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的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

天然产物的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植物药一直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防病治病的主要来源。真菌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临床上真菌耐药与肿瘤耐药时有发生,促使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寻找新型的天然抗菌和抗癌药物,以期发现疗效更好或具有新靶点的化合物。·目前为止,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抗真菌和抗肿瘤新药的研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自然界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地衣(lichen)是植物界一个特殊的类群,是真菌(fungi)和藻类(algae)高度结合的共生复合体。近几年的文献报道从地衣植物中分离得到了许多具有活性的新化合物。通过对从云南光肺衣中分离得到的retigeric acid B(RAB)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的研究,发现此化合物具有中等的抗真菌活性,最低抑制浓度为8~16μg/ml。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评价RAB与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药物联合用药的关系,药物相互作用采用Loewe additivity (LA)模型的非参数法采用分数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I和基于Blics independence (BI)理论的AE模型评价。当RAB与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药物联合用药时,对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具有协同的抗真菌活性。它与唑类联用后,唑类对耐药菌株最低抑制浓度有的能下降1000倍以上。FICI和AE模型两种评价方法一致性良好,对耐药菌株,RAB与唑类的联合用药都具有协同作用;对敏感菌株,RAB与唑类的联合用药具有协同或者不相关,无拮抗作用。本文还应用琼脂扩散法和时间-杀菌曲线法测定RAB与唑类药物对耐药白色念珠菌CA10的联合抗真菌作用。在琼脂扩散法实验中,联合用药的抑菌圈明显比单独用药的抑菌圈大而且干净。时间-杀菌曲线采用活菌计数法和XTT法评价活菌数,结果所示所测浓度RAB与唑类单用都只有很弱或者几乎没有抗菌活性,而联合用药后与单用药相比活菌数产生了>2Log10CFU/ml的降低,证明RAB与唑类动态联合抗真菌作用同样具有协同效果。研究它们的协同机制,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RAB对罗丹明123的累积、吸收和外排,发现RAB能显著增加罗丹明123的累积。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外排泵基因CDR1的表达,发现RAB能下调耐药菌CA10的CDR1的表达,对敏感菌的CDR1表达影响不大。用荧光显微镜观察RAB对菌株CaSA1(Cdrlp-GFP)的影响,加入RAB后,绿色荧光分布不均匀,比对照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而且部分细胞膜上无绿色荧光。通过上述实验推测RAB能抑制外排泵的活性从而增加联用药物的浓度。此外本文还测定了RAB对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麦角甾醇和24(28)-去氢麦角甾醇(dehydroergosterol,DHE)在281.5nm处都有吸收峰,但是在230nm处只有24(28) - DHE有吸收峰。利用这个特点,实验采用皂化的方法提取真菌细胞膜甾醇成分,并用紫外分析法测定。结果显示RAB具有降低麦角甾醇的作用,麦角甾醇的缺失会影响真菌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RAB对羊毛甾醇α-去甲基化酶基因(ERG11)的影响。RAB能降低敏感和耐药菌ERG11的表达,敏感菌降低0.42倍,耐药菌降低0.23倍。电镜观察,与正常菌超微结构相比,RAB作用的细胞壁与细胞膜皱缩不完整,细胞膜与细胞壁结构松散,内容物外泄,细胞体积明显变大。通过检测RAB对药物外排泵功能的影响、麦角甾醇的含量的影响及重要耐药相关基因,RAB协同抗白色念珠菌的可能机制是:(1)通过抑制外排泵的活性,从而增加唑类药物的细胞内累积从而发挥抗菌活性;(2)和唑类具有相同的抑制麦角甾醇合生物合成途径。(3)通过对膜结构的破坏增加唑类的渗透,增加累积。在抗肿瘤活性研究方面,论文主要研究了从中药茄属类植物龙葵中分离得到的甾体生物碱类化合物solamargine (SM)、solasonine、β2-solamargine和它们的苷元solasodine的抗肿瘤活性,分析了它们的活性与糖链的关系。它们的活性大小分别是SM>solasonine>β2-solamargine>solasodine,SM结构中含有2个鼠李糖,与其它两个甾体皂苷(solasonine和β2-solamargine)相比,它所表现的是活性最好和细胞内累积含量最高,而对于正常细胞,它的细胞毒性明显低于肿瘤细胞。含糖侧链的甾体皂苷活性强于其相应的苷元;含三糖侧链的甾体皂苷(SM和solasonine)活性大于含二糖侧链的甾体皂苷(β2-solamargine)。其中两个含三糖侧链的甾体皂苷,鼠李糖多(SM)的活性强于鼠李糖少(solasonine)的。SM对正常细胞视网膜上皮细胞RPE1和肾系膜细胞MC的杀伤作用比肿瘤细胞弱,暗示SM对细胞的杀伤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SM对肿瘤耐药细胞K562/A02和KB/VCR细胞同样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对K562/A02的细胞毒性甚至强于K562细胞。对于活性最好的SM,进一步研究了SM的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机制。低浓度的SM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高浓度的SM则能使肿瘤细胞发生胀亡。我们首先用DAPI荧光染色观察不同浓度梯度的SM对细胞核的影响;然后用Annexin V/PI双染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率。在凋亡途径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SM能诱导早期溶酶体膜的通透性增加,表现为溶酶体体积肿胀,组织蛋白酶B的释放以及在胞液中的激活。溶酶体通过释放溶酶体酶进入胞质降解蛋白质等参与凋亡。释放的溶酶体组织蛋白酶能通过剪切Bcl-2家族,然后转移到线粒体,引起一系列的促凋亡反应,溶酶体组织蛋白酶也可以激活Bax引起线粒体膜通透性增高,释放凋亡诱导因子细胞色素C激活caspase,导致细胞发生凋亡。SM通过溶酶体-线粒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于高浓度IC80的SM能迅速破坏细胞膜,我们采用LDH、核酸泄漏的测定方法和PI的荧光染色法来评价。实验结果表明SM对肿瘤细胞K562和KB细胞膜能诱导通透性增加的作用。通过活细胞实时观察加药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变化。肿瘤细胞随着药物的刺激,细胞膜出现大小不一的泡,然后细胞体积增大,最后泡崩裂,胞内容物溢出,细胞溶解而死亡,整个细胞死亡过程非常迅速而且剧烈。对于SM能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溶剂分子大量进入细胞,将细胞膜胀破释放出细胞内容物。对此实验采用含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的培养基来测定SM引起的膜孔径大小的变化,从而判断SM对细胞膜的破坏程度。孔径越大,对膜损伤也越大。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溶剂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进入细胞就慢,发生细胞膨胀所需的时间也长。当聚乙二醇的分子量≥3350时,在所测定时间内(10min)能明显抑制细胞膜出泡,并且当聚乙二醇与SM共培养时,随着聚乙二醇分子量的增加,SM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下降,聚乙二醇1000对SM的细胞毒性没有影响。SM能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通过用BAPTA-AM螯合细胞内游离钙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细胞膜出泡的时间:而通过用EGTA螯合培养基里的钙离子从而阻止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但是也只是短时间的阻止细胞膜出泡,所以SM诱导膜出泡不依赖于钙离子。SM能降低细胞内ATP水平、降解细胞骨架,对细胞周期没有影响。SM引起肿瘤细胞发生胀亡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对SM的亚细胞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磁色谱法分离溶酶体和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线粒体并且利用液质联用测定化合物在细胞器的累积。有研究表明受体介导内吞会引起溶酶体碱化,配体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形成内吞体,而内吞体与溶酶体融合,导致溶酶体体积增加,从而使溶酶体中pH上升。本实验中,通过分离亚细胞器并且测定各个细胞器内的药物含量,发现在耐药细胞中,SM能优先累积于溶酶体内,可能由于耐药细胞溶酶体的pH较低,SM又是一个甾体类的生物碱,具有弱碱性,从而被离子化,而不易通过脂质层;而在敏感细胞中,SM在线粒体与溶酶体内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能由于敏感细胞溶酶体pH比耐药细胞高,SM离子化较少。本论文在抗真菌方面首次研究了retigeric acid B的抗真菌作用,并且能逆转真菌耐药,可作为临床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增强剂;抗肿瘤方面,首次报道了SM能通过溶酶体-线粒体途径诱发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且当浓度为IC80(10μM)的SM能迅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胀亡。细胞凋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后对周围组织影响不大;而细胞胀亡因细胞膜的破坏导致内容物的外泄,会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发生,所以只有合理用药才能控制好药物的毒性而达到更好的抗肿瘤效果。论文还对SM的亚细胞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优先累积于耐药细胞的溶酶体中,为研究该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及吸收方式提供了依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1.1 真菌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 1.2 应对真菌耐药性的策略
  • 1.3 哇类抗真菌药物与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类型
  • 1.4 哩类抗真菌药物与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用药的作用机制。
  • 1.5 肿瘤细胞的死亡途径
  • 1.6 凋亡
  • 1.7 胀亡
  • 1.8 凋亡与胀亡的区别
  • 1.9 天然抗真菌抗肿瘤药物
  • 参考文献
  • 第2章 Retigeric acid B单用或与唑类联合用药的抗白色念珠菌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Retigeric acid B 与唑类联合应用协同抗真菌的机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澳洲茄边碱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澳洲茄边碱诱导肿瘤细胞胀亡的初步研究
  • 5.1.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甾体类化合物细胞内吸收及澳洲茄边碱亚细胞定位的初步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目录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辨析“溶酶体”和“溶菌酶”[J]. 生物学教学 2012(07)
    • [2].纳米载体逃逸溶酶体机制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4)
    • [3].高中阶段对溶酶体的深入分析[J]. 中学生物教学 2015(16)
    • [4].溶酶体属于囊泡吗?[J]. 中学生物教学 2014(04)
    • [5].具备溶酶体逃逸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4(04)
    • [6].分泌型溶酶体与疾病[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1(02)
    • [7].新药物能加速溶酶体垃圾清除[J]. 前沿科学 2012(01)
    • [8].溶酶体异常与耳聋[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7(02)
    • [9].溶酶体跨膜蛋白[J].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
    • [10].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J]. 幼儿教育 2009(14)
    • [11].徐浩新:开启溶酶体的循环经济之门[J]. 今日科苑 2016(05)
    • [12].漫话溶酶体[J]. 生物学教学 2012(05)
    • [13].溶酶体抑制剂对小鼠行为学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9(03)
    • [14].TFEB与溶酶体自噬的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19(06)
    • [15].TMEPAI蛋白表达对溶酶体稳定性的影响[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8(02)
    • [16].自噬-溶酶体系统与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J]. 临床医学工程 2018(06)
    • [17].溶酶体相关膜蛋白LAMP1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20(10)
    • [18].自噬-溶酶体途径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8)
    • [19].NK92细胞经非溶酶体途径快速生成并释放35kD颗粒酶B至靶细胞[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6(02)
    • [20].胆固醇通过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的膜接触进行转运[J]. 科学新闻 2016(01)
    • [21].2014年生物高考模拟试题——非选择题专项训练[J]. 新高考(高三理化生) 2014(Z2)
    • [22].自噬/溶酶体途径在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中的角色[J]. 安徽医药 2011(04)
    • [23].溶酶体靶向的生物硫醇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 中国科学:化学 2017(08)
    • [24].Chediak-Higashi综合征的相关基因及蛋白质[J].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2008(03)
    • [25].镉暴露对BRL 3A细胞溶酶体的影响[J]. 中国兽医科学 2019(12)
    • [26].胆固醇转运抑制剂U18666A对星形胶质细胞自噬-溶酶体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9(23)
    • [27].Cu~(2+)抑制小胶质细胞内自噬-溶酶体途径介导的Aβ寡聚体清除[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06)
    • [28].用于细胞成像的溶酶体pH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8(04)
    • [29].溶酶体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09)
    • [30].溶酶体荧光探针的种类及特点概述[J]. 生物学教学 2019(04)

    标签:;  ;  ;  

    天然产物的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