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油菜不仅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主要的食用油来源,是仅次于大豆的重要植物油脂的来源,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多用途作物之一。目前,我国的油菜栽培面积、产量虽均居世界首位,但其单产却远远低于德国、丹麦等欧洲高产国家。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的急剧恶化及耕地的逐渐减少,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因此,培育出超高产油菜成为当下我国油菜生产最主要的研究任务。但是由于常规的遗传改良育种方法所需的时间较长,工作量大,天然突变体难以发现,诱变育种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发展潜力也相当有限等因素,所以人们已经开始寻求其它能突破常规育种障碍的新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和转基因技术的日趋成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期望的优良作物品种已成为现阶段遗传改良工作者首选的育种途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定向运输,在种子和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能促进坐果,影响果实和种子中同化物的积累,此外还具有促进胚乳的发育,以及具有增大果体的功能。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调控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为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提供了新的方向。本实验利用ipt基因(细胞分裂素合成关键酶基因)与Napin(油菜种子储藏蛋白)基因的启动子融合构建的、在种子发育时期,特异表达的ipt基因植物双元表达载体,介导油菜遗传转化,使得ipt基因在油菜种子的发育时期特异性高效表达,以期增加油菜种子形成时期内源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从而提高营养物质向种子定向运输的效率,为提高油菜的灌浆速度,进一步培育出超高产油菜种质奠定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培养体系的建立种子洗去表面浮土和残种后,75%酒精洗涤45s-lmin,无菌水洗2-3次,0.1%HgCl2浸泡10min,无菌水洗5-6次,浸泡5h后,接种于种子发芽培养基:MS培养基+3%蔗糖+0.7%琼脂,pH5.8,成苗率达100%,污染率为0(此处数据皆为以中双8号为实验材料时的数据)。2、以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的高频再生体系建立以苗龄4-7天的油菜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接至分化培养基:MS+3mg/L 6-BA+0.02mg/L NAA+3%蔗糖+0.7%琼脂粉,pH5.8,可直接再生出芽,且再生频率达到100%;接至生根培养基:1/2MS+3%蔗糖+0.8%琼脂粉+0.2mg/LNAA,pH6.1,生根率亦达到100%。3、有效抑制子叶和下胚轴愈伤分化的筛选压浓度的确定将油菜无菌苗子叶和下胚轴分别接种到有不同PPT浓度的分化培养基中,并测试其对愈伤诱导所产生的抑制效果。结果发现,抑制油菜外植体愈伤分化的筛选压PPT浓度为15mg/L。4、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油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油菜的最适转化条件:切取油菜无菌苗的带柄子叶,柄长0.1~0.2cm,下胚轴长约0.5cm,以OD600=0.3的农杆菌菌液感染子叶6~8min,下胚轴0.5~1min,暗培养3d后,用含500mg/LCef的MS液体培养基振荡脱菌,无菌水冲洗4-6次后,用无菌滤纸吸干其表面水分,然后接入延迟培养基上,延迟筛选6d后,转入分化筛选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得到长约1-2cm左右的的芽时,将其切下接入生根培养基,待苗长至5-7cm且能正常生根时移栽,并对能够正常生根的抗性苗做进一步鉴定。5、转化植株组织化学检测及PCR检测剪取转化植株幼嫩部位的叶片,做GUS组织化学染色,43株抗性苗中,有18株的叶片,被染成蓝色,初步证明了外源基因已经插入到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PCR检测结果显示,有11株扩增出与阳性对照相同的条带,进一步证明了外源基因已经成功整合至油菜基因组中。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优质双低甘蓝型油菜“藏油12号”栽培技术与实施效果[J]. 西藏农业科技 2019(04)
- [2].甘蓝型油菜新品系的抗裂角性筛选与相关性状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4)
- [3].不同甘蓝型油菜对镉污染菜地的修复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13)
- [4].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潜力分析[J]. 高原农业 2020(05)
- [5].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3)
- [6].甘蓝型油菜开花相关基因的鉴定及进化与表达分析[J]. 作物学报 2019(08)
- [7].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鉴定试验初报[J]. 园艺与种苗 2019(10)
- [8].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18(03)
- [9].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新油22号”研制成功[J]. 农药市场信息 2018(19)
- [10].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耐旱性鉴定与筛选[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1)
- [11].甘蓝型油菜抗旱机制及育种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03)
- [12].甘蓝型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7)
- [13].甘蓝型油菜耐旱机理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4)
- [14].甘蓝型油菜几丁质酶基因家族进化及其应答病菌的表达分析(英文)[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02)
- [15].甘蓝型油菜优质高产新品种“汇丰1号”品种选育[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10)
- [16].砷胁迫下甘蓝型油菜苗期根、下胚轴和鲜重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作物学报 2019(02)
- [17].西藏山南引进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筛选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9)
- [18].甘蓝型油菜蜡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12)
- [19].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J]. 种子 2017(12)
- [20].新疆育出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新品种[J]. 科学种养 2018(10)
- [21].甘蓝型油菜脯氨酸降解途径关键基因的进化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7)
- [22].一种快速高效筛选甘蓝型油菜转化植株的方法[J]. 江苏农业学报 2017(05)
- [23].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02)
- [24].外源激素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J]. 农村科学实验 2019(03)
- [25].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8)
- [26].冬季甘蓝型油菜田除草好帮手——冬闲[J]. 农村百事通 2011(18)
- [27].新型甘蓝型油菜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研究[J]. 北京农业 2011(18)
- [28].甘蓝型油菜花药培养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
- [29].密度及肥力对甘蓝型油菜产薹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05)
- [30].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三系保持系新材料遗传机理初探[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0)
标签:油菜论文;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论文; 启动子论文; 根癌农杆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