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它对于文学既有本质的界定,又有文体特征的总结,还有对创作本身规律的探讨,而且每触及一个问题都见解独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值得一代又一代的“龙学”研究者不断研究发掘。“自然”,是刘勰论文的一个重要美学追求,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始终。从开篇《原道》就树立了“自然之道”、“道之文”的美学标准,接着从不同方面展开思考,讨论了实现这一标准的方法和策略,并对创作主体提出了要求。本文拟对刘勰的文学自然观进行挖掘,试图展示其关于文学自然思想的方方面面。本文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以魏晋南北朝社会为背景,介绍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阐明魏晋玄学与刘勰文学自然观的联系。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梳理魏晋玄学发展过程,列举玄学家的典型观点,概括玄学的中心理念;第二节,《文心雕龙》就是在玄学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玄学致力于儒道互补,刘勰的文学自然观打上了这一印迹,他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了他不同于前人的文学自然观。第二章:对刘勰的文学自然观进行全面探究。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通过对“文之枢纽”的分析,概括其自然观的理论基础;第二节从创作过程入手,说明文章写作从始到终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第三节,阐述“术”与时机、创作心理的关系,亦即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刘勰认为“术”是实现自然之文的条件,所以需要具体掌握。第三章:对刘勰的文学自然观进行评价。首先,将刘勰的自然观与魏晋时期的理论家曹丕、陆机、钟嵘的相关思想做一比较,从而突出刘勰的思想具有“见识圆通”的特色;最后,就理论言说方式而言,刘勰总是能够兼两种相反的因素,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点,这就是刘勰“唯务折衷”的理论言说方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马克思与怀特海自然观的异同及其意蕴[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02)
- [2].通过唐诗、俳句看中日自然观[J]. 今古文创 2020(17)
- [3].试论中国传统自然观对世界“抗疫”的独特价值[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08)
- [4].论马克思对西方传统自然观的批判[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5].浅析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J]. 教育现代化 2018(05)
- [6].浅析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J]. 改革与开放 2016(24)
- [7].论劳伦斯的血性自然观[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8].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 知与行 2017(04)
- [9].原始自然观在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的作用[J]. 科技视界 2014(32)
- [10].分析日本人的自然观[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09)
- [11].马克思对抽象自然观的批判辨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2].赏花会(赏樱花)与日本人的自然观[J]. 饮食科学 2019(04)
- [13].《大自然》杂志创刊四十周年贺词[J]. 大自然 2020(05)
- [14].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下编)[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02)
- [15].马克思自然观的三个维度及现实意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03)
- [16].气与中医自然观[J]. 中医杂志 2018(06)
- [17].园林景观营造中的自然观探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10)
- [18].自然观的价值维度探析——以古代有机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马克思自然观为例[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05)
- [19].从电影《澄沙之味》看日本自然观[J]. 北方文学 2018(36)
- [20].论马克思自然观的现实意义[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3(11)
- [21].《在威斯敏斯特桥上》看华兹华斯的“新自然观”[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2)
- [22].从唐诗和俳句看中日自然观[J]. 考试周刊 2010(08)
- [23].论马克思自然观视野中的生态意识[J]. 学术交流 2013(02)
- [24].先秦末期音乐自然观的主要学术流派初探[J]. 艺术研究 2013(03)
- [25].论马克思自然观与两型社会建设[J]. 群文天地 2012(12)
- [26].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J]. 龙岩学院学报 2012(S1)
- [27].从传统自然观的角度浅析中国山水画之起源[J]. 吕梁学院学报 2012(06)
- [28].国民幸福:浪漫主义自然观在城市规划中的表现与启示[J]. 室内设计 2011(04)
- [29].试析人文自然观[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0(04)
- [30].魏晋自然观与诗歌的新变[J]. 长江学术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