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丁烯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子,势能面,加成,分子
异丁烯醛论文文献综述
孙翠红,吕立强,张绍文[1](2014)在《异丁烯醛与Cl原子反应入口通道的势能面和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异丁烯醛(MACR)是异戊二烯的主要降解产物之一[1],Cl原子与异丁烯醛的反应对异戊二烯的降解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该反应的能量和动力学特征没有相关文献报道。本文通过建立二维势能面的方法确定了Cl原子无能垒加成到MACR的C=C双键过程的极小能量路径和Cl原子直接提取醛基H原子的极小能量路径。沿着反应的极小能量路径,Cl原子加成到C=C双键的末端碳原子上形成端碳加成中间体,而中心碳加成中间体只能由端碳加成中间体异构化得到。利用变分过渡态理论和主方程方法计算了反应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297 K下,该反应的总速率常数为koverall=2.3×10-10 cm3 molecule-1 s-1;加成反应以端碳加成为主;压力P<10 Torr时,反应是压力相关的,速率常数随压力增加而增大,反应的高压极限约为100 Torr。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解释实验现象[2]。(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6-12)
潘胜[2](2013)在《异丁烯醛及其衍生物势能面交叉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烯醛是α-β不饱和醛(酮)类物质中最简单的结构模型,他可以作为最简单的研究模型来研究α-β不饱和醛(酮)类物质。丙烯醛广泛存在与环境中,另外他还广泛存在于香烟等烟气当中,还有一个主要来源就是来源于厨房油烟当中,所以对于家庭主妇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一定的威胁。此外,在有机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会生成丙烯醛以及α-β不饱和醛(酮)类物质,这些常常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丙烯醛有两个活性基团,所以他的反应活性很强,他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在生物分子中,他能够与很多生物分子直接发生加合。此外丙烯醛与DNA之间也能够加合,其加合物能够引起基因突变,还可能诱发致癌物质,如人们吸烟而导致的肺癌等等,因而对于丙烯醛研究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关注,其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而在本论文的研究体系中,异丁烯醛类物质结构中含有丙烯醛基本结构,而由于丙烯醛属于剧毒化合物,不易于我们实验检测,所以选择异丁烯醛作为本文的研究体系,以期发现不同取代基对于其无辐射衰变光化学反应通道的调控.本论文采用了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并结合了密度泛函理论以及完全活性空间自洽场理论方法计算研究了异丁烯醛(MA)、2-甲基-3-二甲氨基-2-丙烯醛(DAMAP)、3-氨基-2-甲基丙烯醛(AMA)的激发态反应动力学以及激发态势能面交叉理论的研究,在以下叁个方面做出了贡献(1)获得异丁烯醛(MA)以B3LYP/6-311++G(d,p)计算水平在气相条件下获得计算拉曼与傅立叶红外、傅立叶拉曼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异丁烯醛的对称性是Cs点群,一共有27个振动模,A'不可约与A"不可约表示分别占18、9个.计算拉曼与傅里叶拉曼吻合的很好,为我们共振拉曼光谱指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共振拉曼活性振动模共有8个,其中A'不可约与A"不可约表示分别占7、1个,分别为A':v6(1703cm-1)C1O5伸缩振动、v7(1636cm-1)C2O3伸缩振动+H8C3H7剪式振动、v11(1361cm-1)C1H6面内摆动+H8C3H7剪式振动、V13(1028cm-1)H9C4H10甲基摆动+C4H10面内摆动、V15(807cm-1)C1C2C4对称伸缩振动、V16(606cm-1)O5C1C2剪式振动、V17(417cm-1)C2C3面内摆动;A":v20(1442cm-1)H9C4H10面外对向摆动+C4H10面外摆动。获得了分别在208.8、217.8、223.1、239.5nm激发波长下在环己烷、乙腈、甲醇溶剂中的共振拉曼光谱,以及在208.8nm激发波长下在分别在环己烷、乙腈、甲醇溶剂中的共振拉曼光谱的指认,标出了8个基频以及他们的倍频、泛频以及组合频。获得了在CAS(6,5)/6-31G(d)计算水平下异丁烯醛的S0,S1,S2,T1态相关激发态优化构型以及S1/S2,S0/T1, S0/S1,S1/T2,T2/T3,S2/T3,S1/T1,T1/T2等相关势能面交叉点,不难发现,当分子受激发到S2态,首先是沿着C=C双键的反应坐标进行,当激发态势能面达到S1/S2势能面交叉点窜越到C=O势能面上,则反应沿着C=O坐标进行,由S1,S2态势能面优化点可以看出这点,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共振拉曼光谱中羰基峰强度很大的原因。(2)针对3-氨基-2-甲基丙烯醛(AMA)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光谱,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MA的电子激发态,计算并指认了其紫外光谱的跃迁性质;另外针对AMA有四种异构体,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结合完全活性空间自洽场理论方法计算并得出四种异构体结构、五种异构化能垒构型和五种对应的S(ππ*)/So交叉点构型,通过对这些结构能量、构型,键长、键角以及二面角参数分析得出结论:AMA受光激发到S(ππ*)态,通过非辐射衰变到达各个S(ππ*)/So交叉点,在这些交叉点上回到相对应的异构化能垒点上,同过这样的方式回到基态,同时比较得出,而通过0-2、1-2、1-1A异构化能垒的几率比通过0-1、2-1A异构化能垒的几率要大。(3)通过2-甲基-3-二甲氨基丙烯醛(DMAMP)的紫外光谱图在环己烷、乙腈、甲醇叁种溶剂中谱带形状没有明显变化,但最大吸收峰在质子溶剂(甲醇)中有轻微的红移,这是由于氢键的作用使得DMAMP基态能量升高,从而使得谱图发生红移,但总体上可以看出溶剂对于紫外光谱及电子跃迁没有明显影响,吸收带为πH→πL*跃迁,由此跃迁可以看出:甲基参与共轭会影响振动重组能。DMAMP的结构反应动力学主要沿着v22(1396cm-1)/C7+C8-甲基伞状振动,v24(1364cm-1)/C4-甲基伞状振动,v35(874cm-1)/C3H10面外摆动,v36(840cm-1)/C7N5C8+C4C2C1对称伸缩反应坐标进行,在甲醇溶剂中v13(1588cm-1)/C2C3伸缩振动被激活,而v12(1655cm-1)/C1O6伸缩振动被严重削弱,而在乙腈溶剂中正好相反,在甲醇溶剂中,氢键的作用正好阻碍了羰基上孤对电子中的一个电子转移到轨道π*上,因此Sπ态比Sn态稳定,,没有了额外的衰变通道,另外N原子在共轭平面上,直接参与共轭,形成更大的共轭状态,使得分子更加稳定下来。(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3-12-01)
潘胜,薛佳丹,郑旭明[3](2013)在《异丁烯醛激发态势能面交叉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个世纪以来,α-β共轭烯醛(酮)的光化学和光物理研究已有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报道。烯醛共轭结构激发态衰变通道受Frank-Condon区域势能面交叉调控。烯酮结构受光激发后达到S2态,由S2态迅速偏离Frank-Condon点,由交叉点S1/S2达到S1态,一旦到达S1态势能面,衰变通道将会沿着另一个交叉点回到基态S0态[1-3]。为了更好的理解短时结构动力学与随后的超快动力学过(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期刊2013-08-23)
李涛,盛喜霞,马鹏飞,杨智海,林芳[4](2013)在《葵花籽油加热过程中异丁烯醛含量变化趋势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葵花籽油在加热过程中显着变化的特征性组分,考察其含量变化趋势。采用顶空采样方式对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富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的扫描(scan)模式进行定性监测,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异丁烯醛在葵花籽油加热过程中可增量产生,加热30min时其含量达到最高,随后含量逐渐减小,加热6h后含量依然显着高于原油。因此,寻找到一种可供研究的特异性指标-异丁烯醛,为葵花籽油的加热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3年06期)
李涛,朱小红,盛喜霞,刘海静,杨智海[5](2013)在《基于棕榈油酸和异丁烯醛双指标鉴别地沟油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寻找地沟油中的特异性指标,根据其量值高低识别食用油和地沟油。实验采取两种路径:一是样品经皂化、甲酯化后分析脂肪酸类成分;二是直接采用顶空进样富集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各化学成分的量值规律。研究发现,棕榈油酸与异丁烯醛在地沟油中特异性较强。在所测定样本中,以棕榈油酸单独鉴别时,总体检出正确率为54.1%,阳性样本检出正确率为100.0%、漏检率为60.7%,阴性样本检出正确率为100.0%;以异丁烯醛单独鉴别时,总体检出正确率为78.4%,阳性样本检出正确率为100.0%、漏检率为28.6%,阴性样本检出正确率100%。二者协同鉴别,总体检出正确率为86.5%,阳性样本检出正确率为100.0%、漏检率为17.9%,阴性样本检出正确率100.0%。棕榈油酸和异丁烯醛作为鉴别地沟油的特异性指标,两项检测结果能够相互印证、综合判断,可较为准确地分辨地沟油和食用油。(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胡蓉蓉,钟顺和[6](2006)在《Cu/MoO_3-TiO_2/SiO_2上光催化CO_2和C_3H_8合成异丁烯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表面改性法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金属修饰的负载型复合半导体材料Cu/MoO3-TiO2/S iO2,用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测定、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技术对固体材料的结构、吸光性能和化学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材料对CO2和丙烷合成异丁烯醛的光促表面催化规律.结果表明,半导体活性组分MoO3和TiO2在所制备的催化剂Cu/MoO3-TiO2/S iO2表面形成化学键,并存在多种活性吸附位;金属Cu的修饰拓展了固体材料对光源的响应范围,提高了反应体系的吸光能力;固体材料对CO2和丙烷的有效吸附使其在较低温度下就能促进异丁烯醛的紫外光化学合成,反应选择性达到85%左右.根据实验结果对光促CO2和丙烷表面催化合成异丁烯醛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胡蓉蓉,钟顺和[7](2005)在《Cu/V_2O_5-TiO_2/SiO_2上光催化CO_2和丙烷合成异丁烯醛反应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表面改性法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金属修饰的负载型复合半导体材料Cu/V2O5-TiO2/S iO2,用X射线衍射、比表面测定、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技术对固体材料的结构、吸光性能和化学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材料对CO2和丙烷合成异丁烯醛的光促表面催化规律。结果表明,半导体活性组分V2O5和TiO2在所制备的催化剂Cu/V2O5-TiO2/SiO2表面形成化学键联,并存在多种活性吸附位;金属Cu的修饰拓展了固体材料对光源的响应范围,提高了反应体系的吸光能力;固体材料对CO2和丙烷的有效吸附使得其在较低温度下能促进异丁烯醛的紫外光化学合成。根据实验结果,对光促CO2和丙烷表面催化合成异丁烯醛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胡蓉蓉[8](2005)在《金属修饰的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制备及光催化CO_2和丙烷合成异丁烯醛的反应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和丙烷直接合成异丁烯醛在低碳烷烃和CO_2资源利用及烃类氧化物合成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将气-固光催化反应技术应用于这一反应体系,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负载型金属修饰的复合半导体的设计和制备,以及固体材料的表面化学构造和能带结构与其吸光特性、化学吸附能力和光催化反应性能的关联。一、以工业SiO_2载体为载体基质,采用分步浸渍-化学表面反应技术,成功地制得了比表面积大于200 m2/g,颗粒尺度约10nm的叁种金属修饰的负载型复合半导体固体材料1%Cu/11.6%V_2O_5-11.1%TiO_2/SiO_2、1%Cu/17.2%MoO_3-9.4%TiO_2/SiO_2和1%Cu/10.1%ZnO-10.1%TiO_2/SiO_2。通过制备过程的DTA-TG和TPR结果分析,得出了这叁种固体材料的适宜制备工艺条件。二、XRD、Raman、IR和UV-Vis DRS技术的表征结果证明:Cu/V_2O_5-TiO_2/SiO_2、Cu/MoO_3-TiO_2/SiO_2和Cu/ZnO-TiO_2/SiO_2叁种固体材料的表面活性基元都均匀分散在SiO_2载体的表面上,其中V_2O_5或MoO_3或ZnO和TiO_2均以微晶形式存在于SiO_2内孔表面,金属Cu则以高度分散的状态均布于复合氧化物活性基元的表面上;且复合半导体氧化物中的V_2O_5或MoO_3或ZnO既与TiO_2发生了化学键联,形成了(V, Mo, Zn)-O-Ti键,也与载体SiO_2表面形成了(V, Mo,Zn)-O-Si及Ti-O-Si的化学键;它们的表面组分活性基元由金属位Cu,Lewis酸位Ti~(4+)和V~(5+)或Mo~(2+)或Zn~(2+),及Lewis碱位M=O的端氧或M_1-O-M_2的桥氧构成。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实验及利用Kubella-munk函数对材料禁带能隙Eg估值结果说明:负载型复合半导体材料中由于基元半导体组分粒径变小,导致其禁带能隙Eg值增大;基元组分间复合作用也引起其吸光强度增加。金属Cu引入复合半导体材料后,不仅增强了固体材料的光吸收强度,也使其吸光域明显地向可见光范围扩展。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了负载型组合活性基元Cu-V_2O_5-TiO_2、Cu-MoO_3-TiO_2和Cu-ZnO-TiO_2的能带结构及其Eg、Ec和Ev间的匹配关系,并由此探讨了它们对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性能和与之相关的催化氧化还原反应能力。叁、化学吸附-IR和TPD-MS实验结果表明,CO_2分子在叁种固体材料表面金属位Cu和Lewis酸位Ti~(n+)的协同作用下,主要形成CO_2的卧式吸附态Cu-C(CO)→Ti~(n+)。其C=O键的活化程度为依次为:Cu/V_2O_5-TiO_2/SiO_2≥Cu/MoO_3-TiO_2/SiO_2>Cu/ZnO-TiO_2/SiO_2。C3H8分子在叁种固体材料Lewis碱位V=O或Mo=O或Zn-O-键的端氧上,可形成亚甲基氢的单位吸附态,或甲基氢(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5-06-01)
张淑维,罗玉忠,傅宏样,张爱民,武楠[9](1983)在《金属簇的催化作用 Ⅱ.异丁烯醛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异丁烯醛化反应中生成两种醛:3-甲基丁醛(以下简称MB)和2,2—二甲基丙醛(以下简称DMP)。我们曾报导YCCo_3(CO)_9型叁核羰基钴簇是一类新型的烯烃醛化催化剂。尤其对于空间位阻较大的烯烃与钴膦催化剂相比,优越性更大。本文研究了在异(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1983年03期)
异丁烯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丙烯醛是α-β不饱和醛(酮)类物质中最简单的结构模型,他可以作为最简单的研究模型来研究α-β不饱和醛(酮)类物质。丙烯醛广泛存在与环境中,另外他还广泛存在于香烟等烟气当中,还有一个主要来源就是来源于厨房油烟当中,所以对于家庭主妇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一定的威胁。此外,在有机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会生成丙烯醛以及α-β不饱和醛(酮)类物质,这些常常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丙烯醛有两个活性基团,所以他的反应活性很强,他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在生物分子中,他能够与很多生物分子直接发生加合。此外丙烯醛与DNA之间也能够加合,其加合物能够引起基因突变,还可能诱发致癌物质,如人们吸烟而导致的肺癌等等,因而对于丙烯醛研究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关注,其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而在本论文的研究体系中,异丁烯醛类物质结构中含有丙烯醛基本结构,而由于丙烯醛属于剧毒化合物,不易于我们实验检测,所以选择异丁烯醛作为本文的研究体系,以期发现不同取代基对于其无辐射衰变光化学反应通道的调控.本论文采用了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并结合了密度泛函理论以及完全活性空间自洽场理论方法计算研究了异丁烯醛(MA)、2-甲基-3-二甲氨基-2-丙烯醛(DAMAP)、3-氨基-2-甲基丙烯醛(AMA)的激发态反应动力学以及激发态势能面交叉理论的研究,在以下叁个方面做出了贡献(1)获得异丁烯醛(MA)以B3LYP/6-311++G(d,p)计算水平在气相条件下获得计算拉曼与傅立叶红外、傅立叶拉曼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异丁烯醛的对称性是Cs点群,一共有27个振动模,A'不可约与A"不可约表示分别占18、9个.计算拉曼与傅里叶拉曼吻合的很好,为我们共振拉曼光谱指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共振拉曼活性振动模共有8个,其中A'不可约与A"不可约表示分别占7、1个,分别为A':v6(1703cm-1)C1O5伸缩振动、v7(1636cm-1)C2O3伸缩振动+H8C3H7剪式振动、v11(1361cm-1)C1H6面内摆动+H8C3H7剪式振动、V13(1028cm-1)H9C4H10甲基摆动+C4H10面内摆动、V15(807cm-1)C1C2C4对称伸缩振动、V16(606cm-1)O5C1C2剪式振动、V17(417cm-1)C2C3面内摆动;A":v20(1442cm-1)H9C4H10面外对向摆动+C4H10面外摆动。获得了分别在208.8、217.8、223.1、239.5nm激发波长下在环己烷、乙腈、甲醇溶剂中的共振拉曼光谱,以及在208.8nm激发波长下在分别在环己烷、乙腈、甲醇溶剂中的共振拉曼光谱的指认,标出了8个基频以及他们的倍频、泛频以及组合频。获得了在CAS(6,5)/6-31G(d)计算水平下异丁烯醛的S0,S1,S2,T1态相关激发态优化构型以及S1/S2,S0/T1, S0/S1,S1/T2,T2/T3,S2/T3,S1/T1,T1/T2等相关势能面交叉点,不难发现,当分子受激发到S2态,首先是沿着C=C双键的反应坐标进行,当激发态势能面达到S1/S2势能面交叉点窜越到C=O势能面上,则反应沿着C=O坐标进行,由S1,S2态势能面优化点可以看出这点,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共振拉曼光谱中羰基峰强度很大的原因。(2)针对3-氨基-2-甲基丙烯醛(AMA)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光谱,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MA的电子激发态,计算并指认了其紫外光谱的跃迁性质;另外针对AMA有四种异构体,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结合完全活性空间自洽场理论方法计算并得出四种异构体结构、五种异构化能垒构型和五种对应的S(ππ*)/So交叉点构型,通过对这些结构能量、构型,键长、键角以及二面角参数分析得出结论:AMA受光激发到S(ππ*)态,通过非辐射衰变到达各个S(ππ*)/So交叉点,在这些交叉点上回到相对应的异构化能垒点上,同过这样的方式回到基态,同时比较得出,而通过0-2、1-2、1-1A异构化能垒的几率比通过0-1、2-1A异构化能垒的几率要大。(3)通过2-甲基-3-二甲氨基丙烯醛(DMAMP)的紫外光谱图在环己烷、乙腈、甲醇叁种溶剂中谱带形状没有明显变化,但最大吸收峰在质子溶剂(甲醇)中有轻微的红移,这是由于氢键的作用使得DMAMP基态能量升高,从而使得谱图发生红移,但总体上可以看出溶剂对于紫外光谱及电子跃迁没有明显影响,吸收带为πH→πL*跃迁,由此跃迁可以看出:甲基参与共轭会影响振动重组能。DMAMP的结构反应动力学主要沿着v22(1396cm-1)/C7+C8-甲基伞状振动,v24(1364cm-1)/C4-甲基伞状振动,v35(874cm-1)/C3H10面外摆动,v36(840cm-1)/C7N5C8+C4C2C1对称伸缩反应坐标进行,在甲醇溶剂中v13(1588cm-1)/C2C3伸缩振动被激活,而v12(1655cm-1)/C1O6伸缩振动被严重削弱,而在乙腈溶剂中正好相反,在甲醇溶剂中,氢键的作用正好阻碍了羰基上孤对电子中的一个电子转移到轨道π*上,因此Sπ态比Sn态稳定,,没有了额外的衰变通道,另外N原子在共轭平面上,直接参与共轭,形成更大的共轭状态,使得分子更加稳定下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丁烯醛论文参考文献
[1].孙翠红,吕立强,张绍文.异丁烯醛与Cl原子反应入口通道的势能面和动力学特征[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2].潘胜.异丁烯醛及其衍生物势能面交叉动力学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
[3].潘胜,薛佳丹,郑旭明.异丁烯醛激发态势能面交叉动力学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2013
[4].李涛,盛喜霞,马鹏飞,杨智海,林芳.葵花籽油加热过程中异丁烯醛含量变化趋势的分析[J].食品科技.2013
[5].李涛,朱小红,盛喜霞,刘海静,杨智海.基于棕榈油酸和异丁烯醛双指标鉴别地沟油的方法[J].食品科学.2013
[6].胡蓉蓉,钟顺和.Cu/MoO_3-TiO_2/SiO_2上光催化CO_2和C_3H_8合成异丁烯醛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
[7].胡蓉蓉,钟顺和.Cu/V_2O_5-TiO_2/SiO_2上光催化CO_2和丙烷合成异丁烯醛反应性能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5
[8].胡蓉蓉.金属修饰的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制备及光催化CO_2和丙烷合成异丁烯醛的反应性能[D].天津大学.2005
[9].张淑维,罗玉忠,傅宏样,张爱民,武楠.金属簇的催化作用Ⅱ.异丁烯醛化反应[J].燃料化学学报.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