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特性论文-朱名烁,韦旭,周毅恒,黄亮,杨军

微动特性论文-朱名烁,韦旭,周毅恒,黄亮,杨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动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滚转角,纵摇角,偏航角,微动特性

微动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朱名烁,韦旭,周毅恒,黄亮,杨军[1](2019)在《旋翼类目标雷达回波建模及对微动特性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有关旋翼类目标相关内容的研究大多均是在理想模型下展开的问题,为使旋翼类目标回波建模以及相关研究更接近实际,提出了在自由空间下旋翼类目标的雷达回波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就旋翼叶片运动对微动特性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将旋翼叶片在自由空间中的运动等效为滚转、纵摇、偏航这叁个维度空间姿态角的变化,并基于理想的积分模型构建了旋翼在自由空间中的雷达回波模型,然后从理论上分别分析了滚转、纵摇、偏航这叁个维度姿态角的变化对旋翼微动特性的影响情况,最后通过仿真对该模型及其翼类叶片运动对微动特性影响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逯世廷[2](2019)在《过盈量对发动机连杆轴承微动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型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针对连杆轴承和连杆小头之间的过盈配合的过盈量,研究其微动现象,对连杆小头组件在发生爆压时,通过有限元仿真研究其接触过程,得到过盈量对连杆轴承微动特性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发现,过盈量对连杆轴承的微动磨损特性影响显着,选择适当选取过盈量可有效减缓微动磨损。(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期刊2019年09期)

苏楠,戴奉周,刘宏伟[3](2019)在《基于HRRP序列的钝头倒角锥目标微动特性分析及参数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合适的弹头结构建模是正确估计弹头参数的基础。该文提出一种描述弹头的钝头倒角锥模型,该模型将球冠散射中心和倒角散射中心看作是滑动散射中心,并引入锥体侧面遮挡效应对散射中心位置的影响,给出散射中心位置变化的一般形式;接着分析了钝头倒角锥模型各个散射中心的微动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估计目标运动参数和结构参数的非线性优化的方法;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文模型的正确性及参数估计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谢敏[4](2019)在《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与环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动和环境是电连接器在贮存和使用中对其可靠性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本文以不同基底材料的接触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微动性能与环境特性。基于微动接触电阻测试系统,探究了接触压力、环境温度、基底材料、材料厚度等因素作用下接触对的微动接触电阻变化规律和微动磨损特性。对微动后的接触对分别进行了加速温湿实验和盐雾腐蚀实验,并通过测试加速环境实验前后微动区域静态接触电阻的变化值来评估接触对的环境特性。本文以不同材料接触对连接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7种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实验,分别为:镀Au(铍铜)-镀Ni(Cu)、镀Au(铍铜)-镀Ag(Cu)、镀Au(铍铜)-镀Sn(Cu)、镀Ag(铍铜)-镀Ni(Cu)、镀Ag(铍铜)-镀Sn(Cu)、镀Ag(铍铜)-镀Au(pcb)、镀Sn(铍铜)-镀Au(pcb)。发现随着接触压力的增加,接触对的微动性能变优。这种影响规律和镀层材料、环境温度无关。并不是表面镀层厚度越厚,接触对的微动性能就越优。中等厚度获得优良微动性能的概率低于薄镀层厚度和厚镀层厚度。高温时接触对的微动性能优于室温时。当接触压力为50克时,按优接触性能百分比高低的排序是(厚厚度、高温)>(薄厚度、高温))(中厚度、高温)>(中厚度、室温)。当接触压力为100克时,按优接触性能百分比高低的排序是(厚厚度、高温)>(薄厚度、高温)=(中厚度、室温)>(中厚度、高温)。所有接触对在一定条件下均能获得最优的微动接触性能,接触电阻值在19 mQ-34mΩ之间,接触对材料的影响不大。接触对组合在一定条件下也均能获得最差的微动接触性能,接触电阻值分为>500mQ,100 mΩ-500 mΩ两种。在对5组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中可以发现:在温度、镀层厚度、压力叁个微动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对微动性能影响最大的是压力。随着接触压力的增加,接触对的微动性能变优。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与全面微动实验的实验结果大致相同。与金镀层相比,银镀层的微动敏感性要弱。7种接触对经多种微动条件下的微动实验后,分别进行了温湿环境贮存和盐雾环境贮存实验,实验后测试微动区域的静态接触电阻,结果是经湿热、盐雾环境贮存后接触电阻比贮存前有增加,不同材料增加比例不同。(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4)

郝海涛[5](2019)在《相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和环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接器作为一种实现信号稳定传输的非常重要的元器件,影响其可靠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动和环境因素。本课题以六种不同镀层金属组成的相同材料接触对为研究对象,以最终接触电阻值、接触电阻达到500mΩ时所用周期数、从电阻上升到达到最大值所用周期数作为三种评价指标,设计正交实验,探究其微动特性。对微动之后的样品分别进行温湿循环实验和盐雾实验,探究环境对接触对微动特性的影响。以Cu为基底的组合1 Au0.76μm(BeCu)-Au(Cu),组合2 Ag4μm(BeCu)-Ag(Cu),组合3 Sn4μm(BeCu)-Sn(Cu)最终的微动特性由优到劣排序为:组合2>组合1>组合3。以最终接触电阻值为评价指标时,材料是影响其微动特性的最主要因素,然后依次是温度、压力、镀层厚度。以接触电阻达到500mΩ时所用周期数、从电阻上升到达到最大值所用周期数作为评价指标时,材料依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和镀层厚度没有主次之分,材料的最优水平为组合2。接触对温湿环境特性由优到劣排序为组合3>组合2>组合1。接触对的耐盐雾环境特性由优到劣的排序为组合2>组合3>组合1。基底为 C18070 时,组合 4 Au0.76μm(C18070)-Au(Cu),组合5Ag4μm(C18070)-Ag(Cu),组合6 Sn4μm(C18070)-Sn(Cu),其最终微动特性,组合4>组合5>组合6。在以最终接触电阻为评价指标时,镀层材料最优为镀金接触对。在以触电阻达到500mΩ时所用周期数、从电阻上升到达到最大值所用周期数作为评价指标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时镀层材料,温度、接触压力、镀层厚度次之,并且没有主次之分。耐温湿环境特性组合5优于组合组合6优于组合4。所有的组合最优温度为25℃,最优接触压力为300g,最优镀层厚度为中(镀金层为0.76μm,镀银和镀锡层为4μm)。耐盐雾环境特性组合5优于组合4优于组合6。(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4)

王哲[6](2019)在《箔条干扰的微动特性及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箔条是战场上广泛应用的雷达无源干扰器材之一,其主要用途是压制或迷惑敌方雷达以掩护己方作战单位。箔条干扰技术的持续发展给战场雷达的作战性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雷达要对抗和识别箔条无源干扰,则迫切需要了解箔条干扰的空中运动扩散和回波信号特征等相关特性。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战场箔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箔条运动下降中伴有的微动特性及箔条云的雷达回波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箔条云的微动扩散和雷达回波信号仿真模型,以及在雷达高度表应用场景中一种识别箔条干扰的新方法。首先,本文研究了箔条云的空中微运动特性。在稠密大气环境下,给出了稳定状态下的单根箔条受力分析及运动方程。在此基础上,根据箔条云团的初统计状态,提出了箔条云的微运动扩散模型,并利用直接Monte-Carlo的仿真模拟方法,给出了多个时刻下的箔条云微动扩散的仿真结果,分析了微动和平动条件下的箔条云运动扩散特性。其次,本文研究了箔条云的雷达回波特性。分别给出了在简单脉冲、窄带LFM、宽带LFM叁种典型雷达工作波形下的箔条云平动情况下的回波信号模型,推导和分析了箔条云的雷达散射截面积统计分布特性,同时给出了微动情况下的箔条云团雷达回波信号模型。基于此,实现了对箔条云团微动情况下雷达回波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了微动因素对箔条云雷达回波信号的调制作用效果。此外,本文还基于NI-VST2.0的全极化雷达采集系统,通过箔条云的回波采集实验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了箔条云的雷达回波特性。最后,针对传统方法不适用的问题,以雷达高度表下箔条干扰为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感知器(MLP,Multilayerperception)神经网络的箔条云回波识别方法,并分析了箔条和大地的主要参数对网络识别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区分和识别箔条干扰目标和其他雷达作战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9-04-01)

张媛媛,王宇星,刘娟,沈火明[7](2018)在《Ti6Al4V钛合金扭转复合微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球/平面接触模型,研究了Ti6Al4V钛合金试样在52100钢球作用下的扭转复合微动特性。利用ABAQUS建立了摩擦副的叁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当法向荷载为50 N时,不同倾斜角(10°~60°)和不同角位移幅值(0.25°~5°)下的扭转复合微动。结果表明:随着倾斜角或角位移幅值的增加,接触压力略有增加;Mises等效应力云图在试样的接触表面和厚度方向均呈现出不对称性,主要是由转动分量引起;随着倾斜角的增加,扭转复合微动由扭动微动控制逐渐变为转动微动控制。因此,扭转复合微动特性非常依赖于倾斜角和角位移幅值。(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王一,李林剑,巫立民,李梅,崔毅[8](2018)在《基于微动特性的组合活塞顶和裙部结合面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柴油机活塞顶和裙部结合面上出现的微动磨损现象,建立了活塞的有限元模型,根据Archard磨损计算模型和微动疲劳参数(SWT),通过分析工作循环不同时刻接触面上的应力以及相对滑移分布,获得接触面上微动磨损参数(FD)和SWT,并且微动磨损参数的分布与试验现象吻合.为了提高微动疲劳寿命,以SWT为优化目标,对裙部结合面母线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的优化型面使SWT显着下降,改善了接触面的微动疲劳性能.(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革新,王维福,宋佳,艾超,孔祥东[9](2018)在《负载敏感比例多路阀中二通压力补偿阀对微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产多路阀微动特性差的特点,为实现多路阀主阀芯在微小动作时的控制精度,提出了改变二通压力补偿阀阀口结构,从而改善多路阀微动特性的方法。通过建立负载敏感多路阀系统数学模型,并采用MATLAB编制动态仿真程序,对二通压力补偿阀两种不同阀口结构对整阀微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并得出改善后的二节圆弧形节流槽型式能提高小流量工况下系统稳态输出流量的线性度、分辨率和控制精度,同时减小动态响应过程中主阀口的压差波动和响应时间。(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8年07期)

陈福民[10](2018)在《微动特性仿真转台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台是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必备的一种融合了光学和机电技术的重要设备之一。依据转台使用工况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其一为测试转台,其二为仿真转台。仿真既能够完成数据的测试,并根据测试得到的数据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及改进,又可以对仿真对象的工作运动姿态进行模拟分析,使其动力学特性得以复现,确保设计系统能够满足技术指标。本文以微运动仿真转台为研究对象,基于现代优化设计、机械结构及有限元分析等方法,研制能够在微波暗室测量环境中,模拟弹头目标微运动的转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解读技术指标,从而设计不同系统以及结构,比如:有功能作用的机械结构、为转台提供能量的驱动电机、实时测量的测角元件和具有整体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进而完成整体方案的设计工作。其次,采用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对微动特性仿真转台机械系统的滚转轴系、俯仰轴系和偏航轴系分别进行设计,确定机械结构并通过计算验证其设计符合技术要求;对微动特性仿真转台水平调整机构和高度调整机构进行设计并计算校核;通过叁维建模软件(UG)完成微动特性仿真转台实体模型建造工作,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转台工作过程中受力等特点,验证其强度和刚度。然后,以技术指标为依据,设计其控制系统,该部分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硬件设计和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最后,通过可靠性、维修性和安全性等几方面对微动特性仿真转台的使用性能进行分析,确定实现转台可靠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微动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某型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针对连杆轴承和连杆小头之间的过盈配合的过盈量,研究其微动现象,对连杆小头组件在发生爆压时,通过有限元仿真研究其接触过程,得到过盈量对连杆轴承微动特性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发现,过盈量对连杆轴承的微动磨损特性影响显着,选择适当选取过盈量可有效减缓微动磨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动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朱名烁,韦旭,周毅恒,黄亮,杨军.旋翼类目标雷达回波建模及对微动特性影响分析[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9

[2].逯世廷.过盈量对发动机连杆轴承微动特性影响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

[3].苏楠,戴奉周,刘宏伟.基于HRRP序列的钝头倒角锥目标微动特性分析及参数估计[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

[4].谢敏.不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与环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5].郝海涛.相同材料接触对的微动特性和环境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6].王哲.箔条干扰的微动特性及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9

[7].张媛媛,王宇星,刘娟,沈火明.Ti6Al4V钛合金扭转复合微动特性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8].王一,李林剑,巫立民,李梅,崔毅.基于微动特性的组合活塞顶和裙部结合面优化设计[J].内燃机学报.2018

[9].陈革新,王维福,宋佳,艾超,孔祥东.负载敏感比例多路阀中二通压力补偿阀对微动特性的影响[J].液压与气动.2018

[10].陈福民.微动特性仿真转台的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标签:;  ;  ;  ;  

微动特性论文-朱名烁,韦旭,周毅恒,黄亮,杨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