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脑忘忧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症临床观察

健脑忘忧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症临床观察

一、健脑忘忧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欣然[1](2021)在《失眠症痰证的用药规律及化痰法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失眠症痰证的临床用药规律,并对运用化痰法治疗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失眠症痰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启发。方法:收集中药治疗失眠症痰证的中英文文献,对合格文献采集其基本信息、证候要素、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及干预措施、随机化分配方案隐藏、盲法等;并对合格文献中的证候要素及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探索;最后运用RevMan5.3软件对文献中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进一步明确临床疗效。结果:1.现代文献共纳入4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研究28篇,非随机对照研究14篇。共涉及处方50首,涉及相关药物102种,合计治疗患者1683例。28篇随机对照研究中,3篇为高质量研究,25篇为低质量研究。古代文献共纳入91首方剂,涉及133味中药。2.失眠症痰证古今文献的用药规律探索结果:现代文献中常用中药主要有半夏、茯苓、酸枣仁、竹茹、甘草、黄连、陈皮、枳实等,102味中药功效分类中安神药、清热药、化痰药、理气药四类中药占比较高,四类药物占比超过半数达63.85%,中药四气中以寒、温、平为首;古代文献的91首方剂中,共统计出133味中药,频次≥13的药物有20味,其中半夏频次最高,高达60次,治疗痰证失眠症常用中药以温寒平为主。古今文献中五味均以甘、苦、辛为多,归经均以脾胃、心、肺、肝为主;现代文献中三项关联表显示,陈皮、茯苓-半夏,陈皮、竹茹-半夏,枳实、茯苓-半夏为主要配伍,古代文献中两项关联表显示半夏-秫米,半夏-竹茹、炙甘草-大枣、半夏-陈皮等为主要配伍。温胆汤为现代文献治疗失眠症痰证的基础方,而温胆汤及安神定志丸是古代文献治疗失眠症痰证的基础方。临证加减时痰热证则加入竹茹、珍珠母、黄连、黄芩等;痰瘀证时介入郁金、丹参等;痰证兼阴虚证时加入化痰滋阴之品,如酸枣仁、远志、生地黄、白芍之品;痰证兼气滞证时加入理气化痰,行气导滞之品,如柴胡、陈皮、栀子等。3.化痰法治疗失眠症痰证的Meta分析结果:对28篇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病例2597例,I2=26%,P=0.11,提示各研究间同质性良好,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ORM-H=3.66,95%CI[2.94,4.57],结果有统计学差异(Z=11.51,P<0.00001)。依据证候要素划分亚组并进行亚组分析,发现痰热证组(I2=0%,P=0.59)、痰瘀证组(I2=0%,P=0.85)、痰兼阴虚证组(I2=31%,P=0.23)、痰兼气滞证组(I2=33%,P=0.22),各亚组之间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痰热证组(合并OR M-H=4.39,95%CI[3.34,5.78]),痰瘀证组(ORM-H=4.03,95%CI[1.73,9.39]),痰兼阴虚证组(合并ORM-H=3.48,95%CI[1.97,6.14]),痰兼气滞证组(合并ORM-H=8.96,95%CI[3.20,25.12]),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痰热证组(Z=10.55,P<0.00001),痰瘀证组(Z=3.22,P=0.001),痰兼阴虚证组(Z=4.31,P<0.0001),痰兼气滞证组(Z=4.17,P<0.0001)。结论:中药治疗失眠症痰证及其兼证疗效确切,治疗痰证失眠药物以理气化痰为主,辅以安神药,药性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以调畅气机,交通阴阳,同时随证加减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滋阴养血、理气健脾等药物辨证施治可取得更好疗效。

刚丽丽[2](2021)在《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近年来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患病率不断地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受到严重影响,为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疗效显着且安全无依赖性的治疗方案。从古至今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失眠都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针刺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的方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董氏奇穴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特色针法,治疗特色是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能促进失眠患者睡眠恢复;耳尖放血有清肝泻火,活血化瘀,解郁安神的作用,这两种中医特色疗法有机结合,能有效的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产生更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论文由文献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两部分组成,评价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方案的临床可行性与疗效优势,为以后的科研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一:目的:通过对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系统评价董氏奇穴对照普通针刺、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等其他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常用的有效穴位,发现既往研究中的不足。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至2020年9月15日,检索文献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按照Cochrane标准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同时提取治疗方法、常用穴位、有效率、安全性等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使用R(version 4.0.2)软件Meta包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获取结论。结果: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治疗失眠症的RCT研究,共纳入病例1128例,本研究中涉及穴位共24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前7位主穴分别是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肾关)、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其中有12项研究讲述了随机试验方法,纳入的13篇文献均未明确描述分配隐藏,没有文献明确报告具体盲法,纳入文献中有6篇提及脱落病例情况及处理措施。Meta分析结果:1.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纳入研究的13篇文献均报告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更好。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的影响治疗组的PSQI总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PSQI总分;治疗组在改善入睡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缩短入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效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能显着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时间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睡眠时间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的日间功能障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日间功能。3.发表偏倚结果显示漏斗图呈正态分布,分布相对集中,形态对称,表明纳入的文献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极小。结论:董氏奇穴针法治疗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等方面优于其他疗法。可能的有效穴位为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研究二: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观察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总结最佳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将纳入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或普通针刺治疗,总疗程28天。通过记录睡眠日记监测睡眠情况,分别在治疗第1天、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状况评估;分别于治疗第1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多导睡眠图监测(PSG)、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睡眠相关指标评估,同时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血清褪黑素(MT)含量,统计评价各项指标的变化,多时点、多角度观察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与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两组间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基线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前PSQI、SRSS等量表总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脱落病例共5例,其中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组1例,常规针刺组4例。2.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SQI各因子积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显着降低对照组(P<0.01,P<0.05)。3.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更显着。4.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睡眠时间、S2、SWS、NREM、REM时间均有所延长(P均<0.05),且治疗组延长时间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睡眠效率均有所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入睡时间均有所缩短(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S1均有所延长(P均<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延长(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觉醒次数均有所减少(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其他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检测褪黑素(MT)水平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褪黑素水平均有所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褪黑素水平升高更显着(P<0.05)。治疗前后检测5-HT水平变化,治疗组5-HT水平有所升高(P<0.05),对照组5-HT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对5-HT含量的改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SL与PSG客观监测SL比较均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TST与PSG客观监测的TST比较均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显着,该治疗方案能减轻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缩短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并使患者的日间功能得到恢复,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2.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董氏奇穴与耳尖放血各自本身具有改善睡眠的临床疗效,两者联合应用,存在叠加协同作用,比普通针刺更具优势。3.从治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针刺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改善睡眠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MT、5-HT水平有关。

佟梁[3](2020)在《通督安神针刺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通督安神针刺法和归脾汤为主的经验方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应用与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2例失眠患者。按照1:1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编号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予归脾汤为主的经验方治疗,一剂分二次服,于每日中午11-13时之间、夜间7-9时之间用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通督安神法针刺治疗。连续治疗5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采用失眠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及患者记录睡眠日记的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中医症状积分表评价患者心脾两虚症状情况。对所得数据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本课题共观察6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对照组及治疗组均有1例患者因自身原因未能完成治疗,最后纳入统计学分析的病例数为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1.病例一般资料和基线数据可比性分析: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基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0.05,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以及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数据分析: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在PSQI评分中有关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障碍方面无显着异(p>0.05),但在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以及总分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均满足p<0.05);患者记录睡眠日记中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医症状积分表评分中有关失眠、心悸、神疲乏力症状以及总分比较存在差异(p<0.05),其余症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归脾汤为主的经验方能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整体睡眠质量和中医的心脾两虚症状。2.通督安神针刺法能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提高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延长睡眠时间以及改善患者失眠、心悸、神疲乏力的症状。3.加用通督安神针刺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归脾汤为主的经验方,可于临床中进一步试用。

胡桂娟[4](2019)在《火针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火针疗法治疗失眠(心肾不交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本疗法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提供一套有效的火针治疗失眠(心肾不交型)的解决方案。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应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到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并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成果:1.基线比较:治疗前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PSQI总分、SAS量表总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者之间可以进行分析比较。2.PQSI评分量表总分: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经过4周治疗后,将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PSQI总分治疗之前与之后的差值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种方法均可改善失眠(心肾不交型)患者的PSQI总分,且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在改善PQSI总分方面比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优越。3.SAS评分:经过4周治疗后,将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SAS总分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种方法均可改善失眠(心肾不交型)患者的SAS评分,且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比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在改善失眠(心肾不交型)患者的SAS评分方面更有优势。4.临床疗效:经过4周的临床治疗后,对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及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经过火针+常规针刺治疗后,33例失眠(心肾不交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定中有6例符合痊愈,15例符合显效,达到有效水平有8例,其中4例的临床总疗效被评定为无效,可见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9%;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后,33例失眠(心肾不交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定中仅有3例符合痊愈,9例符合显效,有效的多达数13例,经治疗后被评定为无效有8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5.8%。两组临床总疗效采取非参数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常规针刺组)的高。说明火针疗法对于治疗失眠(心肾不交型)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比常规针刺有优势。结论: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对于治疗失眠(心肾不交型)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而言,治疗组(火针+常规针刺组)的临床总疗效比对照组(常规针刺组)的高;且对于改善失眠(心肾不交型)患者的睡眠情况和焦虑症状方面,火针疗法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故火针疗法是治疗失眠(心肾不交型)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沈碧胜[5](2018)在《健脑安神胶囊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脑安神胶囊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血清中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失眠的可能机制。方法:本课题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其中,健脑安神胶囊组患者每天服用3次健脑安神胶囊,每次5粒,枣仁安神胶囊组患者每天临睡前半小时服用5粒枣仁安神胶囊,艾司唑仑组患者每天临睡前半小时服用1片艾司唑仑片。共干预4个疗程(28天)。干预前后观察三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PSQI)、中医症候量表积分、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的改变情况,通过数据收集及整理进行分析,从而评价三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结果:(1)疗效评估:①临床总疗效:经4个疗程治疗后,健脑安神胶囊治疗组、枣仁安神胶囊对照组及艾司唑仑片对照组临床总疗效分别为86.67%、83.33%、90.00%,组间经卡方检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中医症候疗效:经4个疗程治疗后,健脑安神胶囊治疗组、枣仁安神胶囊对照组及艾司唑仑片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分别为93.33%、90.00%、66.67%,组间经卡方检验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1、健脑安神组与枣仁安神组:P>0.05;2、健脑安神组与艾司唑仑组:P<0.05;3、枣仁安神组与艾司唑仑组:P<0.05;说明:三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健脑安神组与枣仁安神组在改善中医症候相仿且优于艾司唑仑组。(2)疗效性指标评估:①PSQI积分:治疗前,三组患者PSQI各因子积分及总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患者PSQI各因子积分及总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三组患者PSQI各因子积分及总分在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②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治疗前,三组患者各中医症状积分及总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患者在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及心悸健忘症状积分上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面色少华、两目干涩、爪甲无华症状积分上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进一步使用SNK和LSD法进行两两比较,其中:健脑安神组与枣仁安神组比较(P>0.05),健脑安神组与艾司唑仑组比较(P<0.05),枣仁安神组与艾司唑仑组比较(P<0.05),说明健脑安神组与枣仁安神组在改善患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面色少华、两目干涩、爪甲无华症状优于艾司唑仑组,但健脑安神组与枣仁安神组效果相仿。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在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及心悸健忘症状积分上经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而在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面色少华、两目干涩、爪甲无华症状积分上,健脑安神组及枣仁安神组组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而艾司唑仑组组内比较无差异性(P>0.05)。③实验室检查: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清GABA、Glu含量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GABA、Glu含量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三组患者血清GABA、Glu含量水平在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3)肝肾功能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肝肾功能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P>0.05),均无明显差异性;三组患者肝肾功能水平在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P>0.05),均无明显差异性,提示三组治疗后均未对患者肝肾功能造成明显改变。结论:1.健脑安神胶囊能降低PSQI各因子积分及总分,可提高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有效地改善患者睡眠状况。2.健脑安神胶囊能降低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有效地改善中医症状(如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面色少华、两目干涩、爪甲无华方面),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3.健脑安神胶囊可增加患者血清中的GABA及减低Glu的含量,其治疗失眠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两者水平调节有关。4.健脑安神胶囊在治疗过程中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对治疗失眠症是一种可靠且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马学竹,陈锹发,李秋艳,张玮乐[6](2016)在《中医药治疗老年性失眠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疗法治疗老年性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检索美国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 Fang Data、VIP、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8月31日,纳入中医药疗法治疗老年性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改良Jadad量表共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 Man5.3软件对临床异质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采用"倒漏斗图"显示。结果:共收集中医药治疗老年性失眠文献1752篇,经过严格初筛和阅读全文,纳入68篇以中文发表的RCT(n=6374,其中治疗组n=3299,对照组n=3075),3篇为高质量文献,20个研究报告了随机分组方法。结果显示,中医药疗法干预老年性失眠在临床总体症状的改善、减少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等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OR=3.42;95%CI:[2.96,3.95];P<0.00001)。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老年性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基于研究的局限,本次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今后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的随机对照试验,为中医药疗法在老年性失眠的诊疗及疗效评价提供循证支持。

刘晓萌[7](2014)在《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失眠作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中西医治疗失眠均着眼于镇静催眠,然而西医存在明显副作用并且长期疗效证据不足,中医方药众多并且疗效证据不足。临床上失眠的反复发作与异常情绪常相互伴随,并且一些针对失眠的方药研究显示从肝论治失眠确有疗效,提示从肝论治失眠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本研究首先从中医病机和西医发病的角度为从肝论治失眠寻找理论基础,之后一方面采用系统评价手段分析从肝论治失眠的临床有效性,为从肝论治失眠寻找临床证据;一方面采用电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从肝论治方治疗失眠的作用靶点,为从肝论治失眠寻找实验室证据。最终使从肝论治失眠理论应用于临床有据可依。方法1文献研究研究一:全面检索从肝论治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病例报告、病例分析文献的数据库。统计近20年每年临床研究各设计类型的数量。研究二:选取研究一数据库中的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制作资料提取表以采集基本信息、设计类型、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文献信息,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文献质量。研究三:根据伴随精神性疾病、中医证型、干预及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将研究二中纳入的文献划分为不同亚组,并采用RevMan5.0软件在异质性允许的条件下对从肝论治失眠疗效进行meta分析。研究四:选取研究一数据库中的从肝论治失眠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制作资料提取表以采集基本信息、设计类型、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文献信息。根据伴随精神性疾病、中医证型、结局指标将纳入文献划分为不同亚组,并采用RevMan5.0软件在异质性允许的条件下对从肝论治失眠疗效进行meta分析。2实验研究研究一:以空白血清为对照,采用HPLC测定从肝论治方四逆散含药血清的固有成分,并比较4个不同批次含药血清的成分差异。研究二:根据Springer protocol,采用新生24h内SD大鼠培养皮层神经元,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生长状态,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培养12d的细胞进行神经元鉴定。研究三:原代培养SD大鼠皮层神经元培养至第7-12d,分别加入对照组血清、四逆散组血清,使血清终浓度为10%,继续培养3h和24h后,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GABA诱导的IGABA,描绘浓度-效应曲线、计算IGARA衰减时间常数。研究四:原代培养SD大鼠皮层神经元培养至第7-12d,分别加入对照组血清、四逆散组血清、归脾汤组血清,使血清终浓度为10%,继续培养24h后分别提取细胞膜蛋白及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蛋白质中GABA.受体α1、α2、α3、α5亚基的含量。结果1文献研究研究一:最终纳入977篇从肝论治失眠临床研究文献,其中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占17.81%,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占1.23%,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占5.42%。从肝论治失眠临床研究文献发表数量从1993年的9篇逐渐增多至2013年的103篇,其中,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从2003年的4篇增至2013年的28篇,同比增幅达600%。研究二:最终纳入186篇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伴随疾病、证型分布以及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的选择可以良好的代表临床上的失眠患病人群,外部真实性良好。从随机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隐藏、盲法应用、结局损耗四方面判断,93.55%的文献存在高偏倚风险,内部真实性较差研究三:(1)伴有更年期失眠:肝郁气滞证、肝阴亏虚证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或从他脏论治中药组。(2)伴有亚健康失眠:肝郁气滞证、肝郁化火证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或安慰剂组。(3)伴有抑郁症失眠:无特定证型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4)伴有焦虑症失眠:无特定证型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从他脏论治中药组。(5)原发性失眠:无特定证型从肝论治中药组或联合西药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从他脏论治中药组或安慰剂组;肝郁气滞证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或从他脏论治中药组;肝郁化火证从肝论治组中药或联合西药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或从他脏论治中药组;肝阴亏虚证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或从他脏论治中药组。(6)未知伴随精神性疾病失眠:肝郁气滞证、肝郁化火证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或从他脏论治中药组。研究四:最终纳入111篇从肝论治失眠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文献,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伴随疾病、证型分布以及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的选择可以良好的代表临床上的失眠患病人群,外部真实性良好。内部真实性无法判断。与治疗前相比,各亚组从肝论治后量表评分均显着降低。2实验研究研究一:4份四逆散含药血清的9个特有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RSD均在1%以内,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证明不同批次血清成分比较稳定。但相对峰面积RSD最高达61.041%,证明不同批次血清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研究二:采用classⅢβ-Tubulin抗体进行神经元鉴定显示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纯度较高。显微镜观察提示神经元培养至7-12d活性最好,细胞胞体饱满,光晕明显,分布均匀,神经网络初步形成,适宜进行膜片钳实验。研究三:经四逆散含药血清孵育后:(1)可增强GABA与GABAA受体的亲和力,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该作用有所减弱,但GABAA受体对低浓度GABA的敏感性有所增强。(2)可延缓GABAA受体进入失活。但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该作用有所减弱。(3)皮层神经元细胞膜上GABAA受体的数目增多,并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该作用有所增强。研究四:(1)经四逆散含药血清孵育后,皮层神经元总蛋白中α1亚基含量显着升高,α5亚基含量显着下降;皮层神经元膜蛋白中α2、α3亚基含量显着升高,α5亚基含量显着下降。(2)经归脾汤含药血清孵育后,皮层神经元总蛋白中α1亚基含量显着升高;皮层神经元膜蛋白中α1、α3亚基含量显着升高,α5亚基含量显着下降。(3)皮层神经元膜蛋白中α1、α2亚基含量四逆散组和归脾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1文献研究与对照组和治疗前相比,从肝论治失眠部分结局指标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由于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干预措施方案不统一;结局指标中定性指标标准模糊客观性欠佳,定量指标在计算显效、无效的患者例数时标准不一,甚至未进行计算,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变量合并效应量检验,最终均影响亚组meta分析结果临床意义的解释。要证实从肝论治失眠的临床有效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临床对照试验。2实验研究从肝论治方通过增强GABAA受体对GABA的亲和性;延缓GABAA受体的失活;提高细胞膜上GABAA受体的表达,增强GABAA受体介导的mIPSP,起到神经元抑制,从而可能改善失眠。从肝论治方通过增加神经元总蛋白中α1亚基含量起到镇静催眠作用;通过增加神经元膜蛋白α2、α3亚基含量起到抗异常情绪作用;通过降低神经元总蛋白和膜蛋白中α5亚基含量避免记忆损害。与所隶属课题中的整体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相互印证,从不同角度证实从肝论治方治疗失眠的有效性。

蔡昕宏[8](2013)在《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失眠症为多种原因导致的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的一类疾病。轻者入睡困难或睡不酣、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得入眠,多伴有头晕、头痛、神疲、健忘等症状;失眠能导致人体免疫力、记忆力下降,产生焦虑、抑郁或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还容易诱发高血压、神经衰弱,妨碍社会活动,甚至造成猝死,已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高发病率疾病之一。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失眠症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比较调任通督针法结合四逆散和单纯四逆散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评价针药结合与单纯中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各自优势,从而对调任通督针法结合四逆散做初步探讨,为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治法。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3月在博爱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临床教研中心(沙田)就诊的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入调任通督针法加四逆散针药结合组和四逆散组。针药结合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0-60岁,平均42.3±5.2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15.8士1.5,中医症候总积分25.1±3.8。中药对照组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21-60,平均41.2±4.8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15.8±1.6,中医症候总积分25.2±-4.1。调任通督针法重用任督脉腧穴,穴位选用:百会、神庭、关元、气海、三阴交、神门、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以调和阴阳为法,结合时间医学,循经气流注次序,隔日针刺治疗一次,于上午9-11点(巳时)这段时间治疗,每次30分钟,总疗程4周。中药处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0g,炙甘草10g,白术10g,茯苓15g,素馨花10g;水煎服,每天1剂,1周服5天,休息2天,1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观察评定疗效。在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症候积分评定,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各睡眠因子评分值变化。成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各组的临床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有差别:针药结合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中药组。治疗2周后,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76.7%,中药组为36.7%。治疗4周后针药结合组临床痊愈率为63.3%,显效率20.0%,好转率13.3%,总有效率96.7%。中药组临床痊愈率为33.3%,显效率23.3%,好转率23.3%,总有效率80.0%。量表分值变化:治疗4周后两组的PSQI总分,中医症状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针药结合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11.8±2.5,中医症候总积分11.6±3.2;中药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14.8±1.7,中医症候总积分16.5±4.0。针药结合组与中药组比较,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催眠药物这几个因子的分值下降明显(P<0.01)。针药结合组较中药组,在改善入寐困难、早醒、多梦、胁肋胀痛、腹胀腹痛、便溏不爽方面更有优势。提示针药结合较单纯中药能更全面地改善睡眠情况。结论:调任通督针法结合四逆散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四逆散,能更快取得疗效,令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较全面地改善,有临床推广价值。针药并用,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有机的结合,将两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运用,以发挥针灸得效快速、施行便捷和中药疗效稳固、全面调治的优势,达到更好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王飞雪[9](2012)在《针刺治疗虚证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失眠(insomnia)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是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属中医学“不寐”范畴。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患,长期的慢性失眠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症多采用镇静催眠药物,但药物治疗近期疗效好,停药后易反复,且有副作用,长期服用容易产生成瘾性和耐受性。近年来,针灸疗法在该病的治疗上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国内各针灸医家曾在多方面论述针灸对该病的治疗,其中包括头针、体针以及针药结合等方法。我的导师陈枫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以针刺申脉、足三里、阴陵泉组穴治疗虚证顽固性失眠,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取穴更少,操作简单,疗效更为显着,但是此经验尚未公开发表,也无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对针刺申脉、足三里、阴陵泉组穴治疗虚证顽固性失眠进行临床观察研究,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冀明确此组穴的特点及优势,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可靠的循证学证据。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虚证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33例和对照组(B组)33例。试验组采用经验组穴针刺疗法,取双侧申脉、足三里及阴陵泉;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取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min;每周一至周五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两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病例筛选入组后于治疗前1天,治疗后2周、4周,疗程结束后2周、1个月、3个月共6个时间点,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进行疗效观察,观察两组间的疗效变化的差异,以及各组治疗前后自身症状评分的变化,以SPSS17.0统计治疗前后的数据,并记录病人的起效时间、安全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等,以确定治疗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间疗效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73%;2、两组间进行比较,治疗前后PSQI总分均有明显的下降,经过t检验,两组间PSQI总分差值具有极显着差异性(P<0.01),说明试验A组对失眠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B组;3、两组间进行比较,治疗前后PSQI各成分得分均有所下降,经过t检验,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差异不大(三成分均有P>0.05);对睡眠时间(P<0.05)、睡眠效率(P<0.01)和日间功能障碍(P<0.01)的改善,试验A组优于对照B组;4、两组间进行比较,治疗2周后,患者PSQI总分均有下降,两种治疗方法对于睡眠的改善情况没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疗效均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SQI总分的下降程度相比较(P<0.01),具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试验A组总分均数低于对照B组总分均数,说明试验A组明显优于对照B组;5、两组自身比较,经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治疗前后试验A组中每个成分的得分的差值均具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值(6个成分均有P<0.01),说明试验A组能显着改善失眠的症状;对照B组中5个成分的P值均有P<0.01,具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其中E成分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对照B组亦能有效改善失眠的症状。6、随访后患者PSQI总分和治疗后总分的差值相比较,经过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计分均有下降,说明两组患者对失眠的治疗均有一定的远期治疗效果;7、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治疗的66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未出现异常变化,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良好。研究结论:1、针刺申脉、足三里、阴陵泉组穴以及常规针刺治疗均可显着改善虚证顽固性失眠的各项参数;2、针刺申脉、足三里、阴陵泉组穴治疗虚证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组,并有一定的远期治疗效果;3、针刺申脉、足三里、阴陵泉组穴治疗虚证顽固性失眠有良好的安全性。

高尚社[10](2012)在《中医药治疗失眠近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眠是一组常见的睡眠障碍,以生理、心理性失眠最为常见,长期失眠会给人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或严重的意外事故。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正常人可以偶尔发生,持续性出现失眠症状大多是疾病的表现。关于失眠的定义,范新刚等认为

二、健脑忘忧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脑忘忧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失眠症痰证的用药规律及化痰法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眠症痰证的理论基础及历史沿革
        1 广义之痰与狭义之痰
        1.1 古代对“痰”的认识
        1.2 现代对“痰”的认识
        小结
        2 从痰论治失眠的历史沿革
        2.1 古代医家从痰论治失眠的临床经验用药
        2.2 现代医家从痰论治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2.3 化痰法的内涵与外延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失眠症药物临床研究现状
        1 治疗失眠症药物的临床研究现状
        1.1 治疗失眠症西药的临床研究现状
        1.2 治疗失眠中成药的临床研究现状
        2 关联规则分析是研究临床用药规律的重要工具
        3 Meta分析是明确临床用药疗效的重要证据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失眠症痰证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化痰法的Meta分析
    前言
    1 古代治疗失眠症痰证用药规律探索
        1.1 资料来源
        1.2 纳排标准
        1.3 药物名称规范
        1.4 数据提取
        1.5 统计方法
        1.6 结果
        小结
    2 现代治疗失眠症痰证用药规律探索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4 文献检索
        2.5 文献检索策略
        2.6 文献的筛选和提取
        2.7 统计学方法
        2.8 结果
        小结
    3 基于化痰法治疗失眠症痰证疗效Meta分析
        3.1 研究对象
        3.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3.3 文献检索
        3.4 文献检索策略
        3.5 文献的筛选与提取
        3.6 统计学方法
        3.7 纳入文献检索结果
        3.8 基本信息统计
        3.9 文献的质量评价
        3.10 Meta分析结果
        小结
    4 技术路线
结论
    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1.1 纳入失眠症痰证文献的基本特征
        1.2 失眠症痰证文献中随机对照研究的基本特征
    2 古代文献用药规律探索
        2.1 中药频次统计
        2.2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
        2.3 关联规则分析
        2.4 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3 现代文献用药规律探索
        3.1 中药频次及功效统计
        3.2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
        3.3 关联规则分析
        3.4 聚类分析
    4 基于化痰法治疗失眠症痰证的Meta分析与方药基本信息
        4.1 Meta分析
        4.2 方药基本信息
讨论
    1 失眠症痰证文献用药规律的探讨
        1.1 理气化痰为基,辅以安神之品
        1.2 寒清热温化饮,辛开苦降调气机
        1.3 失眠症痰证的核心药物及临证加减
    2 化痰法治疗失眠症痰证疗效的Meta分析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2. 传统医学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在失眠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 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本研究结论及对未来临床研究的指导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通督安神针刺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医药辨证论治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火针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失眠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一、失眠的定义
        二、失眠的病因
        三、失眠的发病机制
        四、失眠的治疗
    第二节 失眠在祖国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一、失眠的病因
        二、失眠的中医病机认识
        三、失眠中医治疗的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试验方法
        四、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治疗结果与分析
        三、安全性
        四、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对心肾不交型失眠的认识
    第二节 火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第三节 穴位选择依据
    第四节 选题及所使用量表依据
        一、选题目的
        二、使用PSQI评分量表的依据
        三、使用SAS评分量表的依据
    第五节 结果分析
        一、基线资料比较
        二、治疗后PSQI评分、SAS评分比较
        三、临床疗效分析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健脑安神胶囊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方法
        2.6 伦理审批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三组患者性别结构比较
        1.2 三组患者年龄结构比较
        1.3 三组患者病程结构比较
    2 治疗结果比较
        2.1 三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2.2 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积分比较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比较
        2.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ABA、Glu含量水平比较
        2.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
    3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健脑安神胶囊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1.1 基线资料及安全性分析
        1.2 PSQI量表及临床疗效分析
        1.3 中医症候量表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1.4 神经递质GABA、Glu分析
    2 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
    3 心肝血虚与失眠的关系
        3.1 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中医基础理论
        3.2 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4 健脑安神胶囊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立论依据
        4.1 健脑安神胶囊的组方原则及配伍意义
        4.2 健脑安神胶囊中各方药的现代研究
    5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表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 临床观察表
附录四 致谢
附录五 个人简介

(7)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西医对失眠的诊断与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现代医家对失眠的辨证论治思路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从肝论治失眠理论的中医阐释
    2 从肝论治失眠理论的西医阐释
    3 从肝论治失眠理论的验证思路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从肝论治失眠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二 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质量评价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三 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疗效的系统评价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四 从肝论治失眠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疗效的系统评价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文献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含药血清的制备及HPLC指纹图谱建立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二 SD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及鉴定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三 四逆散含药血清对SD大鼠皮层神经元GABA_A受体介导的Cl~-电流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四 四逆散含药血清对SD大鼠皮层神经元GABA_A受体不同α亚基蛋白表达量及部位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研究小结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一 纳入186篇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特征
附表二 纳入186篇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附表三 纳入111篇从肝论治失眠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研究特征
参考文献

(8)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1 古代中医对失眠机制的理解
        1.2 失眠的病因病机
        1.3 失眠的辨证分型
        1.4 失眠的论治
        1.5 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失眠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2.1 针药结合
        2.2 单纯针灸
        2.3 时间针法
        2.4 中药治疗
        2.5 治疗失眠的特色疗法
        2.6 综合治疗
    3. 西药治疗
第二章 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1. 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实验
        1.1 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一般资料
        1.4 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讨论部分
    1. 立论
    2. 调任通督针法
        2.1 调任通督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
        2.2 调任通督针法方义
        2.3 调任通督针法的临床研究
        2.4 处方穴位
        2.5 针刺时间和次序
        2.6 处方优化
    3. 四逆散
    4. 针刺操作
    5. 课题有关问题和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今后研究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针刺治疗虚证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失眠的中医治疗概况
        一 失眠的病因病机
        二 失眠的中医治疗
        三 研究现状与展望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失眠的西医治疗概况
        一 失眠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 失眠的评估和诊断
        三 失眠的治疗
        四 研究现状及展望
        综述二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前言
    二 病例选择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三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计算及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治疗周期及观察时点
        4 观察指标
        5 安全性检查
        6 病例脱落与依从性
        7 数据采集及分析
        8 总体疗效评价
    四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基线比较
        3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4 随访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 课题设计
        1 病因病机分析
        2 选穴依据
        3 对照组选择
    二 研究结论
        1 组间比较
        2 自身比较
        3 远期疗效
        4 安全性评价
    三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医药治疗失眠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六淫论
    1.2 心脾两虚证
    1.3 心肾不交论
    1.5 内伤情志论
    1.6 痰热内扰论
    1.7 心脑亏虚论
    1.8 胃气不和论
    1.9 瘀血内结论
2 治疗大法
    2.1 中医汤剂治疗
    2.11 益气养血 两调心脾
    2.12 补血养心 滋肾养肝
    2.13 活血祛瘀 宁心安神
    2.14 疏肝解郁 宁心安神
    2.15 行气化瘀养心安神
    2.16 滋阴和阳 清热除烦
    2.17 活血祛瘀 滋补肝肾
    2.18 健脾和胃 安神定志
    2.19 交通心神 安神定志
    2.10 清心化痰 除烦安神
        2.1.11 清心疏肝 养血安神
        1.1.12 养心除烦 安神定志
    2.2 中医针刺疗法
    2.3 中药穴位贴敷
    2.4 中药治疗法
    2.5 中医推拿疗法
    2.6 中医综合疗法
    2.7 中医辨证施护
3 小结

四、健脑忘忧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失眠症痰证的用药规律及化痰法的Meta分析[D]. 赵欣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D]. 刚丽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通督安神针刺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 佟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火针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桂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健脑安神胶囊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及相关机制研究[D]. 沈碧胜. 贵阳中医学院, 2018(05)
  • [6]中医药治疗老年性失眠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A]. 马学竹,陈锹发,李秋艳,张玮乐. 国际中医心理学与睡眠医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6
  • [7]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 刘晓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针药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 蔡昕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针刺治疗虚证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观察[D]. 王飞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中医药治疗失眠近况[J]. 高尚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02)

标签:;  ;  ;  ;  ;  

健脑忘忧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症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