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政学关系思想研究 ——以荀庄比较为主线

战国政学关系思想研究 ——以荀庄比较为主线

论文摘要

本文从制度和个人两个层面讨论战国时期的政学关系思想。政学关系包括“政治与学者”和“政治与学术”两个相关联的方面。本文首先讨论战国士阶层在处理与政治的关系上的种种倾向和选择。列国争雄的形势,不仅为战国士阶层“王侯不得骄士”的群体自觉提供了土壤,也给了士人们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战国士人有“仕”、“托”、“隐”三种可供选择的方式,而每一种方式中又有多个分支,这些分支又互有交叉,从而使战国士人与政治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关系。在接下来的经典作家思想研究中,本文首先集中讨论荀子的政学关系思想,然后将他的思想放在先秦学术从孟子到韩非的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最后讨论庄子政学关系思想,并将庄子思想和孟荀韩诸子进行比较。荀子政学关系思想可以用“君师一体”来概括。在制度层面,荀子从国家的视角出发,以政治上的功用作为评价学者和学术的唯一标准,并且要求运用国家权力去消灭他眼中的奸言邪说,以“圣王”来统一政治和思想。在个人层面,荀子则表现出在“从道”与“尊君”之间、“忠顺”与“轻王公”之间的某种游移,这不仅和荀子角色伦理中多重角色要求之间的潜在冲突有关,还根植于他的人性论基础。与荀子的企图兼顾“君”(“政统”)、“师”(“道统”)相比,孟子选择了在日益扩张的君权面前极力维护师道尊严,而少有关于制度的设身处地的筹划,因而所扮演的主要是体制外的批评者的角色。公子身份的韩非则是另一个极端,他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主张虽然后来成为秦王朝的政治原则,但却使韩非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秦王朝也二世而亡。而当荀学成为汉代以降的政治文化的基本框架以后,荀学思想中的冲突也日益凸显为士大夫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中的冲突。而当我们转向庄子时,则发现,庄子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强调“独”,强调个人与政治、与社会习俗和主流价值的疏离,这种疏离可以作为一副解毒剂,帮助从泛政治化中解救学术和个人,而在庄子的价值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中,则包含着自由放任的思想,和对多样与差异的肯定与宽容。

论文目录

  • 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战国士人与政治
  • 第一节 战国士阶层的群体自觉
  • 一、战国的士阶层
  • 二、王侯不得骄士:战国士阶层的群体自觉
  • 第二节 “仕”、“托”、“隐”:战国士人的三种选择
  • 一、仕
  • 二、托
  • 三、隐
  • 第二章 荀子政学关系思想
  • 第一节 重“效”:从国家的视角看学术与学者
  • 一、“国家的视角”
  • 二、学止于圣王
  • 三、守道以禁非道
  • 第二节 “从道”与“尊君”:出处进退中的两难
  • 一、从道不从君:一种后果论的道德论辩
  • 二、忠顺以事君
  • 三、在师道和吏道之间:角色伦理的潜在冲突
  • 第三节 荀子政学关系思想内在矛盾的理论根源
  • 第三章 孟荀韩政学关系思想比较
  • 第一节 荀孟政学关系思想比较
  • 一、制度层面的比较
  • 二、个人层面的比较
  • 第二节 荀韩政学关系思想比较
  • 第三节 孟荀韩政学关系思想的实践悖论
  • 第四章 庄子政学关系思想
  • 第一节 重“独”:个人的视角
  • 一、“块然独立”:对世俗和政治的主动疏离
  • 二、关于内七篇中相反观点的讨论
  • 三、关于政治冷淡问题,兼与荀韩比较
  • 四、“无用”之学:庄子的知识观,兼与荀子比较
  • 第二节 “顺物自然”,“不谴是非”
  • 一、“道不可得学”:一种特殊主义观点,兼与孟荀比较
  • 二、“吾恶能知其辩”:从价值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反对一是非
  • 余论
  • 参考书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综述[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7(01)
    • [2].马克思关于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的研究状况[J]. 理论视野 2017(04)
    • [3].论周恩来国际关系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J]. 世纪桥 2015(02)
    • [4].邓小平党法关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3(11)
    • [5].国际关系思想史的创生和成长[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10)
    • [6].国际关系思想史学科的创生和成长[J]. 史学月刊 2020(09)
    • [7].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8].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经济关系思想刍论[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5(04)
    • [9].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蕴[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0].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的逻辑演进[J]. 甘肃理论学刊 2020(01)
    • [11].西方政府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历史演进[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12].论马克思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J]. 南方论刊 2017(06)
    • [13].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生成的历史及逻辑考察[J]. 枣庄学院学报 2015(04)
    • [14].马克思主义暴力与自由关系思想的思想史考证[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5].马克思、恩格斯“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当代启示[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08)
    • [16].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5)
    • [17].历史与现实视域中的邓小平“计划与市场”关系思想论析[J]. 清江论坛 2012(02)
    • [18].价值观的功利化与中国文化转型的任务[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06)
    • [19].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的进展[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06)
    • [20].“和谐世界”思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新发展[J]. 怀化学院学报 2008(01)
    • [21].从《对华战争》看列宁早期俄中关系思想及其意义[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2].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在“二战”中的流变——以斯大林外交政策的“双重性”为例[J]. 理论导刊 2009(12)
    • [23].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在二战中的流变——以斯大林外交政策的“双重性”为例[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06)
    • [24].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暴力与自由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 理论建设 2020(01)
    • [25].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学理论 2020(03)
    • [26].马克思民族与国家关系思想的价值与时代反思——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蓝本[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7].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4(04)
    • [28].国际社会的交往构成——交往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J]. 国际观察 2014(05)
    • [29].论毛泽东党军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2(02)
    • [30].邓小平“计划与市场”关系思想论析[J]. 蚌埠党校学报 2012(02)

    标签:;  ;  ;  ;  

    战国政学关系思想研究 ——以荀庄比较为主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