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21080219811002XXXX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地建筑工程越来越多。由于各种不可预见的原因,会引发窝工,从而导致施工方的窝工索赔。对于那些窝工期间完全停止施工的项目,窝工索赔比较容易计算。但是有很多项目只是施工受阻,并未导致项目施工完全停止,这样的窝工索赔计算就比较烦杂,而且极易引发争议。为了帮助各单位缓解争议,更好的营造共赢的环境,使项目顺利进行下去,非全面停工期间的窝工计算问题值得研究。
关键词:窝工、劳动力、机械设备
一、推行监理日报制度,以施工全过程的第三方记录作为数据统计依据
通常在施工过程中,业主及施工单位都有各自的施工记录或施工日记,由于各自利益不同,其内容比较容易产生分歧。监理单位作为施工阶段第三方(针对合同的甲方、乙方),监理日报可以作为大家都认可的合理数据使用。而且每日的记录应做公示或抄送,以确立其有效性。监理日报必须准确记录每日施工部位、施工项目、每个项目的各工种上工人数,如:架子工、木工、钢筋工、加工场作业人员等,并记录劳动力流动情况。
二、窝工期间的劳动力计算
有了数据支持,就可以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完成我工人员计算。
以主体施工阶段为例,由于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穿插施工属于常态,每日各工种上工人数会有不同,这属于正常的工人管理调动,所以只考虑个工种峰值的情况,即完成此道工序的必要有效劳动力。
首先,根据监理日报内容,制定如下表格:
1、正常施工期间的上工人数统计表(编写窝工前的1-2个单层施工周期)
此表格说明,在正常施工的情况下,各工种上工人数的峰值a+b+c的劳动力配置可以满足正常施工要求,我们视其为适应需求的必要有效劳动力配置,即此工种存在于工地上的必要人数。若现场存在额外的劳动力,则视为由于施工方管理而存在的额外劳动力,对于满足施工目标来说是非必要的,不应考虑在于业主方的索赔之内。
单层施工内各工序所需工时的数值等于aa\bb\cc,可以视为适应此项目需求的该工序的标准工时的数值。
2、疑似窝工期间的上工人数统计表(疑似窝工全阶段统计,通常以施工单位上报窝工索赔的起始日期作为统计表的开始日期)
若此表格与正常施工时各工种的峰值明显下降,相应工序的工期明显增加,在没有设计及工艺差异的情况下,此时应该发生了外力导致的窝工情况,可以视情况开始计算窝工日期。
此表格说明,在窝工的情况下,A’+B’+C’的劳动力配置可以满足正常施工要求,即窝工期间的必要有效劳动力配置。
3、恢复正常施工后的上工人数统计表(编写复工后的1-2个单层施工周期)
若此表格中A+B+C的配置与之前正常施工的a+b+c配置相近,则说明现场已恢复正常施工,此后不应存在窝工索赔,并停止窝工日期的计算。
通过上述表格,可以得出窝工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现场劳动力有效配置等情况,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后续计算。
三、计算窝工人数
1、如果施工方不存在管理问题,则各工序对应的工时应该相等(如a4+a5=A’5+A’6+A’7=aa)。此时该工种的窝工人数为a与A’的差值,若a≤A’,则说明没有窝工。
2、如果施工方存在管理问题,则各工序对应的工时应该不相等,一般会出现窝工时期的工时比较长。此时进行如下步骤的换算:
①用标准工时(如aa\bb\cc)除以正常施工此工序所用的时间t,所得的商为正常施工时每日必要平均人数,用正常施工时峰值人数除以正常施工时必要平均人数,所得的商设为该工种正常管理情况下的峰值比率。
②由于施工方存在管理问题而导致的工时增加不应向业主索赔,故使用此工序正常施工时的标准工时除以此工序窝工时的施工天数,得出窝工时每日必要平均人数,所得结果再乘以正常管理情况下的峰值比率,所得结果即为窝工时期此工序理论上应该出现的峰值人数。
③使用计算所得的窝工时期此工序理论上应该出现的峰值人数,与正常施工时的峰值比较,其差值即为该工种的窝工人数。
3、根据家里日报记录,若窝工期间出现劳动力流失情况,应该在上述计算中减去对应的流失人员数量。
四、窝工期间的机械计算
由于工地并未完全停工,所以并不是所有机械设备一直都在发生窝工损失。故此,采用机械设备空置率的方法计算窝工损失。
1、对于加工设备,使用计算劳动力窝工的方法,计算出加工场作业人员的窝工情况,用窝工期间的上工情况与正常施工的上工情况作对比,得出窝工时期的人员上工比率。由于加工设备基本都由人操控,故人员上工比率即可视为设备使用率,从而计算加工设备的空置率。
2、对于运输机械,由于运输机械的使用与作业面的上工人数有关,故使用窝工期间作业面上各工种的上工比率计算运输机械的空置率。
3、用机械设备空置率乘以窝工日期(不是工期损失日期),即可算出窝工期间的机械设备损失。
结束语
这个方法是我在处理沈阳某地产项目的窝工事件中实际运用并总结的,当时获得了矛盾双方的认可,并很好地解决了双方争议,最终双方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石川馨.质量管理入门(原书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姚小风.工厂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手册(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