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禾谷类作物的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和澳洲的大部分地区。在我国除新疆和西藏没有报道发生外,全国都有分布。80年代以前为害猖獗,造成巨大损失;80年代以后,随着虫源区耕作制度的改变,粘虫猖獗次数减少,为害程度降低,但更因其无规律性让人猝不及防造。尤其是华北地区三代粘虫的暴发以其突发性往往造成严重损失。为了解华北地区三代粘虫暴发机制,本文首先利用国家气象局高空气象资料统计了1981—2000年东北地区850hPa等压面上各向风平局出现的频率和次数,并对东北地区夏季粘虫种群迁飞期迁飞轨迹进行模拟,分析其轨迹落点分布概率。所得结果表明,东北地面和高空均以不利于夏季种群回迁的西南风、南风、西风及西北风为主,有利回迁的北风和东北风出现次数少、风速小、持续时间短;迁出轨迹模拟结果也同样证实了这个结论,总的轨迹的最终去向集中在日本海、小兴安岭及北、三江平原以北和以东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三省境内四个地区,只有某些年份有极少数(<2%)的轨迹最后能进入关内,我国东北迁飞场表现出显著的Pied piper效应。其次结合历史天气图和各地虫情资料,应用HYSPLIT 4.8轨迹分析平台对1990、2002、2003年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虫源进行了个例分析,模拟粘虫的迁飞路径,追溯其虫源地。由于华北三代粘虫的暴发是小概率事件,通过对三次暴发的个例分析所得结果认为:华北地区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主要是来自本地区或山西、陕西两省;通过对山西、陕西两省夏季粘虫种群迁出落点分布的模拟分析证实,除个别年份外,山西、陕西两省夏季迁出种群迁飞轨迹有极大的比率(最高达50%以上)落入华北地区,为华北地区提供虫源。东北地区低涡过境,尤其是内蒙古以北上空低涡的形成和移动以及东海上空气旋和反气旋的生成与消散均能对华北地区三代粘虫的迁入带来影响。最后对华北地区迁入种群来源分布进行模拟,以明确华北地区三代粘虫大发生虫源地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三代粘虫暴发虫源除了可能来自三省内二代粘虫增殖外,我国东南、西南、西北均可能为其提供虫源;东北三省为华北地区提供虫源的可能性极小,只有河北省北部宽城和廊坊两地所得轨迹落点能到东北地区,且最远仅能到达辽宁省。华北地区三代粘虫的虫源分布极广,几乎覆盖了除东北以外的整个二代发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