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变——谦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变——谦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论文题目: 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变——谦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文地理学

作者: 邓智团

导师: 宁越敏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理论解释,条件,上海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金融市场一体化迅速向全球扩张,一大批新兴国际金融市场崛起,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区性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金融网络。金融在当今世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最高层次,进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枢。金融体系在其自身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客观上要求并促成了金融中心的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巨大价值,使许多国家都在为建设自己的金融中心而努力。金融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各个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我国也已经应该积极地进行了国际金融中心的筹备和规划,不少城市为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努力。 作为研究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理论,被安排为本文第二章,包括国际金融中心的分类方法,国际金融中心的判定,国际金融中心的等级结构体系等,并着重讨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分类,以指导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类型选择。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第三章试图回答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前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什么地方,就在那个时候——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理论解释。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区位的选择及其形成与成长问题是一个介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之间的边缘问题,因而本文运用了现代经济学、地理学和金融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问题。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演变的一般规律,为本文的第四章,并被作为论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展开。我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与可行性及上海如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本文的第五章内容。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上海应以政府推动为发展推动力,建设为内渗型、功能性、区域性和集资性国际金融中心在此基础上,本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发展战略和未来发展的思路。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综述

1、国外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

2、国内学者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

3、评论

三、本文研究的基础

1、国际金融中心的界定

2、金融地理学

3、why,where,when,how——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问题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二章 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理论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分类

1、名义—功能分类法

2、发展阶段分类法

3、地理分类法

4、资金来源与流向分类法

二、国际金融中心的一般模式

1、以伦敦为代表的内外一体型

2、以纽约为代表的内外分离型

3、以开曼为代表的薄记型、避税港型或名义中心

4、以雅加达为代表的渗漏型

三、国际金融中心的监管

四、金融中心的收益与成本

1、收益分析

2、成本分析

五、小结

第三章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解释

一、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理论的简要回顾

二、古典经济学:外部性与集聚经济

1、外部性理论

2、金融活动的外部性

3、金融活动的集聚经济

三、新制度经济学:金融产品流动性与交易成本

1、金融产品的流动性

2、新制度主义革命与交易成本理论

3、交易成本理论的解释

四、城市经济学:产业与城市发展的阶段性

1、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2、城市发展阶段性

五、地理学:区位差异性与区位选择

1、区位理论

2、区位理论的解释

3、时区——三个城市的神话

六、小结

第四章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规律

一、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过程

1、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与东京

2、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分析

1、核心条件

2、补充条件

3、提升条件

4、主要障碍因素

三、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动力模式

1、经济推动型

2、政策主导型

四、小结

第五章 案例研究——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上海的旧梦——远东国际金融中心

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备的条件及现状

1、处于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形成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3、时区优势——为伦敦与纽约的中间时区

4、监管体系相对完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

5、金融市场初具规模,国内外金融机构逐步集聚

6、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

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对优势

1.区位优越、经济腹地宽广、经济外向度高

2、经济与金融业务更为发达

3、市场结构相对完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4、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好于全国,金融电子化水平较高

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的相对不足

1、国民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仍偏低,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不够

2、金融腹地支持不够,政策与法律建设相对滞后

3、金融市场体系行政化特征明显,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足

4、金融机构集聚度不够,金融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模式选择与功能定位

1、动力机制——政府推动为先导

2、模式选择——内渗型、功能性国际金融中心

3、功能定位——区域性、集资型国际金融中心

六、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1、发展战略

2、具体对策

3、未来发展的思路

七、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借自贸区契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D]. 贺卓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 [2].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 [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济效应对QFII投资的影响[D]. 张蓉.东华大学2014
  • [4].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1919-1945)[D]. 王玉铮.华东师范大学2013
  • [5].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D]. 祝东欢.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 [6].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吴淑静.云南财经大学2010
  • [7].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协同推进研究[D]. 田苗.华东师范大学2011
  • [8].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D]. 郭月凤.暨南大学2007
  • [9].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李梦巍.同济大学2008
  • [10].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D]. 钟绍峰.吉林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与发展[D]. 阎丽鸿.湖南大学2001

标签:;  ;  ;  ;  

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变——谦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