术特点,总结归纳梅花大鼓伴奏中扬琴的作用和表演特点。(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期刊2016-06-10)
赵志伟[6](2015)在《“拉着鼓曲的车往前拽”》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艺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没了,我们要传承,还要改革、创新,让更多的年青人喜欢它,这是我们的责任。我宁可拉着这辆车使劲地往前拽,也不能走,因为使命,因为担当。” 4月4日下午,正值清明假期,北京前门大街繁华依旧,巍峨古朴的正阳门城楼在春日(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5-04-20)
黑杨[7](2011)在《试析梅花大鼓的琵琶伴奏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由绪论、止文、结论叁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概述此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梅花大鼓中的琵琶伴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文分为二章:第一章总体叙述梅花大鼓的艺术形式及其发展沿革,共分为四节:第一节概述梅花大鼓的起源;第二节概述梅花大鼓中主要伴奏乐器及其伴奏风格;第叁节细述梅花大鼓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及着名代表曲目;第四节分析梅花大鼓的曲式结构。第二章详细阐述梅花大鼓中的琵琶演奏,分为四节:第一节概述梅花大鼓伴奏中的琵琶演奏方式;第二节以传统梅花火鼓曲目《黛玉悲秋》为例,论述琵琶在其中的伴奏特点;第叁节论述“新梅花调”中过板音乐的重_大改革;第四节以现代创编梅花大鼓《二泉映月》为例,论述伴奏声部的高度器乐化发展,琵琶在其中的地位不断攀升;第五节详细阐述琵琶在梅花大鼓伴奏音乐中的具体演奏技法。第叁章阐述运用与保存于梅花大鼓的北派琵琶演奏艺术,分为叁节:第一节概述北派琵琶演奏艺术的踪迹;第二节论述北派琵琶代表曲目《开手板》的技法分析;第叁节论述运用于梅花大鼓伴奏中的北派琵琶演奏法。结论引出观点,曲艺伴奏中的琵琶演奏传承对于北派琵琶传统演奏艺术的传承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对梅花大鼓中琵琶伴奏音乐加以研究,其目的为开阔演奏者的视野和演奏思路,丰富琵琶表演的音乐语言,使琵琶这件珍贵的中国传统乐器得以更加发展繁荣。(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1-04-01)
崔琦[8](2009)在《为祖国引吭高歌 籍薇和她的“红色经典”梅花大鼓演唱专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举国欢庆新中国60岁生日的大喜日子里,中国曲协副主席,着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适时推出了她的名为《一片深情》的梅花大鼓个唱CD专辑,这是籍薇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母亲献上的一份厚礼,也为十月的金秋平添了映山红般的绚丽光彩,更为果实累累的曲艺百花园呈上了一束耀眼璀璨的艺术奇葩。(本文来源于《曲艺》期刊2009年12期)
李海川[9](2009)在《京津两地主要曲种(之十) 梅花大鼓》一文中研究指出梅花大鼓,民间又称梅花调。此曲种产生于清代,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创始人是满族人玉瑞。他精通诗词歌赋,别号梅花馆主。他创作演唱的鼓曲自称梅花调。因其唱腔优美、动听,艺人争相学唱。民国时期有金万昌、韩永忠等名家。他们演唱的《黛玉思亲》、《宝玉探病》都是人们喜爱的名段。由于女演员歌喉圆润、善于抒情,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京津两地涌现出许多受观众好评的女演员。北京的郭筱霞、刘淑慧,天津的花四宝都是佼佼者。(本文来源于《曲艺》期刊2009年10期)
蔡萍[10](2008)在《从梅花大鼓的市场现状看鼓曲艺术的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具体分析梅花大鼓的市场现状,并提出自己观点。认为:梅花大鼓虽然曲幽词雅,但其"一字九转"的艺术特征与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背离。指出:挖掘整理、改革创新是改变梅花大鼓现状迫在眉睫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把握时代,将继承与发展并存,勇于革新实践才能引来鼓曲艺术的"春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财富》期刊2008年12期)
梅花大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杨菲,在2008年曾获得曲艺界最高奖项"牡丹奖",在全国曲艺圈都有一号。这一天,她是在百忙之中抽个空来给群众做曲艺的普及工作。按大白话说,就是上课来了,算上上个星期六,这已是第二次来陶然亭公园。那么,大家可能就要问了,我听说过骆玉笙的京韵大鼓,关学增的山东琴书,刘宝全的京东大鼓,什么是梅花大鼓?一弄梅花,管急弦繁拍红波"上节课说到,我们曲艺中有两个重要曲种:单弦和京韵大鼓。这节课,我们就着重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梅花大鼓论文参考文献
[1].彭盼赛.析梅花大鼓中叁弦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天津音乐学院.2019
[2].代明.梅花叁弄,空谷绝音——非遗传承人、梅花大鼓名家杨菲[J].北京纪事.2018
[3].杨楠.清代鼓曲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常祥霖.一篇《牡丹赋》,情系半生缘——梅花大鼓《牡丹赋》读后随想[J].曲艺.2017
[5].杨奕坤.梅花大鼓中的扬琴伴奏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6
[6].赵志伟.“拉着鼓曲的车往前拽”[N].中国艺术报.2015
[7].黑杨.试析梅花大鼓的琵琶伴奏艺术[D].中央音乐学院.2011
[8].崔琦.为祖国引吭高歌籍薇和她的“红色经典”梅花大鼓演唱专辑[J].曲艺.2009
[9].李海川.京津两地主要曲种(之十)梅花大鼓[J].曲艺.2009
[10].蔡萍.从梅花大鼓的市场现状看鼓曲艺术的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财富.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