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人论文-史悦

北宋士人论文-史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宋士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游活动,《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北宋初期,政治文化生态

北宋士人论文文献综述

史悦[1](2019)在《北宋东京政治文化生态的一种透视——读梁建国《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作为承载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空间地理坐标,北宋都城东京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自古,文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渴望进入朝堂之上施展抱负的北宋文人们对京城的追逐、对仕途的眷恋从不曾停息。为了实现东京仕途梦,士人们不仅要提升自身实力,还需处理好人际关系。出身地方的寒士、进京赶考的学子、位高权重的京官,为了更好地立足于朝堂之上,会通过怎样的形式努力进入东京士人阶层并维系京师士人圈?拜读过梁建(本文来源于《华中国学》期刊2019年01期)

陈敏思[2](2019)在《北宋士人谐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谐语即我们日常所说的诙谐隐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其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谐语在北宋时期大规模地被士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应用;而士人作为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在生活中运用谐语的例子比比皆是,且相当一部分被当作文人雅士的生活趣事记录下来。无论是在官场作为、宴饮交游、亦或日常琐事中,都可以看到有关谐语的记载。通过对此类谐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北宋时期士人阶层的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北宋士人在日常生活、仕宦经历、社会交往中,经常使用谐语,因此从文献中发掘出的各类谐语,能够反映北宋士人生活的不同层面。北宋士人阶层运用的谐语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从文学体裁和修辞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成对话、对偶、(俳谐)诗歌等类型,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调侃、讽刺、劝诫等类型。从传播学角度而言,谐语对北宋士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史籍与文学典籍中所见的北宋士人谐语内容丰富,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兼具,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文学成就提供了大量材料。(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梁秀敏[3](2019)在《北宋中晚期应天府士人交游与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以地域为研究对象的北宋士人交游已有相关成果,但以应天府士人群体为中心的具体研究尚未展开。考察北宋中晚期应天府士人的交游与文学创作,可以多角度地呈现士人关系,了解不同身份背景下士人的交往及心态上的转变。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馀论叁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交代本文的写作缘起及研究意义,并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体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最后对本文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是正文,乃本文主体,由叁章组成:第一章以“睢阳五老”中的杜衍为中心展开交游与文学研究。首先,通过挖掘退居睢阳的杜衍与欧阳修、韩琦、苏颂等人的诗文往来,探究士人诗歌中蕴含的交谊温情;其次,通过对《睢阳五老图》及由此衍生的序文、题跋、唱和诗等的梳理,揭示“睢阳五老”的交游情形及交游集会对文学发展的促发之功;最后,剖析致仕后的杜衍在读书、习字中过着闲适生活,同时不忘治国济民的心境。第二章以致仕还乡之后的张方平为中心展开交游与文学研究。首先,从一直对张方平怀以师门之仪的苏轼展开研究,张方平之于苏轼恰如杜衍之于欧阳修,通过对师生情谊的探讨来揭示张方平致仕后的心境;其次,通过发掘张方平与苏辙、赵概、刘挚以及蔡挺、马默、滕元发诸人的交游唱和,揭示其交游群体的多样性;最后,分析张方平筑乐全堂后苏轼的多次造访以及苏轼对《乐全集》的编辑、裁汰,挖掘人物交往背后的系列文事活动。第叁章主要从南京鸿庆宫祠官群体展开研究。首先,介绍祠禄制度以及南京鸿庆宫独特的原庙地位;其次,细数历届提举或管勾鸿庆宫者,探究由“白髪祠官”构成的文学创作群体;最后,通过挖掘祠官群体中常年居睢阳的毕仲游及刘安世的人物交游情况,试图揭示退居祠官士人的不同选择和普遍心理。最后一部分是馀论。在馀论部分,首先分析这些赋闲、致仕的士人选择退居睢阳的原因,有乡土情缘、生活便易、政治考量、应天府尊学重教的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其次,提出“闲官文学”的概念,这些或致仕或奉祠的士人,在离开了权力中心之后,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游唱和及诗文创作。而从文学创作的题材来看,士人的闲居生活直接促成了田园诗、农事诗、村居诗的大量创作,一些颇具特色的地域景观与地方风物系列诗作,以及大量关于地方事务的各类文章频繁出现在士人作品中。最后,通过历时性分析,大致得出北宋中期到晚期应天府士人心态上的一个转变:由以天下为己任到耽溺佛老、书写自我。(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琴诗[4](2019)在《士人与社会——读《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释了梁建国的《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一书的主旨。作者按时序来构建篇章。"拜谒、走访、宴饮、雅集、送别"这五种活动。与宏达叙事的研究视角相比,反其道而行之,留意诸多的历史细节,客观的构建和展现了北宋东京士人在朝堂之外的生活状态,并通过考察士人交游最常见的五种方式,指出了具体时空下的士人活动与文化习俗、政治制度以及都市空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11期)

王继平,魏煌[5](2019)在《刻画“士人”群像,理解时代特征——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学科说到底是人的历史,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好一节历史课,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一直是历史学科研究者及一线教师长期推崇的方式,因而近些年来有关人物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就研究成果看,却较少见以"历史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章,本文拟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历史群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雅琦[6](2019)在《北宋党争背景下的士人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巩是北宋庆历名臣王素之子,叁槐王氏家族中唯一有着作流传的一位杰出人物,但在如今人们的视野中,他却常常以苏轼挚友的身份出现,对于王巩其人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研究更是论者寥寥。本文以王巩为中心,将与其有关的资料加以收集和整理,力求还原一个全面、真实的、作为北宋名臣之后、苏轼挚友的王巩,并对其笔记和诗文创作情况及价值做一番探讨,同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北宋中后期党争背景下的士人生活。王巩,字定国,生于1048年,卒于1117年。年轻时,“笃学力文,志节甚坚,练达世务,强力敢言”,因此被大臣吴充、冯京所器重。熙宁六年,王巩靠恩荫入仕,补为校书郎,自此开始了坎坷的官宦生涯,虽然一生在仕途上磕磕绊绊,史评其:“跌宕傲世,好臧否人物,其口可畏,以是颇不容于人,每除官,辙为言者所论,故终不显。”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仅几十字,但在其他人物传记中却时有出现。王巩与苏轼关系十分密切,既有政治上的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也有文学艺术上的共同爱好,二人不因境遇变化而始终如一的友情尤为人所称道。此外,二人在文学艺术方面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在诗歌上多有唱和。这种共同的兴趣爱好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苏、王二人在生活上的多重联系也是二人关系紧密的重要原因,苏轼兄弟与张方平情同父子,王巩作为张方平的女婿,无疑是其重要的联系纽带。同时,王巩作为苏氏蜀学的重要组成人员,与苏辙、黄庭坚等苏门其他人物也有深入的交往。王巩的诗集文集现已不存,仅能搜罗到诗十首,文十篇,但其创作风貌依然有迹可循。黄庭坚曾经为他的文集作序,序中说:“其为文章初不自贵珍,如落涕唾,时出奇壮语,惊天下士。……其作诗及他文章,不守近世师儒绳尺,规摹远大,比有为而后作,欲以长雄一世,虽未尽如意,要不随人后。”中肯地评价了王巩诗文的艺术风貌。王巩的笔记着作现存《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和《清虚杂着补阙》四部,这些笔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徐波[7](2018)在《北宋“复合型”士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集官僚、文士、儒生身份于一身的士人成为文坛主流,但在复合型士人在身份认同上存在差异,并对文学产生影响。在"古文运动"的大背景下复合型士人并举儒学复兴和诗文革新,"儒林"与"文苑"合流,从而欧阳修为代表的复合型士人主导文坛。复合型士人或倾向于文士或倾向于儒生的身份认同,导致士大夫群体内存在一定的身份对立与冲突。儒生排斥文士,宣扬"作文害道",压制"文人趣味";而文士对儒生较为包容,肯定儒生质实的文风。(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昌舒[8](2018)在《论北宋士人的“好名”:以欧阳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晚唐、五代以来的士风沦丧,面对北宋中期积弊丛生的社会现实,范仲淹、欧阳修等新型士人崇尚名节,追求功名。他们出身孤寒,没有门第支撑,却要挑战近百年形成的士风;位居中下层,却要挑战上层政治集团的治国方针,这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危险。然而,出于为国尽忠的坚定信念,他们虽屡遭贬黜而不悔。为了战胜反对者,他们将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小人之辨引入政见之争中,这成为此后北宋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王博[9](2018)在《文治秩序与士人主体——论北宋士大夫政治主体性之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朝君王奉行"以文治国",北宋士大夫在君主"礼遇"之下结合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而被塑造出以往士人所不具有的政治觉悟及政治诉求。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政治身份,即政治上的自我,得以建立,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政治主体意识。北宋士大夫更明晰自己应具有的政治主动性,更多地承担着家国复兴的重任,有着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家主人翁情怀。正是这种被赋予的政治主体地位,以及士大夫在政治参与中自觉强化的政治主体意识,双向地塑造出北宋士大夫的政治主体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昌舒[10](2018)在《北宋士人的“好议”之风及其消极影响——以欧阳修为个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中后期,集学者、文人、官员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登上政治舞台,喜好议论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欧阳修是第一批展现这一特征的典型。在政论中,他敢言、极言、能言,将文人、学者的各种优势充分发挥到对政事的议论中。这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其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议论过多、事无巨细都要论争,对于具体政事往往利大于弊。这也是其他类似士人的共同缺陷。欧阳修身历叁朝、长期身处重要位置,其主导的诸多政策对于此后北宋政坛的好议之风具有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北宋士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谐语即我们日常所说的诙谐隐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其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谐语在北宋时期大规模地被士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应用;而士人作为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在生活中运用谐语的例子比比皆是,且相当一部分被当作文人雅士的生活趣事记录下来。无论是在官场作为、宴饮交游、亦或日常琐事中,都可以看到有关谐语的记载。通过对此类谐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北宋时期士人阶层的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北宋士人在日常生活、仕宦经历、社会交往中,经常使用谐语,因此从文献中发掘出的各类谐语,能够反映北宋士人生活的不同层面。北宋士人阶层运用的谐语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从文学体裁和修辞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成对话、对偶、(俳谐)诗歌等类型,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调侃、讽刺、劝诫等类型。从传播学角度而言,谐语对北宋士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史籍与文学典籍中所见的北宋士人谐语内容丰富,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兼具,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文学成就提供了大量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宋士人论文参考文献

[1].史悦.北宋东京政治文化生态的一种透视——读梁建国《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J].华中国学.2019

[2].陈敏思.北宋士人谐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9

[3].梁秀敏.北宋中晚期应天府士人交游与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张琴诗.士人与社会——读《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J].新西部.2019

[5].王继平,魏煌.刻画“士人”群像,理解时代特征——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

[6].王雅琦.北宋党争背景下的士人生活[D].辽宁大学.2019

[7].徐波.北宋“复合型”士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学意义[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李昌舒.论北宋士人的“好名”:以欧阳修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9].王博.文治秩序与士人主体——论北宋士大夫政治主体性之形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李昌舒.北宋士人的“好议”之风及其消极影响——以欧阳修为个案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标签:;  ;  ;  ;  ;  

北宋士人论文-史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