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射频治疗颅内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解虎涛,张建国[1](2021)在《毁损手术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毁损手术是神经外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其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磁共振引导下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FUS)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毁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本文针对毁损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杨大伟[2](2021)在《探讨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为进一步制定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个体化外科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系统性回顾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354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术后随访资料。对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方案,我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和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两种手术治疗方案,其中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247例、采取PBC术117例(其中5例患者行PBC术后短期内症状复发继而改行开颅手术治疗,另5例患者采取桥小脑角肿瘤切除后疼痛未缓解继而改行PBC术),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微开颅手术组:肿瘤全切除209例,次全切除38例,12例患者同时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术后随访16-68个月,截止随访时间内术后复发35例[(14.17%),改行PBC术5例、再次行开颅手术2例、改行经皮射频热凝术5例、改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例、使用其他保守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疼痛症状20例];术后“临床治愈率”达93.52%,总体有效率达97.17%,1年后复发率2.83%(7/247)、3年后复发率 7.69%(19/247)、5年后复发率14.17%(35/247);PBC介入手术治疗组:PBC治疗组中117例患者共行PBC术151次(其中行2次PBC术12人,行3次PBC术8人,行4次PBC术2人);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4-62个月,截止随访时间内术后复发43例(36.75%),再次行PBC术“治愈”22例,改行开颅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5例,使用其他保守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疼痛症状16例;PBC术后“临床治愈率”达93.16%,总有效率达98.29%,1年后复发率5.98%(7/117)、3年后复发率17.95%(21/117)、5年后复发率36.75%(43/117)。两组术后总体有效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5年复发率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目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包括显微开颅手术(对因治疗)和一系列的破坏性手术(对症治疗),这些手术治疗方案的预后及风险不尽相同,应从患者角度出发,根据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不同原因并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主客观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常见原因为桥小脑角区肿瘤,显微开颅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但一些患者则愿意接受较短的无痛期以换取较低的严重并发症风险,因此,显微外科手术并不适合每位患者。相反,以PBC为代表的“对症治疗”适用于那些因患者自身因素不适合或不愿接受开颅手术、既往治疗无效或短期内症状复发的患者。
黄冰,王晓明,祝则峰,杜鑫丹,林慧丹,曹刚,姚明[3](2021)在《三叉神经半月节的解剖及其CT与MRI图像融合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的解剖及多模态影像融合,以期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微创介入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解剖三叉神经大体结构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分别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术对三叉神经进行成像,然后进行CT/MRI图像融合。结果三叉神经半月节位于颅中窝硬脑膜外的Meckel腔内,节内三大分支神经纤维交织。CT只能清晰显示半月节毗邻的骨性结构而不能显示在体半月神经节,MRI正好相反,骨性结构显影模糊,但对三叉神经半月节所在Meckel囊和神经根均能清晰分辨,将CT/MRI图像融合即可使二者优势互补。结论基于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在半月节射频较难实现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高选择性分支治疗;对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治疗时,球囊导管应位于Meckel腔内,但不必置入Meckel囊,且球囊导管放置深度以远端平齐颞骨岩锥顶端为宜。
曾广明[4](2021)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MVD术后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后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三叉神经MVD的112例患者,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起病年龄、患侧、病程、临床类型(典型三叉神经痛、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动脉、静脉、动静脉混合)、手术的近期疗效及术后3年的远期疗效。统计学分析性别、起病年龄、患侧、病程、临床类型、责任血管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性别、起病年龄、患侧、病程、临床类型、责任血管、手术的近期疗效与术后3年的远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98例患者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33岁,平均年龄59.74±9.87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10天,平均病程5.23±1.89年。术后近期有效86例(86/98),术后近期有效率87.8%;术后3年有效70(70/98),术后3年远期疗效达71.4%。本组研究中43例年龄<60岁患者术后近期有效36例(36/43),55例年龄≥60岁患者术后近期有效50例(50/55),术后近期疗效与年龄无统计学意义(χ2=1.16,P=0.281);23例病程>5年患者术后近期有效18例(18/23),75例病程≤5年患者术后近期有效68例(68/75),术后近期疗效与病程无统计学意义(χ2=1.499,P=0.221);37例男性术后近期有效34例(34/37),61例女性术后近期有效52例(52/61),术后近期疗效与性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429,P=0.512);35例疼痛在左侧的患者术后近期有效30例(30/35),63例右侧术后近期有效56例(56/63),术后近期疗效与患侧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0);62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近期有效60例(60/62),36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近期有效26例(26/36),术后近期疗效与临床类型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4,P=0.001);9例静脉(包括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患者术后近期有效5例(5/9),89例动脉压迫患者术后近期有效81例(81/89),术后近期疗效与责任血管有统计学意义(χ2=6.574,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责任血管、临床类型与MVD术后近期疗效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其是影响MVD术后近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43例年龄<60岁患者术后远期有效25例(25/43),55例年龄≥60岁患者术后远期有效45例(45/55),术后远期疗效与年龄有统计学意义(χ2=6.630,P=0.010);23例病程>5年患者术后远期有效11例(11/23),75例病程≤5年患者术后远期有效59例(59/75),术后远期疗效与病程有统计学意义(χ2=8.204,P=0.004);37例男性术后远期有效25例(25/37),61例女性术后远期有效45例(45/61),术后远期疗效与性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434,P=0.510);35例疼痛在左侧的患者术后远期有效23例(23/35),63例疼痛在右侧术后远期有效47例(47/63),术后远期疗效与患侧无统计学意义(χ2=0.871,P=0.351);62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远期有效52例(52/62),36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远期有效18例(18/36),术后远期疗效与临床类型有统计学意义(χ2=12.80,P=0.000);9例静脉(包括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患者术后远期有效1例(1/9),89例动脉压迫患者术后远期有效69例(69/89),术后远期疗效与责任血管有统计学意义(χ2=14.562,P=0.000);78例术后近期疗有效的患者远期有效68例(68/78),12例术后近期疗无效的患者远期有效2例(2/12),术后远期疗效与近期疗效有统计学意义(χ2=20.094,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病程、临床类型、责任血管、近期疗效与MVD术后远期疗效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其是影响三叉神经痛MVD术后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MVD是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式;2.性别、起病年龄、患侧、病程对近期疗效无影响,责任血管、临床类型与MVD术后近期疗效密切相关,其中存在静脉(包含动静脉混合)压迫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是MVD术后近期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3.性别、患侧对远期疗效无影响,起病年龄、病程、责任血管、临床类型、近期疗效与MVD术后远期疗效密切相关,其中年轻患者、病程长、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静脉(包含动静脉混合)压迫、近期疗效不佳是MVD术后远期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
朱宏伟,倪兵[5](2020)在《三叉神经痛微创治疗现状及展望》文中指出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累及三叉神经的慢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三叉神经支配区阵发性剧烈疼痛。针对TN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一线用药有卡马西平,二线药物包括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周围支射频(radiofrequency, RF)、三叉神经半月节经皮球囊压迫
孙倩倩[6](2020)在《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为慢性颅神经相关病理性疾病,其病因及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方法众多,但尚无一种方式能将其彻底根治。目前在疼痛科,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及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应用广泛。但射频治疗术后不能保证长期疗效,复发率高,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后起效需要12周,早期疗效不佳。因此本文探讨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PTN(Ⅱ+Ⅲ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收治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Ⅱ+Ⅲ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24例),A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眶下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B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PRF+圆孔行上颌神经RFT,C组: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PRF+圆孔行上颌神经RFT+表阿霉素分别注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天、2周、6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睡眠时间,同时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row Neurollogical Institute,BNI)分级评定标准评估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发展情况:面部感觉功能减退、咀嚼力下降、角膜炎、头痛、面部肿胀等。结果:1.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B组及C组NR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6月,A、B、C三组之间NR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得分最高,B组次之,C组得分最低,C组治疗效果最佳。2.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睡眠时间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P>0.05),其中C组总体睡眠时间高于A组、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术后1天、2周、6月A组有效率分别为62.5%、58.3%、41.7%;B组有效率分别为79.2%、70.8%、66.7%;C组有效率分别为83.3%、95.8%、95.8%。术后1天,三组间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6月,C组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P<0.05),A、B两组间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共有6例(25%)出现复发,B组患者共有3例(12.5%)出现复发,C组没有患者出现复发。4.术后并发症在三组患者的发生发展情况三组患者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1天A组有13例(54.2%)患者出现鼻翼旁脸颊麻木感,B组及C组分别有15例(62.5%)、14例(58.3%)患者出现上颌神经支配区域面部麻木感;术后C组有3名(12.5%)患者出现轻微头痛症状,予以口服镇痛药处理后症状消失。术后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咀嚼肌力下降及角膜炎等症状。术后A组、B组、C组分别有10例(41.7%)、9例(37.5%)、11例(45.8%)患者出现面部肿胀,予以局部冰块冰敷,12天肿胀消失。三组间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影像学引导下经卵圆孔行下颌神经脉冲射频、圆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联合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PTN(Ⅱ+Ⅲ支),此方法有效结合了三叉神经自身解剖结构特殊性、生理特性以及射频技术和表阿霉素化学毁损治疗的特点,其疗效迅速,中长期疗效佳,术后并发症程度轻微,适合各年龄段患者,值得我们在今后的临床中做进一步推广应用。
赵永辉[7](2019)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之一,国际头疼协会将其定义为:阵发性的面部撕裂样、刀割样疼痛,疼痛分布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有扳机点,洗脸、刷牙等因素可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神经血管冲突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由于血管对三叉神经的长期压迫,导致三义神经发生脱髓鞘病变,诱发神经的异常“放电”,引起三义神经痛。基于对三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但是微血管减压手术对医生的手术水平、手术室设备及对疾病的理解程度要求较高,在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我们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多个临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系列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但不同临床症状特点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不一,本文通过比较典型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疗效,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症状学因素,以达到术前筛选合适患者、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目的。方法:收集201 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9例。按照症状学分类,分为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其中典型三叉神经痛236例,非典型患者133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微血管减压术后12个月随访,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痊愈147例(62.28%)、部分缓解80例(33.89%)、明显减轻6例(2.54%)、无效3例(1.27%),疼痛缓解率为96.18%(227/236)、总有效率为 98.73%(233/236);非典型组患者术后疼痛痊愈 16例(12.03%)、部分缓解 24 例(18.05%)、明显减轻 78 例(58.65%)、无效15例(11.28%),疼痛缓解率为30.08%(40/133)、总有效率为88.72%(118/133)。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非典型组患者,P<0.0 5;认为统计学结果具有差异。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组患者。因此,对于典型三叉神经痛我们首选微血管减压术作为主要外科干预手段,对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供了参考,进而优选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对提高治愈率、节省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目的: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磁共振扫描结果包括T1、T2、3D-TOF及 3D-FIESTA序列,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对磁共振扫描结果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评判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来源,并与术中实际观察结果比较,评价二者的一致性。结果: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否存在血管压迫的灵敏度为98.87%(88/89)、特异度为100%(1/1);与术中观察结果相比,术前诊断责任血管来源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75,并且可以模拟手术入路,为术者提供三维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指导微血管减压术的实施。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与术中结果比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技术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可以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以往的大多数报道主要为由责任血管为动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静脉压迫也可能是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探讨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MVD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以提高诊疗此类患者的能力。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单纯静脉压迫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年的微血管减压术经验,共34例仅由静脉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我们分析其症状、手术情况、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单纯静脉压迫与动脉压迫为责任血管的三叉神经痛有不同特点,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样可取得满意疗效。在所有34例患者中,19例(55.88%)患者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第二支最常受累。大多数静脉压迫程度是Ⅲ级(20/34,58.82%)。岩静脉及其分支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21/34,61.76%)。静脉压迫位于三叉神经根出脑干端10例(29.41%),18例(52.94%)压迫三叉神经脑池段,以及1 1例(32.35%)压迫麦克尔腔。随访结果显示26例(76.47%)患者痊愈,4例(20.59%)患者部分缓解,2例明显减轻(5.88%),1例患者无效(2.94%)。并发症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最高(5.9%),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是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之一,静脉可以是直接的责任血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单纯静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总结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达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有完整随访资料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6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并分别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从而筛选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有效351例,无效18例;暂时性并发症有面部麻木22例(5.96%)、平衡障碍5例(1.36%)、头晕及头痛31例(8.40%)、脑脊液漏9例(2.44%)、颅内感染8例(2.17%)、癫痫发作1例(0.27%),发现并发症后积极对症处理,症状均有所好转或痊愈;永久性并发症为面部麻木19例(5.15%)、听力下降和耳鸣6例(1.63%)、头晕2例(0.54%)、平衡障碍4例(1.08%)、听力丧失3例(0.81%)、死亡1例(0.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类型、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无血管压迫、受压部位及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的因素。多因素结果显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无血管压迫和无明确责任血管相对典型三叉神经痛、有血管压迫和存在明确责任血管发生预后无效的风险分别为8.032(95%CI:3.827-16.842)倍、3.939(95%CI:2.505-6.195)倍和 9.134(95%CI:4.295-19.426)倍。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其中非典型临床表现、无血管压迫和非动脉因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的归纳总结对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15例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5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出现。术后1 3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1例偶尔疼痛,不需服药,1例服药后疼痛可以控制。术后患者患侧面部感觉减退11例,咀嚼肌无力9例,口角疱疹6例,经对症处理及康复治疗后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平均随访21.6个月,复发3例。结论: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由于其操作安全、快速、微创、有效,以及患者可以在全麻无痛下进行等优点可作为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理想的微创补救治疗手段。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对患者术前症状学特点的综合评估、分析不同亚型患者的术后疗效,规范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适应症;2.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进行术前精准评估,使患者得到准确诊断,并为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3.通过对特殊责任血管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单纯静脉压迫也可以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安全、有效;4.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预防及处理策略;5.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得出非典型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无血管压迫和术中无明确责任血管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提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拒绝再次行MVD手术的患者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合理的补救治疗措施。本课题研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对术前、术中及术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可进一步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使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林慧丹,黄冰[8](2019)在《颅外三叉神经非半月节射频联合I125粒子植入治疗颌面部肿瘤晚期疼痛2例》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颅外三叉神经非半月节射频联合I125粒子置入内放疗对晚期颌面部肿瘤疼痛病人的疗效。方法:选取2例丧失手术时机的晚期颌面部肿瘤疼痛病人,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禁忌后,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及放射性粒子置入内放疗,观察病人治疗前后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VAS评分、颌面部CT等指标。结果:2例颌面部肿瘤病人三叉神经颅外圆孔射频术后左面部疼痛基本缓解,停止口服止痛药物,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2月,左颌面部肿瘤较前缩小。结论:颅外非半月节射频联合I125粒子置入内放疗对晚期颌面部肿瘤病人,不但实现了有效镇痛,而且实现了对原发病的部分治疗效果,迟滞了肿瘤的快速进展,延长了晚期肿瘤病人生存期,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刘超[9](2019)在《从“少阳火郁,阳明络阻”立论,运用柴葛升降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评价柴葛升降散(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升降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少阳火郁、阳明络阻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从少阳火郁、阳明络阻论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理论探讨,为中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新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1例,给予卡马西平片和中药柴葛升降散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卡马西平片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积分及自拟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前后变化情况,评价两组各自疗效。结果:在疼痛发作频次及VAS模拟量表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均可减少疼痛发作频次,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有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在大便干燥、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口渴、耳鸣评分方面,疗效明显。结论:柴葛升降散能有效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程度,显着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且该方药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陈婧娉,曹威,邓力,麦熙,张清彬[10](2018)在《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并且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105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单纯射频热凝组35例,单纯阿霉素组35例,联合治疗组35例;联合治疗组采取三叉神经射频热凝+阿霉素注射方法联合治疗。结果依次选取术后5个时间点进行随访,治疗结束后第2周和第1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和2年随访时,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其他2组,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后,单纯阿霉素组复发2例,单纯射频热凝组复发3例,联合治疗组无复发病例。结论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注射治疗可以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射频热凝术和单纯阿霉素组,值得临床推广。
二、射频治疗颅内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频治疗颅内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探讨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二) 资料及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症状和体征 |
1.5 既往病史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影像学检查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前风险评估 |
2.4 疗效评价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三) 结果 |
1. 显微手术组 |
2. PBC治疗组 |
3. 结果分析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综述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手术方案的研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MVD术后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手术方法 |
1.2.1 术前评估 |
1.2.2 术前准备 |
1.2.3 手术方式 |
1.2.4 术中情况处理 |
1.3 术后随访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手术疗效 |
2.2.1 近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2.2.1.1 影响MVD术后近期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2.2.1.2 影响MVD术后近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2.2.2 远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2.2.2.1 影响MVD术后3 年远期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2.2.2.2 影响MVD术后3 年远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和诊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三叉神经痛微创治疗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创治疗现状 |
1.1 基本概念 |
1.2 影像检查 |
1.3 微创治疗方法选择 |
1.3.1 MVD |
1.3.2 经皮穿刺治疗 |
1.3.3 放射治疗简介 |
1.3.4 复发或无效病例治疗选择 |
2 展 望 |
2.1 TN相关电生理监测 |
2.2 内镜辅助或者全内镜手术治疗TN |
2.3 痛性麻木的原因和处理 |
2.4 神经调控治疗TN |
(6)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
1.3 仪器设施及药品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 NRS 评分的比较 |
2.2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睡眠时间的比较 |
2.3 三组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 |
2.4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发展 |
3 讨论 |
3.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现状 |
3.2 不同射频技术在PTN的作用特点及及治疗效果 |
3.3 表阿霉素化学毁损在PTN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 |
3.4 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 |
前言 |
一般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References |
附图表 |
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References |
附图表 |
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 |
前言 |
一般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References |
附图表 |
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References |
附图表 |
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References |
附图表 |
综述 |
References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文章一 |
英文文章二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颅外三叉神经非半月节射频联合I125粒子植入治疗颌面部肿瘤晚期疼痛2例(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资料 |
2.讨论 |
(9)从“少阳火郁,阳明络阻”立论,运用柴葛升降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临床分组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内容 |
(四)疗效评价标准 |
(五)安全性评价 |
(六)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治疗前两组各观察量表比较 |
(三)治疗后两组各观察量表评定比较 |
(四)安全性评价 |
四、研究结论 |
讨论 |
一、中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 |
(一)中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名的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治疗方法 |
二、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 |
(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
三、少阳火郁,阳明络阻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病机 |
(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其本在少阳,标在阳明 |
(二)少阳火郁,阳明络阻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病机 |
四、发散少阳郁火,疏通阳明脉络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治法 |
五、柴葛升降散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剂 |
(一)方义分析 |
(二)主要组成药物分析 |
六、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射频热凝术: |
1.2.2 阿霉素骨孔注射: |
1.2.3 联合治疗组: |
1.3 疗效评价 |
1.3.1 评价方法: |
1.3.2 疼痛评分: |
1.3.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射频治疗颅内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毁损手术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解虎涛,张建国.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08)
- [2]探讨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D]. 杨大伟.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三叉神经半月节的解剖及其CT与MRI图像融合的临床意义[J]. 黄冰,王晓明,祝则峰,杜鑫丹,林慧丹,曹刚,姚明.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1(01)
- [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MVD术后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曾广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三叉神经痛微创治疗现状及展望[J]. 朱宏伟,倪兵. 武警医学, 2020(08)
- [6]CT影像学引导下射频联合化学毁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D]. 孙倩倩.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D]. 赵永辉. 山东大学, 2019(02)
- [8]颅外三叉神经非半月节射频联合I125粒子植入治疗颌面部肿瘤晚期疼痛2例[A]. 林慧丹,黄冰.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2019年会资料汇编, 2019
- [9]从“少阳火郁,阳明络阻”立论,运用柴葛升降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D]. 刘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J]. 陈婧娉,曹威,邓力,麦熙,张清彬. 实用医技杂志,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