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华旺苍县佰章小学628200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7-063-01
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时,经常会出现教师预设以外的精彩,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活力整体,很多未知因素影响着课堂,“动态生成”需要积极的“生态环境”。“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课堂生成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一、精心预设,引导思辨
新课程倡导的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改变过去那种线性设计以教学内容的完成为目的组织的课堂教学,但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优化预设。优化的预设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脉络,从多角度、多思维切入到文本之中。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的语言多么精炼,教学的环节多么紧凑,而关键在于教学的设计是否精巧得当,学生思辨是否激烈。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辨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在思辨中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展开思考的翅膀,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没有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逐一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而是抓住了关键词“壮”把学生带入到深入的思索中,引起学生对战士的崇敬与佩服。我在课始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题为什么用‘壮士’来形容他们,而不是‘战士’呢?‘壮’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个精巧的问题把学生带进对文本的探讨之中,经过认真地阅读和激烈地讨论,学生得出了结论,感受到五位战士的壮烈体现在“接受任务时的义无返顾、与敌人交锋时的英勇顽强、走向悬崖绝壁时的气宇轩昂、跳崖牺牲前的悲壮无畏”。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预设,充分考虑到了课文内容的需要,也兼顾到学生情感上的需求,更顾及到为课堂教学拓展广阔空间,可以说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弹性预设,适时点拨
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只有教师充满睿智的调控,巧妙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用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文本的内涵,才能让课堂充满智慧,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在学生“一知半解”处点拨
《颐和园》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许多学生都能从比喻句中感悟到昆明湖的平静和美丽。但这两句话中有一个词用得非常精妙,更能突出昆明湖的平静,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这时教师轻轻一点:在这两句话中,作者好像用“错”了一个字。一学生说:“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里的‘滑’写错了,应该是‘划’。”教师再次追问:“是真的写错了吗?”课堂上出现片刻的沉默,紧接着一生回答:“我认为没错,划船时,湖面会产生许多波纹,但看起来还很平静,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如果用‘划’,这样一来就自相矛盾了。”老师赞许地点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发表意见。
2.在学生“欲说无言”处点拨
我在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当学到“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话时,学生能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是指当时社会黑暗,但对“碰壁”的理解虽有所领悟,但模摸糊糊,找不到准确的语言去表达。这时,我说:“在黑洞洞的房间里,不走动会碰壁吗?在黑暗的社会里不写革命文章,反动派会迫害他吗?鲁迅还会常常‘碰壁’吗?”我的一番话让学生茅塞顿开,终于明白了:“哦,国民党反动派当然容不得鲁迅反对他们,当然要对鲁迅下手,鲁迅写文章要遇到多少挫折啊!”“从这句话看出鲁迅多么富有战斗精神啊!”我这么一点,学生不但变“无言”为“有言”,而且言而明意,心明眼亮。
3.在学生“各执己见”处点拨
例如,我在执教《落花生》一课时,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辩题让大家辩论:“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各抒己见。这时,我画龙点睛: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的品质,又要有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社会认可的意识。这一番话既是对学生观点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又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教育。
三、顺水推舟,巧妙设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不应当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而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经历了自主质疑和思考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和探究的兴趣。
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其中第二小节是这样写的:“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他的孩子找吃的。他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理很高兴。”不料,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回到窝旁边的树枝,心理很高兴。”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千吗不到窝里去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他呢?”有的说:“这时的小乌鸦肯定很饿了,妈妈怎么会有心思跟狐狸聊天呢?”……显然,这是我在备课中预设不到的情况。一个何不让大家来改课文的念头产生,我便顺水推舟说:“大家说的有道理,课文是人写的,如果不妥当,当然也可以修改。你们觉得怎样该才合适呢?”于是,孩子们来劲了,多数意见认为,可以改成“乌鸦飞累了,停在半路的一棵树上,心理很高兴。一只狐狸跑过来……”
作为一则寓言来说,狐狸和乌鸦虽然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也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合乎常理。从教学现场来看,学生所言极是,合情合理,面对这样的意外,老师一方面要尊重文本,同时也要勇于超越文本,凭借自己良好的语言积累,作出准确的判断,顺着学生的思路为教材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而没有必要为维护所谓的“权威”抹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动态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自然真实,不是我们照搬设计,在自己的课堂中在现。那样的课堂是无味的,没有活力的。只有根据课堂中随时生成的意外,随时改变自己的策略,这才是真正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