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构造存在,后技术主义,技术生育技术,技术任性的力量
社会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唐代兴[1](2019)在《技术化存在的后人类社会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在形成的后人类社会,敞开为技术构造存在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的自然进化正在被人工进化所取代,技术制造人的方式将替换肉身化的自然生育方式。由此形成不同于人类社会的形态学呈现和存在取向:仅前者观,后人类社会既是人满为患的社会,也是人被技术解构并使人沦为生存荒废者的社会,更是人的存在底线面临立体挑战的社会;就后者论,物本主义、后技术主义、后身体主义、后环境化和后政治化,构成后人类社会的根本存在取向。在欲望本能和技术扩张本性的推动下,从人机互为嵌含向技术构造非生物、非肉身的物质人方向发展,机器主导社会和技术统治人,是后人类的最终结局。能够阻止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前提,是人类自己的重新觉醒,以生存理性智慧控制会聚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使其有限度地发展,这取决于人类政治的作为。(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吕瑾瑾[2](2018)在《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华人自我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者探讨不同取向的华人自我观念。经概念分析建立了"个人取向自我观的概念架构"与"社会取向自我观的概念架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华人自我四元论"。研究者在这个建构中详细阐述了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定义及一个主体我与数个客体我的结构,后比较了各客体我的差异及冲突。研究者遵循心理计量的程序,纳入其它相关量表,编制成正式问卷,对台湾大学生及社会成人追行大样本施测。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自我观的心理内涵皆为四因素的结构,证明了提出的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8 3rd B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ociology and Humanities (BEM-ESH 2018)(Advances in Business and Finance,VOL.12)》期刊2018-08-14)
陈连朋,王岗[3](2017)在《对“面子心理”下中国武术发展的再思考——兼论社会取向引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根植性的乡土心理认知,"面子"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性等具有深刻影响,中国武术也不免带有"面子心理"的印记。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以中国武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武术中"面子心理"的种种表现,并分别从家族取向、自我取向和他人取向的视角,探讨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面子误区"。认为,中国武术应该秉持"入奥"理念,但不应成为最高追求;应正确看待中外体育的"同中之异",摒弃"优劣之分"的歧见;要倡导多元价值回归,"能打"不是中国武术的唯一象征。(本文来源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严金波[4](2014)在《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取向——《二语习得研究的别样路径》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Swain和Deters(2007)曾言,自从Firth和Wagner 1997年撰文On Discourse,Communication,and(Some)Fundamental Concepts in SLA Research以来,各种各样的创新见解竞相开放,拓展了二语习得的理论范畴,丰富了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建构和方法论的完善。Ellis(2008)也指出,二语习得是一(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4年04期)
方世南[5](2014)在《社会取向的价值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只有正视当前社会领域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准确理解和自觉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价值同(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14-08-19)
郭曰铎,张荣华[6](2014)在《试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一种基于社会取向的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认同思想资源。一方面,中国梦为民族文化认同注入了鲜活内容和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同心共筑共圆共享中国梦的实践要求为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正能量。民族文化认同具有深刻性、深远性和久远性。推动中国梦,就必须在民族文化认同上下工夫,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并不断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走向深入。(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陈惟[7](2014)在《谈美术及其教育的社会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了艺术家们的思想和他们提炼出的精华,在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当前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地偏重其专业性和技术性,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逐渐地对于美术教育的社会取向减少了认识,但是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和人文学科,在教育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完整的社会取向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下面本文就通过对美术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对于当前美术教育过程中社会价值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拥有的社会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4年03期)
张兴华[8](2014)在《公正社会取向的国家治理:基于制度建设的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本质属性。当前,制约我国社会不公的制度性因素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传统的二元治理体制没有根本改变,法律制度的缺陷等。如何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是关键。基于此,文章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社会权利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四个层次上展开研究。认为,唯如此,公正社会的建构才有可能。(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4年03期)
潘宁敏[9](2013)在《对欧美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社会取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学与文化研究为体育健康教育提供了灵感和依据,使其与之前的主要偏于医学、生理学、生物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相分离,体现了体育健康教育的社会属性,这对于中国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3年44期)
郭曰铎,张荣华[10](2013)在《试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基于社会取向的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认同思想资源。一方面,中国梦为民族文化认同注入了鲜活内容和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同心共筑共圆共享中国梦的实践要求为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正能量。民族文化认同具有深刻性、深远性和久远性。要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推动中国梦在民族文化认同上下功夫,不断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走向深入。.(本文来源于《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期刊2013-07-23)
社会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者探讨不同取向的华人自我观念。经概念分析建立了"个人取向自我观的概念架构"与"社会取向自我观的概念架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华人自我四元论"。研究者在这个建构中详细阐述了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定义及一个主体我与数个客体我的结构,后比较了各客体我的差异及冲突。研究者遵循心理计量的程序,纳入其它相关量表,编制成正式问卷,对台湾大学生及社会成人追行大样本施测。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自我观的心理内涵皆为四因素的结构,证明了提出的理论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唐代兴.技术化存在的后人类社会取向[J].江海学刊.2019
[2].吕瑾瑾.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华人自我观研究[C].Proceedingsof20183rdBE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SociologyandHumanities(BEM-ESH2018)(AdvancesinBusinessandFinance,VOL.12).2018
[3].陈连朋,王岗.对“面子心理”下中国武术发展的再思考——兼论社会取向引导的影响[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
[4].严金波.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取向——《二语习得研究的别样路径》评介[J].外国语文.2014
[5].方世南.社会取向的价值认同[N].辽宁日报.2014
[6].郭曰铎,张荣华.试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一种基于社会取向的维度[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陈惟.谈美术及其教育的社会取向[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8].张兴华.公正社会取向的国家治理:基于制度建设的维度[J].理论月刊.2014
[9].潘宁敏.对欧美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社会取向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10].郭曰铎,张荣华.试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基于社会取向的维度[C].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