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刺激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式补泻,刺激量,烧山火,透天凉
刺激量论文文献综述
都鹏飞[1](2019)在《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式补泻手法除了能够达到补虚泻实、寒热温凉的效果外,由于其为多个单式手法综合而成,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时间长,所以具有较大的刺激量,利用这个特点,临床上将复式手法应用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施舒[2](2019)在《不同刺激量发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量发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优化发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刺激量选择。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18年11月期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叁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纳入病例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发泡灸1号组(药饼直径0.3 cm)、发泡灸2号组(药饼直径1.0 cm),每组30例,共治疗3次,随访1个月。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基本信息,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期记录患者的症状分级记分标准、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如符合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具有统计意义标准:P≤0.05。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分级记分标准、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在有效率方面,1号组总有效率:82.76%,2号组总有效率:92.59%,两组相比较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及生活质量上面,2号组均优于1号组(p<0.05),且2号组远期疗效更佳。结论1.发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能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鼻塞、鼻痒、连续喷嚏、流清涕等临床症状,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刺激量大小对疗效有直接影响,刺激量大者(2号组-药饼直径1.0 cm)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疾病痊愈均优于刺激量小者(1号组-药饼直径0.3 cm),且远期疗效更佳。(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鲁海,张春红[3](2019)在《关于针刺最佳刺激量的几个关键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最佳刺激量是机体感受针刺刺激的足够有效剂量,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是针刺"量-效"及"时-效"关系研究的核心。本文从针刺前准备、针刺操作及针刺后因素入手,总结治神、针具、腧穴、针刺手法、得气、留针时间、针刺间隔时间及个体化差异等量学参数与针刺最佳刺激量之间的关系,并就量学研究的主流观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作了一些探讨,强调针刺操作的量化、标准化之"同",又不可忽视针刺"剂量"的因人因病之"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景明夷,黄士其,周敏杰,刘楠楠,蔡定均[4](2018)在《从中医理论探讨小针刀刺激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是一门中西医互相渗透的新学科。许多医生盲目地根据西医解剖学追求重刺激,忽略了中医理论在小针刀的运用。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的整体性,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来把握小针刀刺激量,是小针刀临床运用的基本原则;加强中医辨证论治,辨清小针刀刺激量,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阴平阳秘;望、闻、问、切准确把握病人病情,因势利导,合理刺激,中病即可。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中病即止叁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运用中医思维把握小针刀刺激量,以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8年11期)
任建雷,宣丽华[5](2018)在《不同刺激量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刺激量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强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轻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量表(H-B)功能值、多伦多面神经分级系统量表(TFGS)评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DFNP)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问卷量表(FDI)各项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功能值、TFGS评分、DFNP评分及FDI各项评分(生理功能、社会功能)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功能值、TFGS评分、DFNP评分及FDI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对照组为1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刺激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减轻面部神经残疾及活动损伤程度,并不会因刺激程度加重而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李小娟,严兴科,曹朝霞,魏玉婷,赵中亭[6](2018)在《电针不同刺激量对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兔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3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兔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1、SOCS3蛋白表达的影响,确定其较佳刺激量。方法将新西兰兔面神经用特制止血钳压榨5 min,损伤长度约2.5 cm,制作面神经损伤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弱、中、强刺激组。电针各组术后1 d予不同刺激量治疗,连续7 d,模型组术后不予任何干预。治疗结束后截取各组受损面神经,采用ABC-ELISA检测介导JAK-STAT负反馈调节SOCS1、SOCS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兔SOCS1、SOCS3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弱刺激组SOCS1、SOCS3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面神经损伤急性期电针弱刺激可使SOCS1、SOCS3蛋白表达趋于正常,电针治疗效应不随刺激量的增强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李小娟,严兴科,曹朝霞,魏玉婷,赵中亭[7](2018)在《电针不同刺激量对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兔pJAK1、pSTAT3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电针不同刺激量对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兔p JAK1、p STAT3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兔面神经用特制止血钳压榨5min,损伤长度约2.5cm,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电针组在术后1天后立即进行不同电刺激量治疗,疗程为7天,模型组术后不进行任何治疗。治疗结束后截取各组受损面神经,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介导JAK-STAT调节通路的p JAK1、p STAT3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p JAK1、p STAT3表达显着减少(P<0.05);经治疗后,电针组p JAK1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轻刺激量治疗后,电针组p STAT3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损伤急性期电针轻刺激可以使p JAK1、p STAT3表达水平趋于正常,而电针治疗效应不随刺激量的增长而增加,电针治疗需要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则。(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05期)
孙梦珠[8](2018)在《不同针刺刺激量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求不同针刺刺激量与观察指标评分间的量效关系,为寻求针刺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的最佳针刺刺激量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将80例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20例,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针刺;观察组A组20例,采用基础治疗及小刺激量针刺;观察B组20例,采用基础治疗及中刺激量针刺;观察C组20例,采用基础治疗及大刺激量针刺。1周为1疗程,共4个疗程。将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及上、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进行组间组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χ~2检验,其中数据资料部分采用(X|-)±S表示,两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有显着性差异,P>0.05则表示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记录以及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1.治疗前后四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后,四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均有所提高,对照组和观察A组较治疗前有差异(P<0.05),观察B、C组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观察C组优于观察B组(P<0.05),显着优于观察A组及对照组(P<0.01)。2.治疗前后四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四组患者N 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对照组较治疗前有差异(P<0.05),观察A、B、C组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观察C组显着优于观察A、B组及对照组(P<0.01)。3.治疗前后四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治疗后,四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均得到提高,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且观察C组显着优于观察A、B组及对照组(P<0.01)。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中患者全部完成治疗,生命特征均较平稳,未出现严重针刺不良反应。结论1.针刺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改善上、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不同针刺刺激量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疗效存在差异,本研究中大刺激量组优于对照组及中、小刺激量组。3.针刺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3-23)
董富,祁晓晗,杜艳军[9](2018)在《浅谈动物实验艾条灸的刺激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灸疗法是针灸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温热、艾烟、红外线等刺激腧穴来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近年来,有关艾灸防治疾病的效应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艾灸刺激量的具体应用却各有不同,影响了艾灸效应的优化选择。该文拟从艾灸刺激量之艾条直径、艾灸距离、时间、频率等方面综述艾灸方法在动物实验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实验研究中艾灸刺激量相对统一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志丹,汪青良,付蓓,李晓燕[10](2017)在《皮肤针不同刺激量对脱毛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皮肤针刺激量对脱毛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滚针组、梅花针轻叩组、梅花针重叩组。8%硫化钠外涂使小鼠局部脱毛。皮肤针治疗后观察毛发生长、毛囊改变及局部炎症因子变化。结果:小鼠局部经8%的硫化钠涂抹后毛发完全脱落,毛囊进入退行期,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α、IL-1β、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IL-17表达增加。滚针组小鼠毛发生长完全程度与模型对照组相同,但毛干较模型对照组更粗大;梅花针轻叩组小鼠毛发生长不完全、欠均匀,但毛干较模型对照组粗大;梅花针重叩组小鼠毛发未生长。病理显示对照组脱毛小鼠局部毛囊球部炎症浸润明显,进入退行期的毛囊增多;滚针组、梅花针轻叩组与对照组比较,处于生长期的毛囊明显增多、个体粗大,并可见明显毛干;梅花针重叩组毛囊多进入静止期,且周围炎性浸润明显。免疫组化显示滚针、梅花针轻叩、梅花针重叩治疗均能使增高的IL-2、IL-1α、IL-1β、TNF-α、IFN-γ下降(P<0.05),但对增高的CD34表达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刺激量大的梅花针重叩抑制了毛发的生长;刺激量最轻的滚针,不影响毛发生长,而且能使毛干、毛囊更粗大。(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期刊2017年03期)
刺激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量发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优化发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刺激量选择。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18年11月期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叁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纳入病例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发泡灸1号组(药饼直径0.3 cm)、发泡灸2号组(药饼直径1.0 cm),每组30例,共治疗3次,随访1个月。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基本信息,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期记录患者的症状分级记分标准、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如符合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具有统计意义标准:P≤0.05。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分级记分标准、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在有效率方面,1号组总有效率:82.76%,2号组总有效率:92.59%,两组相比较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及生活质量上面,2号组均优于1号组(p<0.05),且2号组远期疗效更佳。结论1.发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能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鼻塞、鼻痒、连续喷嚏、流清涕等临床症状,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刺激量大小对疗效有直接影响,刺激量大者(2号组-药饼直径1.0 cm)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疾病痊愈均优于刺激量小者(1号组-药饼直径0.3 cm),且远期疗效更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刺激量论文参考文献
[1].都鹏飞.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9
[2].施舒.不同刺激量发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
[3].鲁海,张春红.关于针刺最佳刺激量的几个关键因素[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4].景明夷,黄士其,周敏杰,刘楠楠,蔡定均.从中医理论探讨小针刀刺激量[J].亚太传统医药.2018
[5].任建雷,宣丽华.不同刺激量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对比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8
[6].李小娟,严兴科,曹朝霞,魏玉婷,赵中亭.电针不同刺激量对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兔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3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
[7].李小娟,严兴科,曹朝霞,魏玉婷,赵中亭.电针不同刺激量对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兔pJAK1、pSTAT3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8
[8].孙梦珠.不同针刺刺激量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疗效比较[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
[9].董富,祁晓晗,杜艳军.浅谈动物实验艾条灸的刺激量[J].上海针灸杂志.2018
[10].刘志丹,汪青良,付蓓,李晓燕.皮肤针不同刺激量对脱毛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AcupunctureandTuinaScienc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