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戏唢呐艺术

正字戏唢呐艺术

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

海陆丰正字戏主要曲调有正音曲(弋阳腔、青阳腔)和昆曲,也有部分杂曲、小调等。“正音曲”伴奏乐器以龙舌兰壳制作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小调等伴奏乐器以大唢呐、小唢呐、横笛为主。正字戏的唢呐,艺人通称为“吹”,民间俗称“鼓首”。小唢呐艺人通称“笛仔”,小唢呐主要伴奏昆腔唱腔牌子、小调等。大唢呐艺人通称“大吹”,大唢呐音域广,音色洪亮、古朴庄重,能吹奏各种风格的牌子。大唢呐主要吹奏吹打牌子和部分唱腔牌子,多用于伴奏提纲戏。配合大鼓、大锣等合奏的吹打牌子,在舞台上营造丰富多彩的戏剧气氛,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粤东地区称其为“大戏”,故民谚有“澎湃猪肉鱼,闹热鼓首戏”的说法。舞台上的大唢呐手一般有两人,领奏者称“头吹”,其次称“二吹”或“吹贴”(头吹如吹小唢呐、二吹则吹横笛)。正字戏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唢呐手有清代的贝礼赐,清末民国的黄潭金、阿毕、阿澳,还有民国至解放后的王潭梓、许耀林、方梅、林送、陈金发,郑水阁以及在世的黄育等。

唢呐的形制和按孔法

正字戏唢呐的主要构件,自上而下有哨子、气盘、吹盾、吹杆、吹裤。大唢呐哨子以芦苇秆子(当地称为“芦竹”)制成,小唢呐哨子以大麦秆做成。吹盾、吹裤为铜制,吹杆多选用红木、檀木等制作。近代以来,正字戏唢呐的吹裤、吹盾主要购于惠来县隆江镇林三合、陈明两家老字号,吹杆一般由艺人自制。传统上,大唢呐长约58厘米,吹裤开口直径约16厘米;小唢呐总长约31厘米,吹裤开口直径约7.5厘米。解放后,正字戏的唢呐形制有了较大改革。现在的大唢呐总长约55厘米,吹裤开口直径约14厘米;小唢呐总长约29厘米,吹裤开口直径约6.5厘米。大小唢呐每个音孔音高都比改革前的约高一个半音。过去大唢呐吹杆正面开7个孔,背面开1个孔。背面的孔可以发一个半音,如需要制造特殊声响时可用,现在海陆丰的大唢呐大部分已经不开背面孔了。

大唢呐的按孔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左手按上把位四个孔,右手下把位按三个孔。另一种是左手按上把位三个孔,右手按下把位四个孔。以上都以右手拇指撑起唢呐重心,因为多数人的右手都比较灵活有力。相比之下,第一种按孔法比较科学。因为上把位音孔之间的距离比较短,现在又不必按背面的半音孔,用四个手指按四个音孔不会太费力。下把位音孔之间的距离比较宽,右手又要承受唢呐的重心。所以右手三个指头按三个孔,腾出1个手指,这就减轻了整只手的负担,使拇指更好地支撑唢呐重心,也使整只手活动能灵活活动。

唢呐的定调用法和旋律变化

大唢呐的七个孔基本是七平均律的,但吹奏时运气控制音高,音准可趋近十二平均律,4音是在平均律的4与#4之间,而7音则偏低。唢呐的音准吹奏时有微小变动,因历来唢呐制作没有统一的音律标准,所以双唢呐合奏时,往往要通过升降吹盾、吹裤和控制气息来调整吐字音高,使两支唢呐“相食”(音高一致)。外地唢呐一般都是定调的,一支唢呐只能吹奏二至三个乐调,而正字戏大唢呐能翻七个调。这七个调是:凡字调1=C、洞音为3。六孔调相当于1=B或bB、洞音为4。尺字调1=A、洞音为5。上字调1=G、洞音为6。乙字调1=F、洞音为7。正工调相当于1=E或bE、洞音为1。六字调1=D、洞音为2。凡字调:运用最为自由、广泛,用于晚上第一个武戏剧目(如唱牌子的《刘备拜师》)和第三个剧目。但初学者必须先学吹凡字调,因为凡字调能代替白天剧目的正工调和晚上第一个武戏剧目的六字调;六孔调:常用于伴奏昆曲“十三腔”(新水令套曲)的剧目,如《八仙庆寿》、《仙姬送子》、《五台会兄》、《许英杰和番》等;尺字调,多用于晚上第二个剧目(如第一个剧目已用凡字调)的伴奏;上字调:风格柔婉细腻,常用于晚上第二个剧目(如第一个剧目已用六字调)或最后一个剧目(团圆戏);乙字调:可伴奏晚上第三个以后的剧目,一般不常用;正工调:风格沉稳苍劲,多用于白天剧目和晚上昆曲剧目(用小唢呐伴奏)的一些吹打牌子;六字调:风格粗诳热烈,善于制造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氛,只用于晚上第一个武戏剧目(如《三国传》等),发音最多也最有艺术风格的音为2、3(民间读作“喔耶”)。如两军交锋之前,以六字调奏牌子[火炮鼓],仍以2、3两个音为主,渲染了一种万军待发的场面。

大唢呐吹奏同一牌子的七个调旋律中,实际只有五个调的旋律,这五个调又以唢呐的洞音为主音,分别洞音是1、2、3、5、6。唢呐的洞音有高、低两个音色和最上孔的一个音色(艺人称“尖指”)共三个音色,用这三个音色交替吹奏最能展现唢呐的特色风格。七个调旋律变化;如凡字调的洞音为3,旋律以3、5为主音。六孔调的洞音为4,旋律以5、6为主音(有时也能以4代3),尺字调的洞音为5,旋律以5、6为主音。上字调的洞音为6,旋律以6、1为主音。乙字调的洞音为7,旋律以1、2为主音(与正工调同旋律)。正工调的洞音为1,旋律以1、2为主音。六字调的洞音为2,旋律以2、3为主音。

小唢呐有1=F和1=E两个调,但洞音都为5(如奏G调则洞音为4)。如昆腔剧目《武松杀嫂》、《渔家乐》、《翠屏山》等的唱腔伴奏,还有福建传入的剧目《福建仙》唱腔伴奏,提纲戏的一些插曲、小调等也由小唢呐伴奏。

唢呐的记谱和读法

正字戏吹打牌子传统以工尺谱记谱,合、士、乙、上、尺(X)、工、凡、六、五,分别读为:ho、su、yi、siang、ts’e、gong、huam、liu、wu。

工尺谱诵读时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实际吹奏风格十分吻合。但工尺谱的具体读法和韵味无法在谱面上显示,徒弟只能靠师傅口传习得。所以很多老艺人主张传授、学习牌子要用工尺谱,要把记谱和读谱结合起来。还有些牌子艺人不读工尺谱,而是依吹奏效果以拟音读出。另外,艺人在念锣鼓打法的时候,有时候连同工尺谱、唢呐声一起念,这用曲谱或文字记录起来比较困难。不过,每支牌子记谱一般只记其中一个调的骨干旋律(艺人称“大字母”),不记滑音、装饰音。乐谱是艺人们备忘和新学者练习的,徒弟也必须通过师傅口传心授才能掌握七个调的吹奏法。

标签:;  ;  ;  

正字戏唢呐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