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看来”“想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词,其词性、用法及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殊性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从认知角度研究两词的文献越来越多。它们既可以用作动词,记作“看来1”、“想来1”,都含有“认为”义;也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记作“看来2”、“想来2”,表示“观测、估量”义。本文将从句法、认知(词汇化、语法化)和语用的角度来比较二者的异同。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主要从句法角度描写“看来1”、“想来1”、“看来2”、“想来2”的句法特征。包括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分布、对所修饰词或者短语的选择、对句类的选择等。第三、四部分主要从语法化和词汇化的角度历时地分析两者的语法化和词汇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看来”、“想来”虚化的动因。虽然两者都是先词汇化后语法化,但是“看来”的语法化程度比“想来”高,经历了由视觉动词向认知动词演变,语义发生改变,受到隐喻机制的作用,进一步虚化为语气副词,而“想来”则是由认知动词演变为语气副词,范畴特征改变,但是语义特征没有改变。第五部分主要从语用的角度分析“看来2”与“想来2”的特征。结合前文句法分析,对“看来2”、“想来2”的话语评介功能、主观性功能进行比较;然后,从插入语角度分析“看来2”、“想来2”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包括制约语境和明示逻辑语义关系的功能;最后,根据全文分析,总结出几点关于“看来”“想来”的互换条件。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结论。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1、研究综述1.1 关于"看"、"想"的研究综述1.2 关于"看来"、"想来"的研究综述2、研究内容3、研究意义及语料来源3.1 研究意义3.2 语料来源第一章 "看来"、"想来"的句法研究1.1 "看来"的句法特征1.1.1 关于"看来1"1.1.2 关于"看来2"1.2 "想来"的句法特征1.2.1 关于"想来1"1.2.2 关于"想来2"1.3 小结1.3.1 关于"看来1"、"想来1"1.3.2 关于"看来2"、"想来2"第二章 "看来"的词汇化和语法化2.1 "看"的语义演变2.1.1 秦汉时期2.1.2 六朝时期2.1.3 隋唐时期2.1.4 宋以后2.2 "来"的语法化2.2.1 秦汉时期2.2.2 魏晋南北朝时期2.2.3 隋唐时期2.3 "看来"的词汇化2.4 "看来"的语法化及其动因2.4.1 "看来"的语法化2.4.2 "看来"语法化的动因2.5 小结第三章 "想来"的词汇化和语法化3.1 "想"的语义演变3.1.1 春秋战国时期3.1.2 汉魏六朝时期3.1.3 隋唐五代3.1.4 宋元时期3.2 "想来"的词汇化3.2.1 宋朝时期3.2.2 元明时期3.2.3 清朝时期3.3 "想来"的语法化及动因3.3.1 "想来"的语法化3.3.2 "想来"语法化的动因3.4 小结第四章 "看来"、"想来"的语用功能及互换条件4.1 从句位看"看来2"、"想来2"的话语评介功能4.1.1 "看来2"的话语评介功能4.1.2 "想来2"的话语评介功能4.2 从句类看"看来2"、"想来2"的主观性功能4.2.1 "看来2"的主观性功能4.2.2 "想来2"的主观性功能4.3 从插入语角度看"看来2"、"想来2"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4.3.1 "看来2"、"想来2"制约语境的作用4.3.2 "看来2"、"想来2"明示上下文逻辑关系的作用4.4 "看来"与"想来"的互换条件4.5 小结结论参考文献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看来论文; 想来论文; 句法论文; 词汇化论文; 语法化论文; 语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