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研究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安徽皖南山区的泾县、黄山区、绩溪县、黟县、祁门县、歙县、徽州区7个不同县(区)以及浙江省桐庐县的中华蜜蜂群体为实验素材,每一群体各取30只工蜂测量其10个主要形态学指标,同时利用16对微卫星引物,通过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微卫星多态性进行研究,分析其基因组DNA在16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变异,利用皖南山区和浙江省桐庐中蜂作比较,以期用形态学标记和微卫星DNA多态性相结合的方法为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的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测定了皖南山区7个不同群体中华蜜蜂以及与桐庐中蜂的10个形态学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蜂吻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右前翅宽、前翅面积、前翅肘脉a、翅脉指数、第三节背板宽以及第四节背板宽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右前翅长和前翅肘脉b则差异不显著(P>0.05)。2、本研究引用16个微卫星位点对皖南山区7个不同县(区)的中华蜜蜂群体进行多态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52个等位基因,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6(AP297)到13(A028)不等,平均为8.9375,所选择微卫星标记的遗传信息比较丰富。16个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8305(0.0544),观察杂合度平均为0.4457(0.1131),PIC指平均是0.8075(0.0637),显示出较高的选择潜力,为分析遗传多样性提供了信息。3、本实验测得微卫星单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群体数从2到7不等。皖南山区7个不同群体间存在着极显著的遗传分化现象,达到17.1%(P<0.001),所有位点都极其显著地贡献于这个结果(P<0.001);杂合子缺失的水平比较高,群体内的近交系数为0.369(P<0.001)。根据遗传距离公式,各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从0.1809(黟县-黄山区)到0.5027(歙县-绩溪县)不等。基于Neis遗传距离利用UPMAG聚类法构建了皖南山区7个不同县(区)中华蜜蜂群体的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泾县、黄山区、黟县和祁门县的中华蜜蜂首先聚为一类,绩溪县、徽州区和歙县的中华蜜蜂聚为一类,其后两者聚为一大类。4、桐庐中蜂等位基因数为4.62±1.71,平均期望杂合度0.6772±0.0295,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3167±0.0212,皖南山区7个群体等位基因数为8.94±2.05,平均期望杂合度0.8305±0.0136,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457±0.0090,均高于桐庐中蜂各项指标,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群体的采样数为210群,而桐庐中华蜜蜂只有30群,样本量悬殊,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由等位基因检出率的差异造成的。对比得出结论,皖南山区的绩溪县、徽州区、歙县的中华蜜蜂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桐庐中蜂。皖南山区和桐庐县的遗传距离比较远,虽位于同一纬度,地理距离还是相隔较远。浙江桐庐县的中蜂群体和泾县、黄山区、黟县、祁门县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皖南山区中华蜜蜂和桐庐中蜂均属于华东地区的东方蜜蜂,是位于富春江上下游的不同群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聚类图得出结论,浙江桐庐中蜂和泾县、黄山区、黟县、祁门县聚为一类,这可能跟一些人为因素(转地饲养、蜂王引种等)而造成的差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文献综述
  • 1 中华蜜蜂资源概述
  • 1.1 蜜蜂属简介
  • 1.2 中华蜜蜂主要的生物学特性
  • 1.3 中华蜜蜂的主要生态类型及分布
  • 2 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及分类的研究方法
  • 2.1 形态标记在蜜蜂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
  • 2.2 细胞学标记在蜜蜂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
  • 2.3 生物化学标记在蜜蜂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
  • 2.4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蜜蜂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
  • 3 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及分类的研究概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引言
  • 1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的形态特征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形态指标测定仪器
  • 1.1.3 工蜂外部形态测定方法
  • 1.1.4 测量
  • 1.1.5 数据处理
  • 1.2 结果分析
  • 1.3 讨论
  • 2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微卫星 DNA 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DNA 提取结果和 PCR 扩增产物检测
  • 2.2.2 PCR 产物电泳检测
  • 2.2.3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 2.2.4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 2.2.5 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2.3.1 样本数量
  • 2.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带型的判别
  • 2.3.3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 2.3.4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 3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和浙江桐庐中华蜜蜂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和浙江桐庐中华蜜蜂的形态特征比较
  • 3.3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和浙江桐庐中华蜜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皖南山区县加快毛竹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以安徽泾县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09)
    • [2].皖南山区路基高边坡施工技术[J]. 民营科技 2018(11)
    • [3].皖南山区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09)
    • [4].皖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 山西农经 2019(04)
    • [5].皖南山区乡村产业振兴思路探索[J]. 安徽农学通报 2018(17)
    • [6].代料香菇层架式脱袋栽培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4(14)
    • [7].皖南山区“6.30”强降水影响因子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3)
    • [8].生物质焦对冷浸田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4)
    • [9].皖南山区黟县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 2018(35)
    • [10].皖南山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探讨[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7(08)
    • [11].浅析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与对策[J]. 现代商业 2013(03)
    • [12].皖南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前景——以歙县绍濂乡为例[J]. 农技服务 2012(03)
    • [13].皖南山区农村公路设计要点浅析[J]. 科技风 2009(14)
    • [14].皖南山区野生防己资源调查[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8(02)
    • [15].皖南山区毛竹丰产培育的技术要点[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20)
    • [16].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垄作覆膜栽培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0)
    • [17].皖南山区农村教师从教动机研究[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 [18].皖南山区不同生态条件下中华蜜蜂形态特征差异性[J]. 生态学报 2010(04)
    • [19].皖南山区特抗病35天春秋豇豆高效栽培技术[J]. 园艺与种苗 2018(05)
    • [20].扬两优6号在皖南山区低氮种植表现及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稻米 2010(02)
    • [21].皖南山区养老状况和养老机制研究——以黄山市黟县四镇为例[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22].皖南山区蚕桑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J]. 农技服务 2010(09)
    • [23].黄塔高速公路修建对沿线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 中国海事 2008(01)
    • [24].‘舒茶早’茶苗在皖南山区种植适应性研究[J]. 茶叶 2018(01)
    • [25].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2)
    • [26].皖南山区银杏种子繁育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8)
    • [27].皖南山区冬闲田绿肥紫云英的种植技术[J]. 农技服务 2016(06)
    • [28].基于不同运筹模式的皖南山区单季水稻肥料利用率对比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08)
    • [29].皖南山区油茶种植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8(01)
    • [30].皖南山区秋延后辣椒栽培技术[J]. 上海蔬菜 2014(04)

    标签:;  ;  ;  ;  ;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