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产业转移是国家或地区间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通过投资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跨区域整合,引起产业在区域间转移的过程。产业转移的目的不仅仅是转移成熟、衰退产业和加速培育新兴产业,而是整个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势资源整合,实现利益最大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加快与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接轨,使武汉城市圈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承接地,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四个方面对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内产业发展特点和承接产业基础。然后,文章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吸引内资和外资的相关数据整理,对圈内各个城市承接的主要产业进行详细说明,具体研究城市圈内承接产业的总体概况、承接产业来源地和承接主要产业的现状。同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产业承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投资过于集中于武汉市;承接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趋同;承接产业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政府的不当干预等。最后,文章从优化产业承接选择、完善产业布局和提升产业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北五省产业承接力演变特征研究[J]. 市场周刊 2020(03)
- [2].广西蛇产业承接企业与产品消化药用企业对接会在南宁召开[J]. 蛇志 2020(03)
- [3].县域产业承接力的综合测评与空间格局分析——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视角[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2)
- [4].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及问题研究[J]. 经贸实践 2017(01)
- [5].产业承接力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5)
- [6].河北省协调推进产业承接与生态文明建设[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7].长江经济带产业承接区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湖北荆门市为例[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8].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法的河北省产业承接能力评价[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04)
- [9].陕西省中等城市产业承接力评价与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S2)
- [10].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转移产业承接力评价研究[J]. 河北企业 2016(04)
- [11].广西产业承接能力的比较分析[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5(01)
- [12].利益相关视角下的产业承接地经济风险分析[J]. 财经科学 2015(09)
- [13].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比较[J]. 智富时代 2017(09)
- [14].财产保险服务于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27)
- [15].内蒙古产业承接能力评价分析与对策研究[J]. 前沿 2013(21)
- [16].中西部应在强化自身中提升产业承接水平[J]. 党政干部论坛 2011(04)
- [17].郑新一体化背景下,新乡产业承接方向探析[J]. 企业观察家 2019(12)
- [18].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各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 特区经济 2019(10)
- [19].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估问题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J]. 时代金融 2017(11)
- [20].产业承接转移背景下的安徽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方式思考[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1].国际产业承接区体育产业演进历程、经验与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4)
- [22].京津冀健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承接推进机制相关建议[J]. 经济管理文摘 2019(14)
- [23].吉林省中小城镇产业承接的SWOT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4].甘肃省产业承接力影响因素分析[J]. 甘肃金融 2013(02)
- [25].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重点行业选择[J]. 经济问题探索 2012(05)
- [26].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16)
- [27].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11(05)
- [28].皖江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 中国国情国力 2011(08)
- [29].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承接探析——基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分析[J]. 理论与改革 2010(01)
- [30].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