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考古类电视节目研究

我国考古类电视节目研究

论文摘要

考古节目一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立即以其神秘悬疑的独特优势引起了受众的关注。现在,考古节目已经形成了专题片、现场直播、综艺节目、新闻报道、古物介绍五种基本的节目类型。考古类电视节目之所以被热播,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那份好奇与寻宝情结;另一方面,考古工作本身的神秘与不可预知的特性正好契合了人的猎奇与寻宝需求。这时,电视就恰好充当了沟通受众与考古的中介与桥梁。但是,比较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考古节目,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运作机制、节目品质、节目形式还是公众参与度,我国的考古节目都与之相距甚远,既没有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高雅大气,也没有英国经典考古节目《时光团队》的活泼娱乐。在新鲜期过去以后,观众对考古节目开始审美疲劳并开始质疑,每种类型的考古节目都显现出其不足之处:专题节目不仅叙述模式重复雷同,还时常夸大其辞、故弄玄虚愚弄受众;现场直播又常常轰轰烈烈开始、平平淡淡结尾,媒体的急功近利与考古的反复求证显得格格不入;综艺节目则形态单调,仅限于猜猜古董的真假与价格;新闻报道更是不成系统,只零散地分布在各电视频道的综合新闻中。此外,我国考古节目大多没有形成固定的栏目,节目的播出缺乏稳定性,受众的参与程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考古节目可从六个方面改进:一是成立专业频道,为考古节目的纵深发展与形成稳定的收视群体提供条件;二是拓宽考古的内涵与外延,使节目形态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三是坚持“内容至上”原则,拓宽节目来源,提高节目品质;四是提高公众参与度,以公众、媒体、考古专家三方互动的态势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五是打造品牌,以品牌化克服同质化;六是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以增强节目的影响力并实现收入的多元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考古类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分析
  • 2.1 我国考古类电视节目的形式
  • 2.1.1 专题片式
  • 2.1.2 现场直播式
  • 2.1.3 综艺节目式
  • 2.1.4 新闻报道式
  • 2.1.5 古物介绍式
  • 2.2 我国考古类电视节目的特点
  • 2.2.1 表述方式的故事性
  • 2.2.2 对象选择的知名性
  • 2.2.3 播出时间的随机性
  • 2.3 我国考古类电视节目的发展状况
  • 2.3.1 考古节目随处可见
  • 2.3.2 古墓话题成为热门
  • 2.4 考古类电视节目热播的原因
  • 2.4.1 受众:好奇心理、寻宝情结
  • 2.4.2 考古:神秘悬疑、不可预知
  • 2.4.3 电视:扮演中介、成为桥梁
  • 第3章 国外经典考古类电视节目分析
  • 3.1 美国的探索发现与国家地理频道
  • 3.1.1 运营模式灵活、制播分离
  • 3.1.2 节目来源广泛、内容大气
  • 3.1.3 节目品质上乘、观赏性强
  • 3.2 英国的《时光团队》
  • 3.2.1 《时光团队》让考古走近了普通人
  • 3.2.2 《时光团队》将考古娱乐化
  • 3.2.3 《时光团队》拓展了考古节目的思路
  • 3.3 中外考古类电视节目之比较
  • 第4章 我国考古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 4.1 专题节目故弄玄虚
  • 4.1.1 叙述模式重复雷同
  • 4.1.2 夸大其辞愚弄受众
  • 4.2 现场直播急功近利
  • 4.2.1 现场直播虎头蛇尾
  • 4.2.2 诱导专家当场结论
  • 4.2.3 利益驱使无中生有
  • 4.3 综艺节目形态单调
  • 4.4 新闻报道分布零散
  • 4.5 节目播出不成系统
  • 4.6 公众参与程度有限
  • 第5章 我国考古类电视节目的改进策略
  • 5.1 专业频道策略
  • 5.2 节目形态多样化策略
  • 5.2.1 节目形式推陈出新
  • 5.2.2 拓宽考古的内涵与外延
  • 5.3 节目内容至上策略
  • 5.3.1 制播分离、拓宽节目来源
  • 5.3.2 坚持优质的节目标准
  • 5.4 公众参与策略
  • 5.4.1 考古学离不开公众
  • 5.4.2 公众参与考古的理论基础
  • 5.4.3 三方互动推进公众考古
  • 5.5 品牌策略
  • 5.6 衍生产品开发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火墓贵妇(节选)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认识非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评《考古视野下的非洲文明》[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19(24)
    • [2].挑战与反思:艺术考古方法论研究范式的考量——评练春海《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J]. 中国书画 2019(12)
    • [3].宁夏考古70年综述[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9(12)
    • [4].饮食考古的“博大胸怀”[J]. 大众考古 2019(04)
    • [5].方兴未艾的中国大运河考古[J]. 大众考古 2019(01)
    • [6].“考古”百议[J]. 大众考古 2019(04)
    • [7].考古类型学诞生的几个问题[J]. 大众考古 2019(05)
    • [8].河北省考古七十年回顾与展望[J]. 文物春秋 2019(06)
    • [9].黑龙江考古黑龙江考古:从历史中来 向未来而去[J]. 奋斗 2019(24)
    • [10].希腊的考古博物馆和公共政策:戈尔迪乌姆之结[J].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9(Z1)
    • [11].浅谈学校博物馆开展公众考古教育的可行性——评《说说考古》[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01)
    • [12].论文物考古研究中的思想史视角[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01)
    • [13].李志超教授在科技考古领域的重要贡献[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14].文物考古勘探问题及保护措施的分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03)
    • [15].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物探技术的应用分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03)
    • [16].快感的考古消费:文博类文创产业的产品特性研究[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0(01)
    • [17].《大众考古》2020.01 总第079期[J]. 中原文物 2020(02)
    • [18].实验室考古现状分析与思考[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0(02)
    • [19].关于“考古类型学”的新思考[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0].浅谈无损检测技术在考古现场中的应用[J]. 文物世界 2020(03)
    • [21].《西域历史与考古研究》出版发行[J]. 西域研究 2020(02)
    • [22].“南海Ⅰ号”所见链条类黄金奢侈品制法模拟及利用制法模拟开展公众考古教育的思考[J]. 客家文博 2020(02)
    • [23].《大众考古》2020.04 总第082期 目录[J]. 中原文物 2020(03)
    • [24].“考古”百议[J]. 大众考古 2019(09)
    • [25].西伯利亚泰加森林考古记[J]. 大众考古 2019(08)
    • [26].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在上海召开[J]. 大众考古 2019(12)
    • [27].海昏侯墓之公共考古——新媒体方式的广泛运用[J]. 南方文物 2019(06)
    • [28].中国公共考古的新趋势和新思考[J]. 南方文物 2019(05)
    • [29].欢迎订阅大众考古杂志[J]. 大众考古 2020(02)
    • [30].“考古”百议[J]. 大众考古 2020(02)

    标签:;  ;  ;  ;  ;  

    我国考古类电视节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