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挺进世界十强的深圳港(论文文献综述)
范斐[1](2014)在《世界海洋运输格局时空演化》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海洋世纪”的双重作用下,各国利益范围迅猛扩大,海洋运输作为实现国际贸易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地位和作用都有了空前提高。所以,本文将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演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掘其所蕴含的“地理空间”属性,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实证与决策分析,从而为世界地理、交通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学科融合,以及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借鉴。文章结构力求清晰明了,共由八个章节组成。其中,前两章为海洋运输的理论探讨。首先从海洋运输的空间视角、海洋运输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并总结出世界海洋运输研究现状的不足;其次从交通运输地理理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集装箱运输的规模经济理论展开论述,为下文的实证与决策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框架。第3章到第6章在描述海运贸易与全球海洋货运系统的基础上,分别从世界大区、国家与地区、港口城市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时空分异、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第7章从中国港口国际集装箱运输贸易的角度探讨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第8章为结论与展望。第1章绪论。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理论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内容与创新等进行阐述。在研究背景与意义中,从海洋运输是实现全球化的基础,海洋运输航线是国家战略资源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支撑,中国研究世界海洋运输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三个方面凸显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理论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指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现有世界交通运输问题研究的不足。随后梳理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内容与创新。第2章是文章的理论分析与总结部分。首先从空间运输联系与经济联系、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交通运输与工业区位、交通运输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等方面分析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联系,其次梳理国际分工与贸易所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并指出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是海洋运输的经济理论基础,从而为后文的世界海洋运输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化分析做铺垫。最后从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港口功能的分化及影响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演变阐述了集装箱运输的规模经济理论,为下文的全球港口间集装箱海运贸易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3章到第6章为世界海洋运输部分。该部分详细分析了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时空分异、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其中第3章首先回顾了全球经济和世界商品贸易的总体情况,其次梳理了世界海运贸易发展的整体趋势、海洋运输量与海运距离以及全球能源贸易流动变化趋势,并从海洋运输流通区域、全球主要海运航线及战略通道、航线类型的划分及全球主要转运市场等方面完整勾勒出了全球海洋货运系统的发展现状。第4章世界大区层面: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区域海洋运输合作。通过对世界18个大区海洋运输装卸载指数的研究发现,世界海洋运输基本呈现出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过渡经济体依次递减分布的格局。全球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异格局,逐步形成了北美、欧洲、亚洲发展中国家组群的主要大三角格局以及南美洲北部与东部海岸、过渡经济体、非洲发展中经济体的次三角格局。第5章国家与地区层面: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时空关联模式。通过对全球157个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国家与地区基本按照群状分布,呈现出以东亚-东南亚、西欧、北美为核心的三极分布格局,且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空间相关性日益弱化,空间分布的集聚现象在逐步减弱。第6章港口层面: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地位演变。根据估算所得的全球102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可以看出,全球目前已经形成以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三个区域港口间集装箱贸易连接为主体,三个区域内部港口间集装箱贸易连接为支撑的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网络空间格局。全球各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经历一个由近及远的空间递减过程。通过使用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值来衡量一个港口与其他港口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的水平,可以得出在规模经济的内在作用下,随着全球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集装箱港口功能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已呈现出一个显着的趋势就是全球集装箱枢纽港与支线港的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多区域集装箱运输贸易组团的海洋运输网络体系。第7章为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本章以中国港口的集装箱运输贸易来考察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首先揭示了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贸易的国际空间分布以及中国港口在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格局中地位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港口与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水平进行划分,并进一步测度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强度,进而刻画出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国际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第8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在总结全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从交通地理、经济地理与世界地理综合交叉集成研究;针对世界海洋运输网络体系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海洋运输与航空运输的世界交通研究;中国国家安全与海上安全研究等方面,指出今后仍将需要进行的深层次、多方面的研究领域方向。
毛功进[2](2010)在《董家口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董家口港区位于青岛市南翼胶南市辖区的泊里镇内,三面环海,水深条件优越,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未开发的优质天然深水良港。青岛市政府根据以胶州湾为核心、以鳌山港区和董家口港区为两翼的“一湾两翼”的港口规划,启动了董家口港的大规模开发建设。董家口港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董家口港的开发和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放缓,港口腹地经济出现波动,环渤海地区港口分布密集、竞争激烈等。如何实现与周边港口错位竞争、共生共荣,与腹地经济的良性互动、共荣共赢,如何实现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根据董家口港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结合青岛市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的规划,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这一点对董家口港建设的快速启动和未来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借鉴战略管理的过程,设计适宜董家口港的发展战略。即遵循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评价——战略实施的战略管理思路。具体到本文来讲,首先研究目前公司战略的理论成果,进而分析董家口港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对其所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董家口港的发展远景的指引下,制定适宜董家口港的发展战略。结合董家口港实际情况,将董家口港的发展战略分解为建设战略和运营战略分别研究。建设战略的核心内涵为以资本为纽带,发挥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构建多元化的码头投资主体。主要措施有:(1)拓展融资渠道,保障港口开发。(2)推进港城一体,保障港口基础。(3)推进港货联盟,保障港口货源。(4)推进港航联盟,保障港口航线。(5)推进港流联盟,保障港口物流。(6)推进港服联盟,保障港口服务。(7)推进港工联盟,保障港口效益。运营战略的核心内涵:以创新为动力,发挥管理和技术的集聚作用,打造专业化的卓越码头运营商。主要的战略措施有:(1)整合码头资源,引进先进管理。(2)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国际物流中心。(3)整合信息资源,构建一体化的服务平台。(4)整合资金资源,实现港口资本运营。(5)整合政策资源,创造优良口岸环境。(6)实施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低成本、专业化运营。(7)创新人才机制,培育现代企业文化。
赵煜弘[3](2009)在《不确定环境下IMC-YY公司的战略选择》文中认为IMC-YY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修船新企业,2006年建成投产,销售产值以每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发展。2008年产值达到8.3亿元人民币,已跻身中国十大修船企业之列。但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越陷越深,美、欧、日纷纷褪去往昔浮华,新兴经济体景气度从顶峰跌落,拖累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风云突变,连续了近6年的兴旺行情在这一年落下帷幕。在总体市场不景气的状态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已不可避免。在如此不确定的环境下,船厂如何突破制约,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成为修船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本论文以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为指导,从战略分析、战略构思、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等方面对公司进行了研究。对该公司所处的修船行业环境,公司内部环境和企业能力进行了详尽阐述,明确了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归纳出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应用SWOT分析法,将企业的优势、劣势与环境中的机会、威胁进行配对分析。本文还对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分析,作为对SWOT分析法的补充,由此形成相应战略设想。论文根据该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修船行业特点,对公司进行市场定位,确定了企业“突出特色、稳中求变,顺势扩张”的战略指导思想,通过对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对比,结合公司自身特点和在本行业中所处位置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公司主要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使自己的产品和管理区别于其他企业,在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最后按照差异化战略要求,对IMC-YY公司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生产管理和顾客关系管理等方面给出实施措施,这对公司有效实施战略起到了保障作用。
陈国雄[4](2009)在《大铲湾码头搅动珠三角港口群》文中认为4年前还是一片海滩和渔塘的深圳大铲湾,如今已是一座拥有5个深水泊位、5条国际远洋航线和20余条港澳驳船的现代化码头。"称大铲湾码头为港口的第三极,有两重含义,一是它逐渐作为深圳集装箱码头三分之一的天
谭大跃,第五燕燕[5](2009)在《盐田区依托山海做足港口大文章》文中认为有人说,盐田最美丽的是山海风景;有人说,盐田最重要的是港口物流。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且不仅不矛盾,还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盐田港口位于深圳东部海域风景秀丽的大鹏湾畔,港区延绵数十里,气势浩然,分外壮观。 盐田区因港而兴,因海而活,因山而?
彭书渊[6](2009)在《基于BSC、Fuzzy-AHP及PCA综合评价体系的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标志着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发展现代化的港口物流是拉动港口地区经济增长和增强港口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展第五大港口群——东南沿海港口群是我国战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党“十七大”报告的指导精神,福建省政府于2009年2月出台了《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8-2020年)》,从而保障国家战略,推进海西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港口物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贸易和港口航运受到严重影响。福建省的港口物流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此时对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港口物流的发展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定量研究仍然显得不足,只有少数的专家和学者致力于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的研究。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综合性研究。全文包括绪论共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如下:1.理论探讨。在对物流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港口与现代物流的关系;提出了港口物流的概念、特点,为论文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2.现状与趋势分析。福建省属外贸型经济,港口是物资、人员、资金等对外交流的最前沿阵地与主要载体。文章首先将福建省的港口物流发展同国内排名前两名的深圳港和上海港进行横向对比;然后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在发展港口物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3.实证分析。在与国内重要港口上海港和深圳港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文章基于平衡计分卡(BSC)原理,从福建省发展港口物流的远景出发综合选取港口物流发展的评价指标;其次,运用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评判法(Fuzzy-AHP)构建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主观评价指标进行运算;再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该模型的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到福建省三大港的港口物流发展的综合得分,并作出了客观的评价。4.对策建议。根据评价结果及指标分析,本文从发展海西战略,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角度出发,给出了福建省港口群发展港口物流的若干对策建议。
胡雯[7](2008)在《汕头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集装箱运输竞争日趋激烈。在我国南部沿岸,深圳、厦门、广州等几个大港的集装箱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如何正确评价汕头港在粤东及其附近地区的竞争力状况,找出优势和不足,以促进汕头港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并选取了对汕头港集装箱运输有显着影响的四个港口进行比较研究。由于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的涉及面极为广泛,为了对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进行全面的评估,要对影响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依据相关原则建立了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评价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问题。本文采用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理论的决策优选方法,运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实际使用综合评价模型时常会遇到因素较多时的权重不易分配,并且每一权重份量都很小时评价结果也不易分辨。为了减少这个问题的影响,本文采用二级模型对决策优选模型进行了改进。在单因素优度值计算时,采取根据模糊一致判断矩阵元素与优度值的关系来取代传统的按方根法计算优度值,使算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因素排序及多层次排序。通过对汕头港及其竞争港口的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研究,分析汕头港集装箱运输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对提升汕头港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曾凡华[8](2008)在《基于深圳港口国际中转的博弈与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多要素、多竞争对手博弈的理论和思想方法,以深圳港口国际中转为例,深入研究了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指标定义分析、指标量化;对其中重要指标--港口吞吐量和港口国际中转量预测方法进行了重点探讨;对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研究和排序;对深圳港口和周边港口的竞争关系和竞争力进行了研究。(1)提出了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方法。本文研究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港口国际中转综合评价方法--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法。结合深圳港实践,对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决策性建议和意见。(2)构建了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分析了文献所做的港口综合评价指标的利弊,提出选择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的原则,提出20个评价指标。提出了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3)提出了港口国际中转预测方法,预测了深圳等港口国际中转吞吐量。分析传统港口吞吐量的预测方法,探讨该方法在当前港口发展现状下的应用、限制条件和存在的问题。采用ARMA预测模型、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全国和深圳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国际中转量进行预测。(4)对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及其要素进行了排序和分析。采用AHP层次分析模型等有关评价方法,研究各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排序;以港口和各影响要素作为决策单元,通过DEA分析,找出每个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检验深圳港口的每个决策单元与其他港口决策单元之间的差距;研究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出发,对航运网络进行分析,为港口、航线的规划问题以及各港口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提供决策优选方法。根据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法,对深圳、香港和南沙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孙玉峰[9](2007)在《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系统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交通年鉴数据统计分析,1996年以来的十年间,干散货吞吐量占整个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由44.6%上升到56.8%,以煤炭、铁矿石为主体的大宗干散货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大宗散货物流链中起中心节点和枢纽作用的海港,如何发挥好自身优势,发展大宗散货现代物流业,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率和企业自身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系统分析了港口物流的基本状况,对我国港口功能及发展演变过程、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国家级物流区域直至物流配送中心各个层面物流规划的基本要求,确定了港口物流规划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建立了港口物流规划总体模型,提出了港口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体系。然后,运用SWOT方法,将大宗散货为主的日照港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日照港在当前和今后一定发展时期内,发展大宗散货现代物流所面临的发展机会、遇到的威胁、具有的优势和所处的劣势。在SWOT组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港口物流规划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重点问题。论文深入研究了基于煤炭、铁矿石货种的物流网络与港口吞吐量分析关联模型,系统阐述了港口吞吐量预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和具体类别。按照日照港历史数据,用线性回归法、指数平滑法分别对煤炭、铁矿石在2015年前四个时点的吞吐量进行了预测,也根据企业自身规划,采用专家讨论方法,对日照港吞吐量期望值作了分时点的定性预测。针对港口物流发展规律及不同预测方法的不同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最优组合预测权重向量的组合预测方法和基于定性、定量预测不同时间效应的时变权重综合预测模型,使最后的预测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综合运用现代物流理论、系统分析、吞吐量预测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提出了日照港物流系统建设的总体方案,结合大宗散货物流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了大宗散货物流园区建设的基本构架系统,设计了相应的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完成了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园区总体建设方案设计。最后,按照港口物流的特点,分析研究了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问题。对信息平台的总体构架、相关要素、数据流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技术方案和安全策略。本论文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国内港口管理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探索、研究现代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与规划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决策思路。
刘自金[10](2005)在《基于竞争层次分析的青岛港集装箱码头的战略选择》文中认为关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争夺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我国的天津、大连、青岛以及日本的大阪、神户和韩国的釜山皆有此意。然而对于青岛港来说,除了应对来自环渤海地区天津大连两港以及东北亚日韩港口的竞争外,还必须协调好青岛港内部三家独立的码头公司的关系。因此,本文选择以整个青岛港为研究对象,从三个不同的竞争层次对青岛港集装箱码头的战略选择加以分析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对青岛港展开研究: (1)青岛港港内竞争。首先对青岛港的现状和未来几年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情况以及青岛口岸历年外贸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对青岛港未来几年集装箱吞吐量进行预测。最后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几年青岛港新增泊位能力的匹配情况,提出青岛港内三家集装箱码头公司应避免竞争、减少内耗,采取“港内合作”的战略选择,共同把青岛港做强做大。 (2)环渤海地区港口的竞争。首先,通过对天津港的SWOT分析,指出天津港不具备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区位和自然条件;然后通过对大连和青岛两港的竞争力综合比较分析,指出虽然大连港目前同青岛港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大连港却对青岛港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提出青岛港在环渤海地区的竞争中应当采取“竞合战略”的战略选择,在继续拉大同大连港的距离的同时,积极开展与周边港口的合作,最终确立青岛港在环渤海地区的霸主地位。 (3)东北亚地区港口的竞争。首先对东北亚地区的日本尤其是韩国的釜山和光阳两港进行了介绍,指出当前青岛港同韩国港口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然后,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和集装箱港口的行业竞争特点构造出青岛港的五力模型。并通过对船公司、货主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对比分析,指出船公司在集装箱枢纽
二、挺进世界十强的深圳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挺进世界十强的深圳港(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海洋运输格局时空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海洋运输是实现全球化的基础 |
1.1.2 海洋运输航线是国家战略资源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支撑 |
1.1.3 中国研究世界海洋运输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
1.2 理论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与手段 |
1.4 论文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交通运输理论 |
2.1.1 交通运输的经济学解读 |
2.1.2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
2.1.3 交通运输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 |
2.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
2.2.1 国际分工理论 |
2.2.2 国际分工的特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2.2.3 国家经济类型与产业结构特点 |
2.2.4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地理条件 |
2.3 集装箱运输的规模经济理论 |
2.3.1 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规模经济 |
2.3.2 规模经济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 |
2.3.3 港口功能的分化及影响 |
2.3.4 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演变 |
第3章 海运贸易与全球海洋货运系统 |
3.1 世界经济形势与前景展望 |
3.2 世界海运贸易和货物出口 |
3.2.1 海运贸易整体发展趋势 |
3.2.2 海洋运输量与海运距离变化趋势 |
3.3 全球能源贸易流动 |
3.4 全球海洋货运系统 |
3.4.1 海洋运输流通区域 |
3.4.2 全球主要海运航线及战略通道 |
3.4.3 航线类型的划分及全球主要转运市场 |
第4章 世界大区层面: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区域海洋运输合作 |
4.1 数据处理与方法 |
4.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4.1.2 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关系模型 |
4.2 区域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的测度与分析 |
4.3 区域间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的耦合度分析 |
4.4 区域间海洋运输合作获益分配格局的演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家与地区层面: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时空关联模式 |
5.1 数据处理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2 区域差异分解方法 |
5.1.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
5.2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 |
5.2.1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时间分异特征 |
5.2.2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 |
5.3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空间差异分解 |
5.3.1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时空总体差异变化 |
5.3.2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区际间及区域内部空间分异变化 |
5.3.3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区域差异成因 |
5.4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分布模式的时空演化 |
5.4.1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5.4.2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
5.5 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形成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港口层面: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地位演变 |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6.1.1 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估算方法 |
6.1.2 箱线图法 |
6.1.3 数据来源与假设 |
6.2 全球集装箱贸易增长的发展趋势 |
6.2.1 全球主要集装箱贸易航线集装箱货物流动 |
6.2.2 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的基本态势 |
6.3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估算 |
6.4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箱线图 |
6.5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网络的等级结构 |
6.5.1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 |
6.5.2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首位联系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 |
7.1 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贸易的国际空间分布 |
7.2 中国港口在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格局中地位的演变 |
7.3 中国港口与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水平划分 |
7.4 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强度 |
7.5 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国际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2)董家口港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董家口港的机遇与挑战 |
1.1.2 董家口港需要战略指导 |
1.2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战略理论综述 |
2.2 世界港口发展定位及趋势 |
2.3 周边港口发展定位及战略述评 |
3 董家口港发展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港口行业环境分析 |
3.1.3 港口经营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港区自然条件 |
3.2.2 港区集疏运条件 |
3.2.3 港区规划及现状 |
4 董家口港SWOT分析 |
4.1 基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分析(O/T分析) |
4.2 基于机会和威胁交叉分析的营运方针 |
4.3 基于营运方针的内部环境优势和劣势分析(S/W分析) |
5 董家口港发展战略选择 |
5.1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构想 |
5.2 发展愿景及战略目标 |
5.2.1 发展愿景 |
5.2.2 战略目标 |
5.3 董家口港建设战略 |
5.3.1 战略内涵 |
5.3.2 主要战略措施 |
5.4 董家口港运营战略 |
5.4.1 战略内涵 |
5.4.2 主要战略措施 |
6 结语 |
6.1 贡献与局限性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不确定环境下IMC-YY公司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有关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内容结构 |
2 修船业,国际国内环境分析 |
2.1 世界航运市场分析 |
2.1.1 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航运市场现状 |
2.1.2 世界航运市场发展趋势 |
2.2 国际修船业分析 |
2.2.1 世界修船业发展与竞争格局 |
2.2.2 全球修船业的机遇和挑战 |
2.3 中国修船业—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分析 |
2.3.1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2.3.2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
2.3.3 中海工业有限公司 |
2.3.4 上海华润大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
2.3.5 友联船厂(蛇口)有限公司 |
2.3.6 主要竞争对手归纳对比 |
3 IMC-YY船厂内部环境分析 |
3.1 企业概述 |
3.2 资源分析 |
3.2.1 实物资源 |
3.2.2 财务资源 |
3.2.3 组织资源 |
3.2.4 人力资源 |
3.2.5 企业文化 |
3.3 能力分析 |
3.3.1 生产能力 |
3.3.2 技术开发能力 |
3.3.3 学习能力 |
3.3.4 市场营销能力 |
3.3.5 管理信息系统/ERP管理系统 |
4 企业竞争战略制定 |
4.1 SWOT分析 |
4.1.1 机会、威胁分析 |
4.1.2 优势、劣势分析 |
4.1.3 SWOT矩阵分析 |
4.2 不确定环境性与企业战略选择的分析 |
4.2.1 环境不确定性 |
4.2.2 企业竞争能力 |
4.2.3 环境不确定企业战略选择 |
4.3 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 |
4.3.1 战略指导思想 |
4.3.2 战略方针和目标 |
4.4 竞争战略的选择 |
4.4.1 基本竞争战略 |
4.4.2 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4.5 在不确定环境下增强企业动态能力 |
5 战略实施的支持系统 |
5.1 改善公司的生产管理 |
5.1.1 修船生产管理的特点 |
5.1.2 修船生产管理的原则 |
5.1.3 改善生产管理的措施 |
5.2 加强公司的市场营销 |
5.2.1 公司目标市场的确定 |
5.2.2 目标市场的调研 |
5.2.3 市场营销实施措施 |
5.3 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
5.3.1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目标与任务 |
5.3.2 建立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战略之整合策略 |
5.3.3 与人力资源规划的整合 |
5.3.4 与员工招聘和甄选的整合 |
5.3.5 与员工培训和发展的整合 |
5.3.6 与员工绩效考评整合 |
5.3.7 与薪酬、福利设计的整合 |
5.4 加强公司的客户管理 |
5.4.1 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
5.4.2 公司客户关系分析 |
5.4.3 公司客户管理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
5.4.4 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实施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大铲湾码头搅动珠三角港口群(论文提纲范文)
化压力为动力 |
港深由竞争趋向合作 |
深圳港从此三分天下 |
珠三角集装箱港口需分工合作 |
(6)基于BSC、Fuzzy-AHP及PCA综合评价体系的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国家战略布局的需要 |
1.1.2 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
1.1.3 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
1.1.4 促进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发展的需要 |
1.2 理论综述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方案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现代物流与港口物流基本理论 |
2.1 现代物流理论 |
2.1.1 传统物流理论概述(Physical Distribution) |
2.1.2 现代物流理论概述(Logistics) |
2.2 港口物流基本理论 |
2.2.1 港口与物流的关系 |
2.2.2 港口物流的概念 |
2.2.3 港口物流的特点 |
第3章 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的对比评价与SWOT 分析 |
3.1 福建省港口群与深、沪港物流发展的比较分析 |
3.1.1 上海港口物流发展分析 |
3.1.2 深圳港口物流发展分析 |
3.2 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 分析 |
3.2.1 福建省发展港口物流的优势分析(Strength) |
3.2.2 福建省发展港口物流的劣势分析(Weakness) |
3.2.3 福建省发展港口物流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3.2.4 福建省发展港口物流的威胁分析(Threat) |
3.3 福建省三大主要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 分析 |
3.3.1 福州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 分析 |
3.3.2 厦门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 分析 |
3.3.3 泉州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 分析 |
第4章 基于BSC、FUZZY-AHP 及PCA 方法构建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
4.1 国内已有港口物流评价体系的评价分析 |
4.1.1 国内已有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分析 |
4.1.2 国内已有评价体系的体系构建分析 |
4.1.3 国内已有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分析 |
4.1.4 国内已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
4.2 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
4.3 基于平衡记分卡原理选定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
4.3.1 平衡记分卡原理 |
4.3.2 选定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指标集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递阶结构 |
4.4.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4.4.2 层次分析法基本作业流程 |
4.4.3 构建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递阶层次模型 |
4.5 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量化与演算步骤 |
4.5.1 主观评价指标部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评判法 |
4.5.2 客观评价指标部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
第5章 福建省三大港口物流发展的实证研究 |
5.1 主观评价指标部分实证研究 |
5.1.1 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层权重 |
5.1.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为福建省三大港口主观评价指标赋值 |
5.2 客观评价指标部分实证研究 |
5.2.1 客观数据的采集 |
5.2.2 指标数据标准化 |
5.2.3 运用SAS 软件对标准化后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
5.2.4 福建省三大港口物流发展主成分分析结果 |
5.3 福建省三大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 |
5.3.1 厦门港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 |
5.3.2 福州港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 |
5.3.3 泉州港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 |
第6章 立足“海西”战略发展港口物流的若干建议 |
6.1 增强现代物流意识,正确定位港口发展 |
6.1.1 增强现代物流意识 |
6.1.2 正确定位福建省港口物流的发展 |
6.2 加大港建力度,整合港口资源 |
6.2.1 以港口为核心,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
6.2.2 整合港口资源 |
6.2.3 逐步提升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 |
6.3 扩展特色业务,开展物流增值服务 |
6.3.1 基于内贸集装箱运输,寻求开展“同船运输”业务 |
6.3.2 利用立体交通优势,发展多式联运 |
6.3.3 开展物流增值服务 |
6.4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经济 |
6.5 扶持港口代理企业 |
6.6 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结论 |
7.2 研究前景与展望 |
附录 |
附图一 全国沿海港口布局图 |
附图二 海峡西岸经济区示意图 |
附图三 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递阶结构 |
附录四 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汕头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 |
1.2.1 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1.2.2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重点 |
1.4 论文内容框架 |
第2章 集装箱运输竞争力概述 |
2.1 港口竞争力概述 |
2.1.1 港口竞争力的定义 |
2.1.2 港口竞争产生的原因 |
2.1.3 港口竞争的主要内容 |
2.2 集装箱运输竞争力概念及内涵 |
2.3 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的特点 |
第3章 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3.1 综合评价的一般理论 |
3.2 基于模糊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 |
3.2.1 模糊一致矩阵的概念及有关运算性质 |
3.2.2 模糊一致矩阵在决策分析中的应用 |
3.2.3 评价方法的改进 |
3.3 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港口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3.3.2 港口经营环境 |
3.3.3 服务水平 |
3.3.4 港口的基础设施 |
3.3.5 运营条件 |
3.3.6 集装箱发展规模 |
3.3.7 持续发展能力 |
3.4 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3.4.1 构建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原则 |
3.4.2 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3 权重的分配 |
第4章 汕头港集装箱竞争力评价 |
4.1 汕头港及竞争港口集装箱运输现状分析研究 |
4.1.1 我国集装箱运输总体发展形势 |
4.1.2 汕头港集装箱运输现状 |
4.2 竞争港口的选取 |
4.2.1 竞争港口的选取原则 |
4.2.2 竞争港口选取 |
4.2.3 竞争港口现状分析 |
4.3 各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 |
4.4 汕头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综合评价 |
4.4.1 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单层次决策方案优选 |
4.4.2 多因素排序 |
4.4.3 汕头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 |
4.5 各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综合分析 |
第5章 提升汕头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的建议 |
5.1 拓宽货源,改善集疏运条件 |
5.1.1 拓宽腹地,吸引货源 |
5.1.2 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
5.1.3 改善集疏运条件 |
5.2 优化服务,提高港口自由度 |
5.2.1 提高通关效率 |
5.2.2 发展港口物流 |
5.2.3 实行“区港联动” |
5.2.4 加强信息建设 |
5.3 改善硬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3.1 加快深水泊位建设 |
5.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4 开拓航线,拓展集装箱业务 |
5.5 吸引投资,提高持续发展力 |
5.5.1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
5.5.2 提高创新能力 |
5.5.3 拓展融资渠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深圳港口国际中转的博弈与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博弈理论 |
1.2 博弈论的数学模型 |
1.3 博弈论的应用 |
1.4 港口博弈 |
1.5 港口“国际中转”的范畴 |
1.6 选题的背景 |
1.7 选题的意义 |
1.8 本文研究方法 |
1.9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博弈理论概述 |
2.2 境外有关“国际中转”的概述 |
2.3 国内有关“国际中转”的概述 |
2.4 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港口国际中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
3.2 建立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3.3 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3.4 建立港口国际中转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3.5 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6 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7 各指标的含义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圳与周边港口国际中转竞争要素分析 |
4.1 深圳港口分析 |
4.2 深圳港口集装箱运输特征分析 |
4.3 主要竞争港口分析 |
4.4 相关的国际航线分析 |
4.5 深圳周边港口竞争战略分析 |
4.6 经过深圳货运中转的国家和地区 |
4.7 深圳港口吸引国际中转的优劣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要素多竞争对手国际中转模型研究 |
5.1 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评价模型的选择 |
5.2 AHP 层次分析模型研究 |
5.3 ARMA 预测模型研究 |
5.4 灰色GM(1,1)预测模型研究 |
5.5 数据包络分析研究 |
5.6 复杂网络理论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深圳与周边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研究 |
6.1 深圳与周边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指标的采集 |
6.2 AHP 方法计算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综合得分 |
6.3 ARMA 方法预测深圳港口及全国吞吐量 |
6.4 ARMA 方法预测深圳港口国际中转量 |
6.5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深圳和香港港口中转量 |
6.6 趋势法预测深圳和香港港口国际中转量 |
6.7 DEA 方法分析港口国际中转竞争力 |
6.8 复杂网络理论分析港口国际中转竞争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深圳与周边港口国际中转博弈决策研究 |
7.1 未来东南亚港口国际中转竞争的特点 |
7.2 深圳港国际中转的竞争主要对手分析 |
7.3 深圳港口在国际中转竞争中的策略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8.2 尚需解决的问题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港口物流发展概述 |
1.1.1 港口功能定位 |
1.1.2 港口发展演变过程 |
1.1.3 我国沿海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
1.2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
1.2.1 国际航运中心模式 |
1.2.2 港口区域物流模式 |
1.2.3 港口供应链战略联盟模式 |
1.2.4 区港联动—保税港区物流模式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体系 |
2.1 物流规划概述 |
2.1.1 物流规划的概念 |
2.1.2 物流规划的分类 |
2.2 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要素 |
2.3 物流系统规划的总体工作流程 |
2.4 本论文物流系统规划的方法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系统 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 |
3.1 日照港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日照市的概况 |
3.1.2 日照港发展机会分析(O分析) |
3.1.3 日照港发展所面临的威胁分析(T分析) |
3.2 日照港内部条件分析 |
3.2.1 日照港概况 |
3.2.2 日照港地理位置 |
3.2.3 日照港发展大宗散货物流体系的优势(S分析) |
3.2.4 日照港发展物流系统的劣势(W分析) |
3.3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系统 SWOT战略组合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照港大宗散货吞吐量预测分析 |
4.1 大宗散货物流体系与港口吞吐量的关联分析模型 |
4.1.1 输出型大宗散货(如煤炭)物流网络及其港口吞吐量关联模型 |
4.1.2 输入型大宗散货(如铁矿石)物流网络及其港口吞吐量关联模型 |
4.2 物流预测方法分类及不同方法间的综合运用原理 |
4.2.1 物流预测的基本概念 |
4.2.2 预测的基本原则 |
4.2.3 预测的基本步骤 |
4.2.4 预测的分类 |
4.3 日照港煤炭、铁矿石吞吐量预测分析 |
4.3.1 基于日照港整体发展目标的吞吐量定性预测 |
4.3.2 日照港煤炭吞吐量定量预测 |
4.3.3 日照港铁矿石吞吐量定量预测 |
4.4 日照港煤炭、铁矿石吞吐量的定性与定量综合预测分析 |
4.4.1 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的比较与综合 |
4.4.2 定性与定量综合预测模型的建立 |
4.4.3 日照港煤炭、铁矿石吞吐量的定性与定量综合预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系统建设 |
5.1 构建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
5.1.1 日照港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发展综合物流的关系 |
5.1.2 构建大宗散货物流系统是日照港发展现代综合物流的重中之重 |
5.2 构建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系统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发展原则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建设目标 |
5.2.3 发展原则 |
5.3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系统基本架构 |
5.3.1 功能定位 |
5.3.2 大宗散货物流系统的基本架构及主要特点 |
5.3.3 组织管理架构 |
5.4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园区建设方案总体设计 |
5.4.1 物流园区的结构布局与选址原则 |
5.4.2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园区建设方案 |
5.4.3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园区商贸物流服务项目建设规划 |
5.4.4 与大宗散货物流系统相关的硬件设施与软环境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 |
6.1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分析 |
6.1.1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
6.1.2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信息平台的使用对象分析 |
6.1.3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信息分类 |
6.2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设计 |
6.2.1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信息平台结构分析 |
6.2.2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流程分析 |
6.2.3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功能结构 |
6.3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
6.3.1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开发技术方案 |
6.3.2 数据传输—EDI技术 |
6.3.3 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安全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1.1 主要结论 |
7.1.2 主要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与过的研究工作 |
(10)基于竞争层次分析的青岛港集装箱码头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文献综述 |
0.3 研究方法 |
0.4 结构安排 |
0.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 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
1.1 东西方战略思想的起源 |
1.2 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
1.2.1 早期的战略思想阶段 |
1.2.2 古典战略理论阶段 |
1.2.3 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
1.3 SWOT战略形成模型 |
1.4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 |
1.5 竞争战略理论述评 |
2 世界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和集装箱港口竞争的三个层次 |
2.1 世界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2.1.1 世界集装箱化的趋势分析 |
2.1.2 集装箱运输船舶大型化趋势分析 |
2.1.3 集装箱港口大型化趋势分析 |
2.1.4 现代港口的竞争就是集装箱港口的竞争 |
2.2 现代集装箱港口竞争的三个层次 |
3 世界集装箱大港的变迁和亚洲港口的竞争格局 |
3.1 亚洲各国和地区集装箱港口的发展趋势分析 |
3.2 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趋势分析 |
3.3 我国集装箱港口的分布格局 |
3.3.1 长三角港口群 |
3.3.2 珠三角港口群及大珠三角港口群 |
3.3.3 环渤海地区港口群 |
3.4 东北亚港口的竞争格局概述 |
4 青岛港港内竞争格局分析及战略选择 |
4.1 青岛港集团及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 |
4.2 招商局国际(青岛)集装箱码头项目介绍 |
4.2.1 招商局国际(青岛)集装箱码头项目规划情况 |
4.3 青岛四方区集装箱码头项目介绍 |
4.3.1 青岛四方区集装箱码头项目规划情况 |
4.4 青岛港集团集装箱码头吞吐能力现状分析 |
4.5 青岛港未来几年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4.5.1 回归分析法 |
4.5.2 时间序列法 |
4.5.3 弹性系数法 |
4.5.4 平均速度法 |
4.6 青岛港未来几年集装箱泊位吞吐能力情况 |
4.7 青岛港三家码头公司的战略取向 |
5 环渤海地区的竞争格局分析及青岛港的战略选择 |
5.1 天津港简介 |
5.2 天津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限制性条件分析 |
5.2.1 天津港不具备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港自然条件 |
5.2.2 天津港不具备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区位条件 |
5.3 天津港在环渤海地区竞争态势SWOT分析 |
5.4 大连港简介 |
5.4.1 大连港集装箱运输业务发展过程分析 |
5.5 青岛大连两港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
5.5.1 青岛大连两港自然条件比较分析 |
5.5.2 青岛大连两港区位条件比较分析 |
5.5.3 青岛大连两港现有港口条件比较分析 |
5.5.4 青岛大连两港集疏运条件比较分析 |
5.5.5 青岛大连两港干支航线数量和班轮密度比较分析 |
5.5.6 青岛大连两港内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比较分析 |
5.5.7 青岛大连两港内支线开辟情况比较分析 |
5.5.8 青岛大连两港未来泊位规划情况比较分析 |
5.5.9 青岛大连两港经济腹地情况比较分析 |
5.5.9.1 东北三省同山东省经济总量比较 |
5.5.9.2 东北三省同山东省对外贸易情况比较 |
5.5.9.3 东北三省同山东省经济发展潜力比较 |
5.6 青岛港在环渤海地区的SWOT分析 |
5.7 青岛港在环渤海地区的战略选择 |
6 青岛港在东北亚地区的竞争环境分析及战略选择 |
6.1 青岛港五力竞争模型构造 |
6.1.1 货主及货运代理企业的竞争力量分析 |
6.1.2 航空和陆桥的竞争力量分析 |
6.1.3 日韩港口的竞争力量分析 |
6.1.4 其它港口的竞争力量分析 |
6.1.5 船公司的竞争力量分析 |
6.2 青岛港在东北亚地区的五种竞争力量综述 |
6.2.1 船公司在选择港口时主要考量因素分析 |
6.3 青岛港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选择 |
7 结论与展望 |
8 论文发表情况 |
9 致谢 |
10 参考文献和资料 |
四、挺进世界十强的深圳港(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海洋运输格局时空演化[D]. 范斐.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2]董家口港发展战略研究[D]. 毛功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3]不确定环境下IMC-YY公司的战略选择[D]. 赵煜弘. 复旦大学, 2009(S1)
- [4]大铲湾码头搅动珠三角港口群[J]. 陈国雄. 珠江水运, 2009(08)
- [5]盐田区依托山海做足港口大文章[N]. 谭大跃,第五燕燕. 深圳特区报, 2009
- [6]基于BSC、Fuzzy-AHP及PCA综合评价体系的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研究[D]. 彭书渊. 华侨大学, 2009(S2)
- [7]汕头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研究[D]. 胡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8]基于深圳港口国际中转的博弈与决策研究[D]. 曾凡华. 天津大学, 2008(09)
- [9]日照港大宗散货物流系统规划研究[D]. 孙玉峰.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2)
- [10]基于竞争层次分析的青岛港集装箱码头的战略选择[D]. 刘自金.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