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信息编码论文-余超,田磊,张书航,姚洋

神经信息编码论文-余超,田磊,张书航,姚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信息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海马,放电波幅

神经信息编码论文文献综述

余超,田磊,张书航,姚洋[1](2019)在《疏肝调神针灸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致睡眠障碍大鼠海马区异常神经信息编码时空模式及受损神经元超微结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疏肝调神针灸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致睡眠障碍大鼠海马区异常神经信息编码时空模式及受损神经元超微结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叁组,观察组、模型组与正常组,每组各15只,观察组与模型组大鼠制备PTSD模型,钻颅法埋置电极并记录大鼠非快速动眼睡眠期(NREMS)及快速动眼睡眠期(REMS)时间,检测大鼠海马CA3与CA1区域内神经元的放电波幅数值及超微结构状况。结果:模型组大鼠NERMS及REMS潜伏期比正常组上升,观察组比模型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波幅数值比正常组下降,观察组比模型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调神针灸法可显着改善PTSD睡眠障碍大鼠的睡眠质量,逆转其海马区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恢复神经元细胞结构。(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06期)

谢远俊[2](2017)在《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记忆作为暂时性保持和操作信息的记忆系统,是许多高级认知功能如推理、决策等的认知枢纽。但研究者很少关注工作记忆的多感觉信息加工机制。本研究利用行为学、电生理学和脑影像学等多种研究手段,依据经典的工作记忆延迟匹配范式,以具有生态学效度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为实验材料,系统地探讨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的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1.行为学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促进随后的记忆提取。语义一致性多感觉信息编码条件的记忆提取速度明显快于单个感觉通道信息编码条件,而且也快于听觉刺激或视觉刺激与中性刺激配对的编码条件。2.在电生理学研究中,通过相同的研究范式收集被试在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阶段的脑电数据。事件相关电位分析显示在多感觉信息编码早期阶段出现与注意相关的成分如N1/P2(多感觉通道刺激出现的前200毫秒),迭加效应分析指出在多感觉信息编码后期阶段发生信息整合(多感觉通道刺激出现的230毫秒之后)。3.进一步的脑影像学研究结果揭示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激活注意相关的大脑皮层。BOLD信号的迭加效应分析指出多感觉信息整合涉及分布式的大脑神经网络,包括顶叶皮层的角回和右侧前楔叶、前额叶皮层的右侧额上回和前扣带回,以及感觉联合皮层如左侧枕中回、右侧颞上回等。贝叶斯动态因果模型的分析显示这些大脑区域以相互协同和分层组织的方式参与到整合过程。4.ERP和fMRI数据融合分析发现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早期阶段出现的成分主要源于背侧注意网络。在后期阶段的多感觉信息整合过程中,大脑的激活模式呈现出时间动态性特征,表现出从感觉皮层向高级联合皮层汇聚的趋势。总的来说,我们通过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的认知神经机制,综合各项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具有记忆提取优势。2.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阶段发生信息整合。3.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涉及到不同的大脑功能性神经网络。4.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加工阶段:早期的注意加工和后期的整合加工。(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张佳蕾[3](2016)在《外加刺激下突触可塑性脉冲神经网络的信息编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脑如何对外部信息进行编码是神经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本质上看,大脑各种高级功能实现的根本在于神经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信息处理的本质是神经信息编码。对神经系统信息编码的研究是探索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根本。本文基于对大脑神经网络的简化、抽象和模拟构建了一定规模的突触可塑性脉冲神经网络,采用平均频率编码方法和峰电位间隔(Inter-spike Interval,ISI)编码方法对外加刺激下网络的信息编码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在不同外加刺激下信息编码的特异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旨在对不同外加刺激下神经网络动态行为的特异性进行探索,为神经网络信息处理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主要工作如下:(1)以外加电流的方式分别对网络施加高斯白噪声刺激和方波脉冲刺激,并对网络的信息编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斯白噪声电流刺激下,网络中神经元的放电变得不均匀,神经元之间放电的同步性变差。方波脉冲电流刺激下,网络中神经元的放电在刺激作用时段变得密集,刺激结束后神经元的放电逐渐恢复到刺激前的状态。(2)对网络分别施加交流电场刺激和交流磁场刺激,并对网络的信息编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交流电场刺激或交流磁场刺激下,网络中神经元在仿真的某些时段放电变得密集,整体的放电呈增多趋势。(3)对神经元损伤情况下,网络的信息编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在部分神经元损伤的情况下,网络中未损伤神经元在仿真的某些时段内放电变得稀疏,整体的放电呈减少趋势。(4)对网络在几种不同外加刺激下的信息编码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网络在不同种类的外加刺激下具有不同的信息编码特性,表现为不同种类外加刺激下动态行为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朱雅婷,王如彬,倪力,王梓印[4](2015)在《神经信息编码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信息编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实验与理论的综合发展不断丰富着编码模式的种类,因此对编码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将着重阐述感受器中的编码、发放率编码与时间编码、群编码、能量编码。试图比较不同层次编码的动力学特征与各自的优缺点,从而评估它们的适用系统,找出适用范围广泛的有效的编码和解码的方法。这将对了解大脑的内部工作机制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21期)

李相尧,王宁,王永杰,左振兴,Kohei,Koga[5](2014)在《外周炎症或神经损伤导致小鼠前扣带皮层神经元信息编码的时间准确性降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慢性痛状态下前扣带皮层神经元时间性信息编码的改变情况,以及引起改变的机制方法:C57B1/6J成年小鼠、SD大鼠,CFA足底注射或者腓总神经结扎动物模型,电生理脑片记录或者在体细胞外记录。结果:在体记录发现,大约有51%的前扣带皮层神经元,它们的信息编码的时间准确性在CFA注射后1天和3天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脑片记录发现,多数前扣带皮层神经元在注射CFA或者外周神经结扎后(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9-26)

郑锦超[6](2012)在《关于神经信息编码的能量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神经系统中,一般由集群中许多神经元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神经信息的编码和处理,被称为神经元集群编码。科学界普遍认为,信息主要是由神经元发放的动作电位所携带。虽然关于动作电位的形成和传播人们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但是对于动作电位放电活动对信息的编码方式以及放电序列中所携带的信息量,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认识。神经信息编码成为神经信息处理和脑科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基本和最热点的研究方向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计算神经科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并涌现出一系列的神经信息编码理论和几种重要的神经编码分析方法,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生物体的一切活动都与能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系统中的信息编码亦是如此。这为我们研究神经信息编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从能量的角度来探索信息编码的内在机制。根据美国神经科学家的实验,有很多证据显示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大脑皮层中处理和传递神经信号的过程需要耗费极大的能量,这意味着神经信号的编码和能量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活动时在能量利用上有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则呢?信息编码与神经能量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探索的。本文先是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神经信息编码理论,并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接着,我们还介绍了神经编码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如何利用最小互信息原理和最大熵原理进行分析神经信息编码,并简单介绍了信息解码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此外,我们通过建立适当的神经元模型,用能量的方法来探讨神经信息编码的内在规则,研究神经信息与神经能量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还研究了在耦合条件下不同网络结构的神经元的放电特性和及其能量变化情况,试图从能量方面来揭示神经元集群活动时神经编码的信息表现规律。(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2-12-12)

谢康宁[7](2012)在《被动运动相关的海马神经信号解析与信息编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马是空间认知的重要脑区。关于大鼠海马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以往的研究集中于自由运动,通过鉴别两种theta节律及其与运动模式的关系,对海马神经元的发放模式获得了一些认识。在动物导航时可以通过本体感觉、视觉流、前庭输入得到自身运动的信息。被动运动能够切断本体感觉通路,为我们研究其速度感知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本文围绕空间认知中的速度信息编码问题,以被动运动模式为研究范式,在实验和建模两个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被动运动实验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建立;2)被动运动模式下海马场电位的特点和分类;3)被动运动模式下海马神经元锋电位的特点及与场电位的关系;4)海马等相关脑区空间认知及速度编码的模型探讨。通过比较大鼠在线性轨道中自由移动和被动运动海马的theta节律证实两者具有不同特性。结果显示,在被动运动模式下,theta节律的频率与被动运动的速度成正相关,theta节律的频率和幅度明显降低;然而,硫酸阿托品对theta节律无阻滞作用,提示被动运动时的theta节律与自由运动时一样,都属于非毒蕈碱型乙酰胆碱能通路的theta I。theta I一直被认为与自主运动相关联,被动运动并非自主运动,在此情况下海马中也存在theta I,这为theta I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对被动运动时的锋电位分析后发现,被动运动时有部分神经元与速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自由运动相比,被动运动时theta节律对神经元活动的调制有所减弱,锋电位与场电位相干在theta频段降低,这可能反映了单个神经元和集群活动之间协同性的降低;与场电位的结果类似,被动运动的方向对海马神经元活动无影响,提示与方向相关的编码在海马之外。综合实验观察结果,我们提出在被动运动时theta节律频率的降低以及锋电位和场电位协同性降低可能是由于本体感觉缺失引起感知速度降低而造成的。从这个假设出发,本论文试图在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不依赖于感知速度误差的扩展速度调控振荡模型,分别在概念和网络层次进行了讨论,目的是将实验中的观察结果与现有的认识统一起来,理解速度信息在大脑相关脑区发挥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2-06-01)

王如彬,张志康[8](2012)在《基于信息编码的神经能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信息编码在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动力学领域内正在被广泛的研究,大量的研究报道已经表明神经编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神经编码和解码技术是神经科学中最重要最活跃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之一。然而在这个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是最多的和最难解决的。这是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从脑的活动状态的全局观点出发,给出编码和解码技术的有效理论,同时我们也缺少关于编码和解码技术的大量可供使用的详细的资源分析[1]。这部分地受制于实验神经科学目前的发现和实验手段,从神经科学发展历史看,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验研究成果是相互作用和相互推进的,理论分析已经给神经科学研究带来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向[2]。我们已经注意到与神经编码相关的实验神经科学的某些重要进展,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皮层神经信号的传输效率与能量支出之间关系的评估报告[3]。这是因为带有信息的神经编码是与能量利用率最大化联系在一起的[1]。正如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有潜力引导大脑的稀缺资源通向它们最有价值的地方一样,神经能量将能够引导能量消耗用于神经信息处理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能量利用率的最大化。这个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在进行神经编码的研究时抓住编码和解码技术的主要方面。已经证明稀疏的神经编码体现了能量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在任意时间内一小部分神经元发信号时的稀疏编码模式只需要消耗很少的能量,但从传输效率看神经信号的发放却代表了一个很高的执行能力。因此这是一种节能型的神经编码方式[4]。由于神经能量的消耗和能量利用率最大化与神经信息编码、神经信号的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以及神经系统对复杂编码模式的识别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用能量方法探讨神经信息处理和神经编码可以认为是神经信息学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通过神经元活动期间神经能量的计算,发现在大量的发表中关于神经元的活动需要消耗能量的观点并不完整。我们的计算表明神经元在动作电位发放期间是先吸收能量然后再消耗能量,这个计算结果在所有的神经元模型和生物学神经网络模型中从没有被发现过。依据这个重要发现,我们能够解释为什么当脑内神经元被激活的时候,在脑血流量大幅增加时而耗氧量却只有很少的增加这一直到现在还难以解释清楚的神经生理学现象。同时还能够解释为什么外部刺激信息和知觉的产生会有同步效应这一认知神经科学界同样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程序手册 & 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3-28)

王如彬,张志康[9](2012)在《基于信息编码的神经能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神经元活动期间神经能量的计算,发现关于神经元的活动需要消耗能量的观点并不完整.计算表明神经元在动作电位发放期间先吸收能量然后再消耗能量.依据这个重要发现,能够解释当脑内神经元被激活时脑血流量大幅增加而耗氧量却增加很少这一难以解释的神经生理学现象.同时还能够解释外部刺激信息和知觉的产生会有同步效应这一认知神经科学界也难以解释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肖雷,景玮,梁培基[10](2011)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协同活动以及信息编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脊椎动物的视觉系统中,信息的初级处理发生在视网膜。随着多电极记录技术的发展,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协同活动在不同物种中被广泛地观察到。然而,协同活动在视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回顾了近些年关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协同活动的相关研究,对协同活动的分类、检测以及生理功能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神经信息编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作记忆作为暂时性保持和操作信息的记忆系统,是许多高级认知功能如推理、决策等的认知枢纽。但研究者很少关注工作记忆的多感觉信息加工机制。本研究利用行为学、电生理学和脑影像学等多种研究手段,依据经典的工作记忆延迟匹配范式,以具有生态学效度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为实验材料,系统地探讨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的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1.行为学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促进随后的记忆提取。语义一致性多感觉信息编码条件的记忆提取速度明显快于单个感觉通道信息编码条件,而且也快于听觉刺激或视觉刺激与中性刺激配对的编码条件。2.在电生理学研究中,通过相同的研究范式收集被试在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阶段的脑电数据。事件相关电位分析显示在多感觉信息编码早期阶段出现与注意相关的成分如N1/P2(多感觉通道刺激出现的前200毫秒),迭加效应分析指出在多感觉信息编码后期阶段发生信息整合(多感觉通道刺激出现的230毫秒之后)。3.进一步的脑影像学研究结果揭示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激活注意相关的大脑皮层。BOLD信号的迭加效应分析指出多感觉信息整合涉及分布式的大脑神经网络,包括顶叶皮层的角回和右侧前楔叶、前额叶皮层的右侧额上回和前扣带回,以及感觉联合皮层如左侧枕中回、右侧颞上回等。贝叶斯动态因果模型的分析显示这些大脑区域以相互协同和分层组织的方式参与到整合过程。4.ERP和fMRI数据融合分析发现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早期阶段出现的成分主要源于背侧注意网络。在后期阶段的多感觉信息整合过程中,大脑的激活模式呈现出时间动态性特征,表现出从感觉皮层向高级联合皮层汇聚的趋势。总的来说,我们通过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的认知神经机制,综合各项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具有记忆提取优势。2.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阶段发生信息整合。3.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涉及到不同的大脑功能性神经网络。4.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加工阶段:早期的注意加工和后期的整合加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信息编码论文参考文献

[1].余超,田磊,张书航,姚洋.疏肝调神针灸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致睡眠障碍大鼠海马区异常神经信息编码时空模式及受损神经元超微结构影响[J].四川中医.2019

[2].谢远俊.工作记忆多感觉信息编码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7

[3].张佳蕾.外加刺激下突触可塑性脉冲神经网络的信息编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

[4].朱雅婷,王如彬,倪力,王梓印.神经信息编码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振动与冲击.2015

[5].李相尧,王宁,王永杰,左振兴,Kohei,Koga.外周炎症或神经损伤导致小鼠前扣带皮层神经元信息编码的时间准确性降低[C].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6].郑锦超.关于神经信息编码的能量评估[D].华东理工大学.2012

[7].谢康宁.被动运动相关的海马神经信号解析与信息编码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2

[8].王如彬,张志康.基于信息编码的神经能量计算[C].第一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程序手册&论文摘要集.2012

[9].王如彬,张志康.基于信息编码的神经能量计算[J].力学学报.2012

[10].肖雷,景玮,梁培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协同活动以及信息编码(英文)[J].生理学报.2011

标签:;  ;  ;  ;  

神经信息编码论文-余超,田磊,张书航,姚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