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精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5000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动态的系统性工程,它关系到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利益。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并应用灰色模型对其工程施工阶段中工程造价的动态预控系统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
引言
随着建设项目的市场经济化,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已不再是局限于事后结算,逐步向前移,注重整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动态预控。因此,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中利用动态预控的方法非常重要。
1.灰色预测理论与方法
灰色理论的特点是将“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灰色系统理论核心是构建灰色动态模型,而灰色动态模型主要是以灰色生成函数为根据,运用微分拟合的建模方法。
2.施工阶段工程造价预测模型
2.1概述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原理和方法,在对工程项目造价历史资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建立关于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和工程总造价的灰色预测模型。以高层住宅楼为例,结合沈阳市某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提供的该市建筑工程造价数据资料,预测在下一阶段未完工程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以及施工机械使用费和总造价。待预测住宅楼单层面积380m2,层高3.2m,对其主体工程进行造价测算,提前做好人、料、机的安排计划工作,更好地控制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整理归纳该类工程资料数据,得到已完工程数据如表1所示。
表1已完工程数据
计算相对残差,对该模型进精度检验,如表5所示。经过相对残差检验可得,预测结果满足误差在±5%以内的精度要求。
表5人工费用模型精度检验
计算相对残差,对该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如表7所示。经过相对残差检验可得,预测结果满足误差在±5%以内的精度要求。
3.造价偏差分析与优化调整措施
3.1预测造价与计划造价对比分析
将实际造价的预测值同原计划造价相比(见表10),明显可见两者偏差较大,即按照前历史资源配置方案以及材料价格走势,下阶段造价会大幅增大,为实现施工阶段总造价的最优化,需明确造价偏差原因,找出重点影响因素,给出具体调整措施。
表10预测造价与计划造价对比分析
3.2资源配置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原因分析与动态调整
3.2.1工程造价偏差原因分析
资源配置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的原因如图1所示。
图1资源配置导致工程造价偏差原因
(1)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部分施工人员能力素质与所在岗位不匹配,直接从事建筑的生产人员与辅助用工比例不协调,非生产作业人员相对过多;生产作业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低下,无效作业增多,工程的施工进度受到严格限制;基础工作不够完善,人才测评与工作分析没有适度展开,作业纪律较差,窝工现象时有发生,人力资源配置没有实现动态优化调整。
(2)缺乏科学的材料采购与使用规划。重要的材料采购招标存在灰色地带,采购方式单一,疏于设计最优采购途径;缺乏仓储管理规划,对于紧急缺货等突发事件缺少应急处理方案,缺乏正规的材料领用规章制度;超额领料现象严重,造成了很大的材料浪费,缺少严格的惩罚措施;材料预算计划不够完善,材料供应不足导致设备闲置事件频发;对已采购的材料疏于规划管理,钢材、板材等主材堆放不规律,没有得到合理的保管,致使材料不必要的浪费与损耗增大,造价大幅度升高
(3)缺乏综合的资源配置方案。工料机资源综合配置方面没有达到最大使用效率,工作面闲置、设备闲置、人员窝工等现象较为常见;机械设备采购规划方面并不成熟,一味购置而不注重分析设备使用效率,增加了设备的采购成本,且导致了一系列的维护费用、保管费用与闲置成本;在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期间,缺乏必要的维修保养,忽视设备的正常保管工作,人为地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建筑工程折旧费用支出。
3.2.2动态调整措施
(1)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对生产人员定期培训,加强劳动纪律,改善劳动组织,加大管理力度,保证正常的建筑工作进度;合理规划辅助用工、非生产用工与生产用工的配置比例,降低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最大限度减少窝工浪费;在资源使用量小于目标值的时段内,增加工人作业时间,适度加班加点。
(2)注重材料科学规划。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时组织材料、构件的供应;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降低堆放、仓储损耗,严格控制每个环节;对材料操作损耗较大的工作流程,设定专人负责制度;合理规划运输方式,减少二次搬运,遵循购料就近原则,降低运输成本;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降低材料存储成本;结合材料价格控制材料资源种类的选择,在施工技术上降低材料损耗量。
(3)提高设备利用率。结合施工方法,在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减少零星配件的使用,尽量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尽可能选择设备租赁,减小购置成本;合理配置主辅设备,提高主要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注重机械设备的多重功能,发挥设备最大工效;注重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制定保养制度,进而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机械设备使用费。
3.3工期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分析与动态调整
3.3.1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原因分析
进度导致工程造价偏差的原因如图2所示。
(1)进度计划不详,资源供应延误。制定进度计划中只抓主要工作,忽视次要工作,产生进度偏差;图纸下达不及时或有误,资金、设备或材料供应不及时,致使施工进度减慢、中断。
(2)施工技术失误,现场组织管理不利。工程地质、水文等勘察有误影响施工总工期;对新材料新技术及新方法的使用缺乏经验;现场平面布置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当,强制性采取加班加点,致使返工现象频发。
(3)施工进度控制不足,跟踪反馈不及时。急于确定组织关系,工作过于集中,无法实现资源间协调平衡;计划与实施不协调,缺少调整措施,致使施工陷于无序状态。
3.3.2动态调整措施
(1)集中优势按时完成关键工作。为关键工作优先提供资源,组织骨干力量集中各种优势保证按时完成。检查关键线路上主要工作的提前及延后的工作时间,看进度变动是否已经造成了总工期的变化,若不能满足原工期要求,则应该对关键线路进行综合调整,对资源供应充足、质量安全要求小的工序进行工期压缩,适度加大资源供应量,在满足工期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工期成本压缩。
图2进度导致工程造价偏差原因
(2)合理规划非关键工作。检查非关键线路的主要工作,若非关键工作延长了时间,检查关键线路是否改变,若已经改变,则需要对整个网络计划进行全盘调整;在资源使用量大于目标值的时段内,找出非关键线路上所有需要该项资源的工作,通过对非关键线路上的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完成时间在时差范围内调整,减少资源使用峰值段的使用量;若非关键线路上的工作时间调整未达到降低资源使用峰值目标,即可减少非关键线路工作的资源投入量,时差内延长该工作持续时间。
(3)紧密连接工序。绘制出的网络计划前锋线,明确具体提前和落后的天数。进行班组整改,确保工序紧密连接,在遵守工艺逻辑、保证不会怠工的同时,选择最短的关键线路,压缩工期;用日计划保证周计划,用周计划保证月计划,用月计划保证节点工期,使节点工期保证总体计划。
3.4质量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分析与动态调整
3.4.1导致的工程造价偏差原因分析
质量导致工程造价偏差的原因如图3所示。
图3质量导致工程造价偏差原因
(1)施工管理混乱,缺乏健全的质控体系。管理人员相对较少,而且主观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对现场的施工作业管理不到位,如工程成品和半成品乱堆乱放,随意损坏,致使工程整体质量受到严重的破坏;各个工序、工种之间在施工过程中缺少严格的交接措施,工序间的隐患处理不当,整个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健全。
(2)施工工序错误,选材用料不规范,工程造价过低。配筋率、振捣工艺、混凝土养护条件等都会影响工程质量,导致二次返工成本增大;施工企业过于强调工程造价忽略工程质量,采购不合规格的主材,偷工减料,形成“低价低质”的局面。
(3)工程进度不合理。工程能否按期完工或提前完工都与工程费用和效益紧密相关,建筑商压缩工期,省略工序,缩短流程,以便提前完工销售产品,收回资金,因此,不合理的工期缩减导致质量成本增大。
3.4.2动态调整措施
(1)加大预防措施。禁止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确保每一道工序质量;根据质量控制点,作好中间交接工作,验收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质量检查记录跟踪到位,及时准确;成品保护措施得当。
(2)保证原材料质量。严格控制采购环节劣质或者不符合规定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避免材料在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坏;完善材料的验收制度,及时补给合格材料,加强材料的库存管理。
(3)降低停工与返工损失。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保证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准;提升管理人员的主观责任意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质量惩罚措施,调动班组的积极性,降低停工、返工事件的发生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还有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所以施工阶段的造价动态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要提高施工过程中时点测算精度,进而确定相应的优化调整措施,最终形成工程造价动态预控系统,从而力求用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回最大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对策[D].杜蓓.湖北工业大学2016
[2]工程造价过程控制管理研究[D].刘茜.天津工业大学2016
[3]工程项目造价的动态控制研究[D].郝洪志.浙江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