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课堂教学的“三维结构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曹安奇[1](2021)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习题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习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默华[2](2021)在《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五年级为例》文中提出数学课程目标由原本的“双基”演变成现在的“四基”,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开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笔者以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为例,开展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设计研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在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两册教材中,每个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哪些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们的表征是怎样的,作为教师,怎样做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为主。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成果,找到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开展研究。然后,确定数学思想方法的统计标准,依据《课标》和学情讨论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根据判断特征梳理每个学习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统计教材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出现频数,用数据说明数学思想方法与《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的关系。最后,以新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案例为例,以分析教材与学情、确定数学思想方法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实施学习活动、达成学习任务五方面设计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从分析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四要素(知识、情境、活动、互动)、学生学习反馈三方面反思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根据数学思想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四要素,得到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建议:1.在梳理教材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确定教材中所要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要了解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才能判断是否蕴含某个数学思想方法。2.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确定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要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展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要设计教师用语与板书内容,提炼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旨在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姜琦丽[3](20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国家科技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J.P.Guilford指出:培养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价值。思维的发散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生物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开阔性、思维性、科学性较强的自然学科,既融合了从宏观到微观关于生命现象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关于生命现象理念、从定性到定量的实验分析,与信息发展、工程技术、社会经济、人类生产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首先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式,经过相关资料的搜集,进而分析出当前国内外关于发散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问题。并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初中生物学生发散思维情况问卷调查》问卷,选取重庆市10所中学初一初二学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经过调查后了解到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水平、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意识及有利于发散思维培养的外部条件三个方面的情况如下:第一,初中生的生物发散思维能力处于一个中等水平,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具有良好的基础,思维的变通性优于思维的流畅性;但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水平处于一个中偏下的水平,思维的独特性明显欠缺。第二,针对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意识,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使用意识,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善于设置自主的学习计划。第三,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培养意识,但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比较传统,创新性明显不足。第四,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都能营造出鼓励创造的氛围,民主和谐的家校环境,有利于孩子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多方资料查阅及咨询一线的教师后,根据调查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有利于在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原则及教学策略。选取重庆市育才中学作为实践基地,采用行动研究法亲身进行两个月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实验法。通过对学生课堂的观察和成绩的对比,本研究选取水平层次相当的两个班级,初一(5)班为对照班,初一(6)班为实验班。在进行教学实践前,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发放《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检测(TTCT)》量表改编版,并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前测,收集测量结果;在经过实验教学后,在两个班级分别发放齐鑫编制的《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量表,定时进行后测,收集后测数据。得到前后测实验结果后,用SPSS软件,采用统计分析法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比较两个班级的差异显着性,最后得出结论:笔者所提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局限,本研究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但在笔者亲身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可供一线教师及研究人员参考。寄希望于后续的研究者可进行长期的实践对比,使研究的结果更为可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更为合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策略。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李敏[5](2020)在《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为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理念,践行课程标准,我国的专家学者积极探索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发现“单元教学”的设计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研究中,以章节为单元,选取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里的结构与功能观为研究对象,以促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观为目标展开了单元教学的研究,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为一线教师进行生命观念的教学提供思路。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对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对山东省济宁市地区的部分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充分了解了高中生物课堂中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单元教学的展开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教师方面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度不够,忽视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对结构与功能观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在进行单元教学时遇到较多阻碍;学生方面是学生对结构与功能观的内涵不理解,忽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不重视价值观念的形成等。在对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并展开具体的课时教学设计流程建构。结合上述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与建构流程,以2019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为例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并运用教学案例的模式进行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单元教学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对结构与功能观的理解,促进学生生命观念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最后,通过对以上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包佳艳[6](2020)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普遍在7-9岁之间。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丰富、有趣的,乐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善学、乐学,而且符合年龄特征也更容易学有成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在低段拼音教学阶段“尽可能有趣味性,宜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本论文主要探究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有哪些具体对策来改进游戏化教学设计。本论文以上海市J区低年级语文教师与部分低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笔者经调查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教师进行游戏化教学设计存在着教学前端设计分析缺乏、游戏化教学目标偏离教学目标、游戏化教学环节设计不灵活、游戏化教学设计有效性标准欠缺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平衡等问题。随后,结合研究发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进而探索符合低年级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游戏化教学设计对策,分别从教学设计前端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游戏化教学策略设计、游戏化教学评价的设计以及教师自身设计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游戏化教学设计的相应对策:教学前端分析助力游戏化教学设计、目标层级分解导向游戏化教学设计、游戏化环节设计融合低年级教学内容、游戏化教学评价设计促进教学过程和教师素养助推低年级游戏化教学设计。
林坤[7](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黄晓玲[8](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认为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王喜斌[9](2019)在《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出台,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要求基于基础教育各学科的特质和育人目标,建立各学科各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当前,国家层面的学生一般发展核心素养结构体系已经建立,普通高中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结构也已经确定。但是,在国家层面目前还尚未正式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与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当前研究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颇有成果,但是对基础教育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却少有问津。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因素、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落实,是当前有效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已有相关研究基础之上,尝试回答以上问题。论文主体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发展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缘考。分析语文学科特征导向的课程教学理念的局限与不足,指出“语文素养”导致“泛语文”素养和“大语文”素养问题,并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通过这一部分的挖掘,得出了发展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必要性和现实进步性。第二部分:建构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分析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意涵,厘清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依据,明确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理路,甄别遴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确定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通过这一部分的讨论,得出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体”(文化基础)“两翼”(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结构体系特征,三个方面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三部分:分析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得出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学科教师、学科评价是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机制。第四部分:探讨了培养并落实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能理路。得出“确立目标—探索路径—组织实施—评价保障”动态完整的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体系。
喻千帆[10](2019)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言研究 ——基于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课堂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评判,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评价语体系能够调动课堂氛围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师对课堂评价语言运用的好坏源自于语文教师的会话技巧,同时也源于其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评价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教师评价语中的问题,促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和评价素养。本论文以初中语文课为例,通过走访调查W市某中学五位专家型教师和十多位新手教师,并且认真研究了四位专家型教师和四位新手教师的课例录像,采用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比对研究,分析了初中语文新手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运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并给出了改进性意见和建议。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专家型教师、新手教师、教学观、价值观、课堂话语等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基于冰山理论等理论依据对课堂评价语言按照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其次,通过走访、问卷、课例分析等方法,对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并从评价语言的内容与技巧、教学观、价值观、有效性等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地比较分析。再次,经过对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对比分析,找出了新手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并从四个维度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最后,在归纳总结新手教师在课堂评价语言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对初中语文新手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提出了改进性的建议,以求提高新手教师课堂评价语在真实课堂中的应用水平。
二、试析课堂教学的“三维结构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课堂教学的“三维结构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变化 |
1.1.2 教学实践中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教师方面 |
1.2.2 学生方面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不同解释 |
2.1.1 数学思想 |
2.1.2 数学方法 |
2.1.3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
2.2 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 |
2.3 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 |
2.4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原则 |
2.5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
2.6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研究 |
2.6.1 只研究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
2.6.2 根据知识内容模块划分研究数学思想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框架 |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1.1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 |
3.1.2 层次性的概念 |
3.1.3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元素 |
3.2 研究内容与问题 |
3.2.1 研究内容 |
3.2.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 |
第4章 五年级教材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分布研究 |
4.1 研究对象与确定标准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确定教材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标准 |
4.2 判断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依据 |
4.2.1 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
4.2.2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需求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
4.3 五年级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分布情况 |
4.3.1 数与运算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
4.3.2 方程与代数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
4.3.3 图形与几何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
4.3.4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模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
4.4 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统计情况分析 |
4.4.1 频数汇总表 |
4.4.2 在教材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
4.4.3 在教材中占比高低的分析 |
4.4.4 在某一知识模块中占比高低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
5.1 学习新知的案例分析 |
5.1.1 缘由 |
5.1.2 教学设计 |
5.1.3 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段分析 |
5.1.4 案例小结 |
5.2 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 |
5.2.1 学生作业情况 |
5.2.2 学生访谈情况分析 |
5.2.3 跟进教学设计 |
5.2.4 教学片段分析 |
5.2.5 案例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教学建议与展望 |
6.1 基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建议 |
6.1.1 梳理教材的建议 |
6.1.2 设计教学的建议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2.1 研究反思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3 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3.1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 |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4 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4.1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原则 |
4.2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4.3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实施 |
4.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设计 |
5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实践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过程 |
5.4 研究测量工具 |
5.5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物学生发散思维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2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词汇 |
附录3 《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 |
致谢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5)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生命观念 |
三、结构与功能观 |
四、单元教学 |
五、单元教学设计 |
第二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 |
一、整体性 |
二、比较性 |
三、序列性 |
四、灵活性 |
第三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
一、钻研课标,明确要求 |
二、分析教材,洞察学情 |
三、设计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
四、分节设计,落实目标要求 |
五、选择评价方式,检测单元教学效果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学习理论 |
二、建构学习理论 |
三、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
第三章 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生物学单元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对象和方法 |
第三节 调查实施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测试 |
三、问卷调查 |
第四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第四章 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章的教材分析 |
一、新课标对《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章的内容要求 |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章中结构与功能观素材的分析 |
第二节 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的编制 |
一、单元教学目标 |
二、课时教学目标 |
第三节 单元教学设计策略选择与课时教学设计流程建构 |
一、单元教学设计策略选择 |
二、课时教学设计流程建构 |
第四节 案例设计 |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
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
第五章 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生物学单元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实践目的与假设 |
第二节 实践对象的选择与变量控制 |
第三节 实践材料 |
一、教学材料 |
二、测试材料 |
第四节 实践设计与实施 |
第五节 实践结果及分析 |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生物学单元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生物学单元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单元教学实践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6)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时代的需求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幼小衔接的需求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
1.2.3 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文本分析法 |
1.4.4 访谈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游戏化教学 |
2.1.2 教学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游戏理论 |
2.2.2 社会认知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设计 |
3.1.1 问卷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调查对象 |
3.1.3 问卷调查指标 |
3.1.4 问卷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
3.2 文本分析 |
3.2.1 文本来源 |
3.2.2 文本分析目的 |
3.2.3 文本分析维度 |
3.3 访谈调查设计 |
3.3.1 访谈调查目的 |
3.3.2 访谈调查对象 |
3.3.3 访谈调查提纲 |
3.3.4 访谈调查实施与资料分析 |
第四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调查结果 |
4.1.1 问卷结果统计 |
4.1.2 文本内容的分析 |
4.1.3 访谈数据分析 |
4.2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学设计前欠缺教学前端分析 |
4.2.2 游戏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偏离教学目标 |
4.2.3 游戏化环节设计不灵活 |
4.2.4 游戏化教学设计缺乏评价标准 |
4.2.5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
4.3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认知不深入 |
4.3.2 教师游戏化教学设计欠缺专业引领 |
第五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的改进对策 |
5.1 教学前端分析助力低年级游戏化教学设计 |
5.1.1 低年级游戏化教学前端分析构成要素 |
5.1.2 低年级游戏化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学前端分析 |
5.2 目标层级分解导向游戏化教学设计 |
5.3 游戏化环节设计融合低年级教学内容 |
5.4 游戏化教学评价设计促引教学过程 |
5.5 教师素养助推低年级游戏化教学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核心概念 |
(一)苗族文化 |
(二)课程整合 |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
(一)苗族文化课程 |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
四、文献综合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
一、样本学校深描 |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
(一)技术标准 |
(二)元数据规范 |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
(一)课程导航作用 |
(二)课程导航内容 |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
(五)智慧教学模式 |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的反思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
1.1.1 题目解读 |
1.1.2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3.1 问题提出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视角 |
1.5.2 研究思路 |
1.5.3 技术路线 |
1.5.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
3.2.1 企业缺位 |
3.2.2 浅层参与 |
3.2.3 差异显着 |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
3.3.1 教师参与少 |
3.3.2 协作程度浅 |
3.3.3 合作周期短 |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
8.4 本章小结 |
结语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9)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素养的意涵 |
(二) 核心的意涵 |
(三) 核心素养的意涵 |
(四) 学科核心素养的意涵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五、研究的内容 |
六、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的思路 |
(二) 研究的方法 |
七、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发展理论 |
(二) 多元智能理论 |
(三) 系统理论 |
第一章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缘考 |
第一节 语文学科特征导向下课程教学理念的局限与不足 |
一、“工具性”导向下课程教学理念的局限 |
二、“人文性”导向下课程教学理念的不足 |
第二节 语文素养导致“泛素养”和“大素养”问题出现 |
一、“泛语文素养”问题出现 |
二、“大语文素养”问题出现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学校探寻育人理念提供思路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抓手之一 |
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灵魂所在 |
第二章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涵分析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
第二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理路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依据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思路 |
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方式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容表述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内容表述 |
第四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关系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体”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两翼” |
第五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的要点分析 |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全体学生共有的素养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中要有学段意识 |
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落实中需要具体细化 |
第三章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依托—学科知识 |
一、学科大概念 |
二、学科知识结构 |
三、学科情景 |
第二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路径—学科活动 |
一、学科活动融合学科知识与体验和行动 |
二、学科活动联动并聚集学科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导条件—学科教师 |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 |
二、教师的教育素养 |
第四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保障—学科评价 |
一、确立以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命题理念 |
二、准确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
三、凸显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问题 |
第四章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理路 |
第一节 探求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育人目标 |
一、实现小学语文课程育人理念和核心素养的有效结合 |
二、实现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校教育哲学的合理对应 |
三、实现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校本化表达 |
第二节 构建落实目标的“一体多元”课程模式 |
一、“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基本内涵 |
二、“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建构思路 |
三、“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 |
第三节 探索“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实施理路及教学策略 |
一、“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实施理路 |
二、“一体多元”课程模式的教学策略 |
第四节 制定落实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策略 |
一、评价精准化 |
二、评价多维化 |
三、评价差异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初中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言研究 ——基于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挑战 |
1.2.2 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需要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内涵 |
1.4.2 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作用 |
1.4.3 语文课堂评价语言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4 已有研究的反思 |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重要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IRE课堂话语模式理论 |
2.1.2 冰山理论下的知识观 |
2.1.3 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教学观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 |
2.2.2 教学观与价值观 |
2.2.3 课堂话语 |
2.2.4 课堂评价语言 |
2.3 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分类 |
2.3.1 一般课堂评价语分类标准 |
2.3.2 本研究的评价语课堂观察量表 |
第3章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使用现状分析 |
3.1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评价语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3.2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使用情况的比较分析 |
3.2.1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评价语中“评价内容与技巧”的比较 |
3.2.2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评价语中“教学观”的比较 |
3.2.3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评价语中“价值观”的比较 |
3.2.4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评价语中“有效性”的比较 |
第4章 新手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新手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 |
4.1.1 教师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观念 |
4.1.2 评价语过于单一、冷漠和缺乏情感 |
4.1.3 评价语体现教师本位,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
4.1.4 评价语模糊甚至缺失 |
4.2 新手教师课堂评价语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
4.2.1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新课改理念落实尚有欠缺 |
4.2.2 课堂评价语言不丰富,语言素养有待提升 |
4.2.3 对课堂评价语的作用重视度不够 |
第5章 初中语文新手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改进策略 |
5.1 转变教学观念 |
5.2 新手教师要学会运用开放式评价模式 |
5.2.1 师生会话中多设计开放性的话题 |
5.2.2 师生会话中多采用开放性的对话方式 |
5.2.3 教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也应适当开放 |
5.3 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评价素养 |
5.3.1 清楚准确地表述观点 |
5.3.2 评价语言丰富多彩 |
5.3.3 评价语言幽默风趣 |
5.4 善于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二: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观察量表 |
致谢 |
四、试析课堂教学的“三维结构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习题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习题为例[D]. 曹安奇.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层次性分析的教学研究 ——以沪教版五年级为例[D]. 陈默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D]. 姜琦丽. 西南大学, 2021(01)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基于结构与功能观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李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化教学设计现状研究[D]. 包佳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9]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D]. 王喜斌. 宁夏大学, 2019(02)
- [10]初中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言研究 ——基于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D]. 喻千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