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产业转移是国家或地区间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通过投资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跨区域整合,引起产业在区域间转移的过程。产业转移的目的不仅仅是转移成熟、衰退产业和加速培育新兴产业,而是整个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势资源整合,实现利益最大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加快与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接轨,使武汉城市圈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承接地,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四个方面对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内产业发展特点和承接产业基础。然后,文章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吸引内资和外资的相关数据整理,对圈内各个城市承接的主要产业进行详细说明,具体研究城市圈内承接产业的总体概况、承接产业来源地和承接主要产业的现状。同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产业承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投资过于集中于武汉市;承接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趋同;承接产业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政府的不当干预等。最后,文章从优化产业承接选择、完善产业布局和提升产业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二) 相关的理论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分析
  • (一) 经济发展环境
  • 1.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基础
  • 2.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
  • 3. 武汉城市圈的主导产业
  • (二) 自然资源环境
  • (三) 基础设施环境
  • (四) 文化教育环境
  • 三、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 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 1. 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的来源地
  • 2. 武汉城市圈承接的主要产业
  • (二) 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
  • 1. 城市圈资金吸引力不强,投资过于集中于武汉
  • 2. 承接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趋同
  • 3. 承接产业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 4. 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较多行政干预
  • 四、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 (一)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的产业承接选择
  • 1. 建立产业选择机制,提高承接产业的质量和水平
  • 2. 积极承接与优化产业结构目标相适应的产业
  • 3. 积极承接配套产业、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 (二) 完善圈内产业布局,避免产业过于集中于武汉
  • (三)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导向的产业环境建设
  • 1. 优化基础设施环境
  • 2. 政府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
  • 3. 加强城市圈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北五省产业承接力演变特征研究[J]. 市场周刊 2020(03)
    • [2].广西蛇产业承接企业与产品消化药用企业对接会在南宁召开[J]. 蛇志 2020(03)
    • [3].县域产业承接力的综合测评与空间格局分析——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视角[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2)
    • [4].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及问题研究[J]. 经贸实践 2017(01)
    • [5].产业承接力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5)
    • [6].河北省协调推进产业承接与生态文明建设[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7].长江经济带产业承接区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湖北荆门市为例[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8].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法的河北省产业承接能力评价[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04)
    • [9].陕西省中等城市产业承接力评价与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S2)
    • [10].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转移产业承接力评价研究[J]. 河北企业 2016(04)
    • [11].广西产业承接能力的比较分析[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5(01)
    • [12].利益相关视角下的产业承接地经济风险分析[J]. 财经科学 2015(09)
    • [13].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比较[J]. 智富时代 2017(09)
    • [14].财产保险服务于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27)
    • [15].内蒙古产业承接能力评价分析与对策研究[J]. 前沿 2013(21)
    • [16].中西部应在强化自身中提升产业承接水平[J]. 党政干部论坛 2011(04)
    • [17].郑新一体化背景下,新乡产业承接方向探析[J]. 企业观察家 2019(12)
    • [18].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各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 特区经济 2019(10)
    • [19].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估问题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J]. 时代金融 2017(11)
    • [20].产业承接转移背景下的安徽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方式思考[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1].国际产业承接区体育产业演进历程、经验与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4)
    • [22].京津冀健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承接推进机制相关建议[J]. 经济管理文摘 2019(14)
    • [23].吉林省中小城镇产业承接的SWOT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4].甘肃省产业承接力影响因素分析[J]. 甘肃金融 2013(02)
    • [25].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重点行业选择[J]. 经济问题探索 2012(05)
    • [26].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16)
    • [27].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11(05)
    • [28].皖江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 中国国情国力 2011(08)
    • [29].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承接探析——基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分析[J]. 理论与改革 2010(01)
    • [30].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6)

    标签:;  ;  ;  

    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