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文革”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知青文学经由20世纪80年代集团性生产的兴盛和辉煌,在90年代渐趋式微,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自己怎么也跳不出的圈子。然而,由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身所涵括的历史深度和社会意义,使知青文学永远处于不断被“重写”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思想观念大解放、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反知青文学”应运而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对传统知青文学的颠覆和反叛。本论文写作意图旨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新历史主义、叙事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反知青文学”的表现形态和创作特征,透视知青历史中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层面,揭示“反知青文学”的独特价值。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反知青文学”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多元共生的时代背景。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知识分子的地位呈现边缘化趋势,这时“反知青文学”悄然出现。其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人们对知青文学新的评价和期待,“无名”文化状态的形成,知青文学的话语权之争。第二部分:独异另类的文学创作。这一部分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对“反知青文学”的创作进行阐释,同时,通过与传统的知青文学相比较,总结出“反知青文学”最主要的创作特征:无名状态下话语权的转移、农民视角的浮现、截然不同的另类知青及农民形象。与传统知青文学文本相比,反知青文学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创作特点,知青文学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具有了新的审美视点。第三部分:知青文学的深化发展。“反知青文学”不管在内容还是观念等方面都截然相反于传统意义上的知青文学,在对传统知青文学进行解构的同时,又对知青文学进行了重写。“反知青文学”无疑是时代、社会和文化共同作用和召唤的产物,是传统知青文学的发展、衍化、延伸和变异的结果。“反知青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拓展了知青文学原有的题材范围、开启了新的审美意蕴和叙事风格,使知青文学在整体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视野里的知青生活,给知青文学带来一种别样的感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知青题材的“重写”,做到了努力去还原历史和个体的双重真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反知青文学”又因视角的片面,话语的偏激,多少带有一点以偏概全的反叛冲动和狭隘意识,“主题先行”的痕迹过于明显,因此,也就缺少了一些深度的挖掘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反知青文学"不可避免的局限。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后知青文学”的这波新潮——“《红杉树下》说知青”之三[J]. 博览群书 2020(09)
- [2].知青文学的再审视——评李彦姝《乡愁的辩证法——知青作家的城乡经验及其文学书写》[J]. 学术评论 2020(04)
- [3].对话:“知青文学的前世今生”[J]. 文艺争鸣 2019(01)
- [4].“知青文学”的今世前生[J]. 芒种 2018(13)
- [5].关于回忆的时代——当知青文学成为历史[J]. 芒种 2018(13)
- [6].《黄金时代》作为另类知青文学的特点分析[J]. 祖国 2016(22)
- [7].知青文学叙事策略的反思与追问[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8].知青文学的颠覆性意义[J]. 延河 2017(07)
- [9].短暂的知青文学身份——《棋王》研究综述(一)[J]. 参花(上) 2017(07)
- [10].“寻根”身份的确认——《棋王》研究综述(二)[J]. 参花(下) 2017(07)
- [11].那是“我们”共同的一段生命——与陆天明、王松谈知青文学[J]. 朔方 2015(05)
- [12].知青文学的另类发展——另类知青文学特点研究[J]. 中华少年 2015(19)
- [13].时代变迁下知青文学的“重写”[J]. 青年文学家 2015(33)
- [14].独立自由的文学行走——论郭小东的知青文学研究与创作[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0)
- [15].“伤痕”之后“知青文学”中乡村想象的文化逻辑[J]. 文学评论 2013(03)
- [16].致郭小东——读《中国知青文学史稿》[J]. 金沙江文艺 2013(03)
- [17].让知青文学观照现实——“《红杉树下》说知青”之一[J]. 博览群书 2020(09)
- [18].主持人的话[J]. 小说评论 2019(05)
- [19].知青文学的苦难书写与理想主义的价值难题[J]. 小说评论 2017(02)
- [20].知青文学的一个盲点:论知青小说中红卫兵经历的处理[J]. 文化研究 2013(05)
- [21].当代知青文学解体的原因分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05)
- [22].“文革”时期广西知青文学初探[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02)
- [23].代际更迭与知青文学的叙事差异[J]. 南方文坛 2013(01)
- [24].理想的建构与狂热的躁动 关于70年代的知青文学[J]. 上海文化 2010(06)
- [25].再观“反知青文学”[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 [26].浅谈“知青文学”的社会学意义[J]. 学理论 2009(05)
- [27].路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试论知青文学《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外来者意识[J]. 小说评论 2009(S2)
- [28].理解知青文学的历史前提——文艺批评视野下的知青身份辨析[J]. 文艺争鸣 2015(06)
- [29].知青一代及知青文学的历史起源[J]. 上海文化 2009(01)
- [30].1980年代知青文学的意识形态三维特征[J]. 当代作家评论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