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显性半矮秆若干遗传特性的研究

水稻显性半矮秆若干遗传特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

通过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对赤霉素敏感性以及该基因在杂交育种上应用的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1 比较了显性半矮秆基因的 6 对高矮秆近等基因系,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抑制了茎秆节间的伸长,矮秆系倒 4-5、3、2、1 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系的 97.2%、53.3%、65.1%、61.9%和 94.7%;在主要农艺性状上,携带显性半矮秆基因的矮秆系和高秆系相比抽穗日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差异,但是其有效穗数、结实率有所提高,表现为一定的增产潜力。 2 通过对 Y98149(突变型)和 Y98148(野生型)在苗期和成株期对 GA3反应的比较,看出突变型较野生型对外源赤霉素更敏感。显性半矮秆基因可能是通过阻碍体内赤霉素合成来影响株高的。 3 为了明确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导入不育系后对配组一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对新育成的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D1S 和 D2S 作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多优于对照不育系培矮 64S。因此只要我们选择一定类型的恢复系与 D1S 和 D2S 配组,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均能获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 4 用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及其衍生矮源分别与籼、粳测验品种测交,配组合 40个。结果表明:“D5”与籼型测验品种的杂种 F1结实率均值为 78.7%,与粳型测验品种的杂种 F1结实率均值为 77.9%,其结实率不受品种的影响,具有广亲和性。 综上所述,本论文在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效应方面进入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该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从植物激素方面出发,初步探讨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对赤霉素敏感性,判断该基因是否阻碍了赤霉素的合成;对转育的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配合力进行了分析,为水稻显性半矮秆光敏核不育系在两系育种中的应用和组合配制提供科学依据;对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及其衍生矮源亲和性进行鉴定,获得了具有广亲和性的显矮材料。

论文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水稻矮秆基因研究现状
  • 1.2.1 矮源的利用情况
  • 1.2.2 水稻矮秆基因的遗传研究现状
  • 1.2.3 水稻显性半矮秆种质的研究进展
  • 1.3 水稻植株矮化机理研究
  • 1.3.1 植株矮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1.3.2 水稻植株对外源激素的的敏感性及与酶的关系
  • 1.3.3 赤霉素结合蛋白对水稻矮生性的调控
  •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高矮秆近等基因系间节间及穗长的比较
  • 2.2.2 高矮秆近等基因系间倒3、2、1 节间动态变化比较
  • 2.2.3 高矮秆近等基因系间其它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比较
  • 2.3 讨论
  • 第三章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对赤霉素敏感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浓度的 GA3 对 Y98149(突变体)与Y98148(野生型)幼苗的作用
  • 3.2.2 GA3 处理下Y98149(突变体)与 Y98148(野生型)苗高增长率的动态变化
  • 3.2.3 Y98149(突变体)与 Y98148(野生型)成株期对GA3的反应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两个显矮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计
  • 4.1.3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方差分析
  • 4.2.2 亲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g)和相对效应值(g)
  • 4.2.3 各组合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
  • 4.3 讨论
  • 第五章 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及其衍生矮源的广亲和性鉴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受测品系与测验品种杂交 F1 结实率
  • 5.2.2 受测品系与同一亚种群内,不同品种杂交 F1 结实率差异
  • 5.2.3 “D5”的杂种优势与利用
  • 5.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蓝型油菜半矮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162A的选育及应用[J]. 种子 2018(10)
    • [2].半矮秆大豆北豆25窄行密植试验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07)
    • [3].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显性半矮秆粳稻不育系177A及特性分析[J]. 上海农业学报 2016(03)
    • [4].矮秆半矮秆耐密植超高产大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J]. 中国种业 2012(12)
    • [5].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研究[J]. 大豆科学 2009(05)
    • [6].半矮秆六倍体小黑麦新种质研究初探[J]. 种子 2008(06)
    • [7].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栽培产量性状及产量结构研究[J]. 大豆科学 2009(04)
    • [8].我国水稻半矮秆性状与抗倒伏育种研究获得新进展[J]. 农药市场信息 2018(01)
    • [9].合丰号高油及矮秆或半矮秆大豆的品种选育[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02)
    • [10].甘蓝型油菜半矮秆材料3862Sd的选育及遗传鉴定[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1)
    • [11].籼稻半矮秆新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对外源赤霉素的反应[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12].寒地白浆土半矮秆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 2014(03)
    • [13].密度对半矮秆大豆合农60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 中国种业 2014(02)
    • [14].窄行密植半矮秆大豆品种产量性状相关分析[J]. 大豆科技 2012(01)
    • [15].油菜半矮秆新种质10D130株高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04)
    • [16].来源于02428ha的水稻双矮品系的获得与鉴定[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01)
    • [17].半矮秆大豆育种组配方式的研究[J]. 大豆科学 2009(05)
    • [18].利用美国矮源创新半矮秆耐密植、超高产大豆‘合农60号’[J]. 农学学报 2013(06)
    • [19].“一系缘远杂交稻”品种选育的理论与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08(05)
    • [20].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 2011(10)
    • [21].江苏省棉花生产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 中国棉花 2009(06)
    • [22].绿色革命六十载,天下粮安系终生——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的学术成就回顾[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09)
    • [23].陆地棉半矮秆免打顶突变体sd农艺和产量性状的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18(06)
    • [24].水稻抗倒伏性及评价概述[J]. 辽宁农业科学 2012(01)
    • [25].窄行密植对半矮秆大豆产量及性状的影响[J]. 杂粮作物 2010(03)
    • [26].美国优异大豆种质Hobbit的利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03)
    • [27].甘蓝型油菜半矮秆突变体dw-1的遗传分析与激素响应特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0)
    • [28].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改良传统优质糯稻品种[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9)
    • [29].嫩江县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 种子世界 2015(03)
    • [30].贵州地方稻种来拢小圆粒半矮秆突变体srd-1光合特性研究[J]. 种子 2014(04)

    标签:;  ;  ;  ;  ;  ;  

    水稻显性半矮秆若干遗传特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